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勋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堂的改革就是要教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己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通过恰当确定讨论主题,灵活选择讨论方式,精心组织讨论过程,及时反馈讨论情况等方式,使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讨论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堂的改革就是要教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己发现、探索并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此过程中,老师不再是说教者,而是讨论式教学中的激励者和欣赏者。
1 增强目标意识,恰当确定讨论主题
课堂讨论,是“讨论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讨论,必须确定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当然不能由老师直接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筛选。然而,学生因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其质疑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一方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质疑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迅速分类整理,及时处理。在一堂课内,要将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质性问题确定为中心议题,展开全面讨论。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从推导面积公式这个重点处提问:“为什么要先旋转后平移?”“能不能只旋转或者只平移?”“有没有其他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讨论热烈,效果也很好。
2 增强开放意识,灵活选择讨论方式
当今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不但讨论的内容要开放,而且讨论的方式也要开放。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情趣、教学情绪的变化,适当变换学生座位,变换编组方阵,变换讨论方式。例如,学生座位可变为剧院式、圆桌式;学生编组可指定搭配,如:同位式、邻位式、男女对抗式、观点相容式等,也可自由组合。这样一来,将进一步增强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互联互动,实现课堂的开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增强参与意识,精心组织讨论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界已经认同的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在“讨论式教学”中,要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三个“尽可能”:
其一,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这就是说,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力争人人参与讨论,个个相互交流,切实扭转以往少数“尖子生”出场,多数学生做“陪客”的局面。
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时,尽一切可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去发现、探究。我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近五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查找、填表、讨论,自行探究出年月日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既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又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共同获得了新知识。
其二,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参与”。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跟老师一样,既当参与者,又当组织者,也当指导者,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主持、指导小组的甚至于全班的讨论。
例如:一次我出了一题,按规律填数: 2、 3、 5、( )、 ( )。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答案:
(1)因为前三个数都是质数,所以接下来应该是7、11。
(2)因为2+3=5,3+5=8,5+8=13,所以后两个数应填8、13。
(3)2和3差1,3和5差2,接下去右邻的两个数应差3、4,所以右边的两个数应是8、12。
(4)因为前一个数?-1得到后一个数,3=2?-1,5=3?-1,所以接下来
的两个数依次是5?-1=9,9?-1=17。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采取不同的思考方法,得出了几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但都有理有据。正是由于学生的全面参与,本题的答案才能如此多彩。
其三,尽可能让学生“全程参与”。这就是说,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各种情景,从设问到讨论,从板书到小结,使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的投身于活动的全过程。
如有一道题,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植10棵。实际植树时有一人没有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植了几棵?当大部分同学列出算术“10?鳎?-1)-10=2(棵)”后,我指出这是常规解法,有四步。“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解法?”“植树时有一人没有来,他们怎样完成的?”经这样启发,同学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余下的10棵5人栽,就是每人多栽的10鳎?-1)=2(棵)。显然第二种的思路完全正确而且简捷,有独创。
4 增强意识,及时反馈讨论情况
课堂讨论的场面热闹与否,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标志。到底讨论的效果如何呢?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质疑——讨论——评价”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随时通过信息反馈,掌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保证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情况的及时反馈,可采取“深入虎穴”和“对簿公堂”等办法。所谓“深入虎穴”,即教师深入到各个讨论小组去“刺探”情况;所谓“对簿公堂”即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公开亮相,各抒己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方法,教师都不要急于充当“裁判”公开结果,而要采取神情暗示、语言激励、提示诱导、追问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想得更深、议得更好、学得更妙。
例如,教“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手中的直尺量出一根绳子的长度,但直尺不够长,怎么办?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深入到各个讨论小组去及时了解情况,在讨论时让各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 用直尺量一次,再接着量一次,然后将量得的结果相加。(2)把绳子对折再量,然后将量得的结果乘2。(3) 对折再对折量得长度,再将量得的结果乘4。我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又提问:由第二、第三种方法你想到了什么?更激起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明白了每份长度乘份数求出总长的方法。通过讨论,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