管海军
摘要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而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兴趣越大,创新意识就越能充分体现出来。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求解兴趣,引导学生一个个去解决。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如,上初二电路时,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开关、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的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几种连接,最后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两盏灯同受一只电键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兴趣。
2 挖掘物理内涵,强化过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即个人在各种环境下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方法,依次或同时、交叉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最独特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蕴涵着巨大的、永掘不完的潜能,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在各种变化异常的环境下灵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相对完善地解决和回答问题。如在讲电磁感应定律时,不只简单交待结果,而是从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即“电变为磁”,让学生思考运用逆向思维,会提出什么问题。根据“磁能产生电”的设想,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进而再讲述法拉第经过10年探索,终于发现了“磁生电”规律。注重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的是科学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各种思维能力都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实现人类特有的活动目的。首先,引导学生从感知的物理现象中,由表及里地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关系,运用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找出事物问的差异,从而建立概念,形成规律。其次在规律、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推理的科学方法,增强科学思考、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再次,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造能力,尤其要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创造性的求异思维能力,拓宽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敏捷.
3 在探究实验中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以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探究比机械的计算更有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创造能力。
第一,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第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第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在做密度实验时,教师只提供给学生一块合金块,量筒与量杯,足够的水,让学生测量出合金的密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测出合金的密度吗?同学们纷纷提出测量与计算的方法,很快得出合金的密度。这样的做法使深刻的道理通过实验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再创造的喜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它特有的教材特点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块好天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多范围、多渠道地去开发、启迪学生,课堂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思维与实践过程,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会见成效。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一点一滴抓起,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