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建军
这次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巨幅下跌联系起来了。进入2008年秋季以来,由于原油期货价格下降的带动,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一路低开,纷纷跌停。
油价波动,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回顾之前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不难发现,国际石油价格在其中扮演着导火线的角色。从1961 年到1969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达8年的繁荣期。伴随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相对困难,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无疑是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这种高速发展是被超低的油价烘托起来的。资料显示,当时原油的价格在每桶1.7美元~2.4美元之间浮动,有“工业粮食”之称的低价石油,在当时强权政治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虽然在战争中大占便宜,但是,阿拉伯产油国开始实行石油禁运和石油提价,受其影响,原油价格直线上涨,每桶一度达到12美元。1973年11月,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美、日、法等国相继卷入。石油的提价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成本剧增,大宗商品也开始涨价,伴随着货币贬值、投资不足、出口受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由高速发展转为“滞胀”。
这次经济危机过去后,很多经济学家看到了石油价格在经济危机中的各种表现,而产油国也意识到自主油价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开始对石油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以求脱离强权政治的控制,力求在国际油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用油大户也开始着手调整,比如想尽一切办法节油和储油。日本汽车能迅速进入美国甚至欧洲的市场,就是因为节能的理念已经被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
好景不长。1979年,石油出产国之一的伊朗爆发革命,而两伊战争也在不久之后正式拉开帷幕,国际原油供应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一度上涨到80美元一桶。这次经济危机从英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纪录,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超过两位数,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
油价金融化催生原油市场投机热
最近一次国际油价上涨是从2004年开始加剧的,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20美元迅速飙升,2008年7月份,原油期货价格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制高点。油价的上涨使生产成本上扬,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所有消费品受到巨大影响。
现代的石油市场主要分为3种交易类型:传统交易型、金融机构和投机商、消极投资者。传统交易型是石油市场上最稳定的交易者,他们从事实业,按照自身需求寻找供货方。传统交易者在整个现代石油交易市场中所占比例太小,仅有一成不到,他们对石油价格几乎没有话语权。而金融机构和投资商能量很大,他们几乎把持着所有期货交易市场的价格话语权。占到交易市场6成以上的金融机构和投机商当然希望原油价格按照他们的意志上涨。第三类由机构组成的消极投资者是石油期货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市场的3成左右。这类投资者手中所持有的资金主要由财富基金、捐款基金和社会保险金甚至养老金为主。这类活命钱进入了不稳定的现代交易市场,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据业内人士分析,假使国际市场油价上涨10美元,则投机性因素占这个涨幅中的70%。也就是说,供求等因素只占涨幅的30%。20年前,国际原油市场中,透过纸上作业投机炒作油价的原油合约比例为21%;如今石油期货投机买卖高达60%。一桶原油在未运送与使用前,就已被交易超过20次以上。
不难看出,现代交易市场有超过9成的交易者希望油价上涨获取利润,因此大量资金被押在油价上涨的赌注上。国际油价在持续将近4年的上涨中,终于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巅峰,高企的油价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期而遇,市场普遍不被看好,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报告显示,纽约原油期货总持仓从2008年3月份的148万手下降到目前的123万手。市场对后市的看空使投机性资金不断退出交易市场,原油投机需求减弱,成为本轮油价狂跌的主要原因。
国际油价将保持低位
从目前各大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可以看出,今后一两年,国际油价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反弹,继续在低位波动的可能性较大,并可能继续下跌。
从短期来看,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欧佩克作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他们联合起来限制产量、影响石油价格,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大获成功,使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上升。欧佩克轮值主席表示,该组织的目标是将油价维持在每桶70美元到90美元之间。
此外,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还包括美元走势、美国原油、成品油库存的变化、冬季需求增加等。综合看,短期内,原油价格维持低位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只有通过一段时间,当市场逐步消化了需求下滑以及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油价才有望出现回升,才能缓解市场上投机性资金相对过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