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树人——故乡一瞥

2009-02-05 10:21樊宝珠
文史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核桃树玛瑙核桃

樊宝珠

杜甫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是白露时节,我匆匆地回了一趟魂牵梦绕的故乡——山西省中阳县暖泉镇。承蒙镇党委书记高彦星、镇长张映芝的引领,又匆匆地看了看故乡的发展变化。虽然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所见所闻,令我欣喜万分,感触良多。

暖泉镇位于县之西南,辖15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有16800余口人、25000多亩耕地。自然环境属黄土丘陵区,由东向西,地形呈一川一垣一沟,南为50里川,中系40里垣,北是30里沟。站得高看得远。那天,我们自然先上了垣。

往来垣上,极目远眺,可见川、沟两侧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陡陡缓缓的山。论形状,山还是我幼年时去过或望见过的那些山;论面貌,山已不是那些山。当年,我的那些祖祖辈辈散居于山皱褶里的一直在衣、食、住这个人类生存的底线上挣扎的父老乡亲们,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上山砍柴火、挖野菜,或垦种玉茭,所谓“刨片坡坡,吃个窝窝”。久而久之,正如古语所说:“斧斤日伐,继之牛羊牧之,以致于童山濯濯。”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黄土一层,红胶泥地越红”。如今,扑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那些山山凹凹、梁梁峁峁、沟沟壑壑,处处丛聚着松、柏、槐、杨、柳、枣等各种树木,呈现出浓浓淡淡、深深浅浅、重重叠叠的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而我们所在的全县之最的10000多亩地的垣上,则遍植清一色的核桃树,称为“万亩优质核桃园”。此时,深深吸一口气,顿觉浑身舒畅,神清气爽,绝对胜过城里那些豪华型高价“氧吧”。镇里的一份资料表明,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在紧紧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全镇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95000亩,加上原有树木和35000亩国有林,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在这里,黄土丘陵已不姓“黄”。

全镇森林面积中,有核桃林29034亩,人均1.7亩。“白露打核桃”。徜徉在“万亩优质核桃园”,随处可见已成熟的核桃果,垂满枝头,青翠欲滴;不论是男人或女人,不论是老人或孩子,脸上莫不漾溢着喜色,有的扬着长杆打,有的在树下拣,有的扛着装满核桃的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往停在路边的农用三轮车上装。核桃林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我们来到正卜咀村村民小组长杨海海家。他家的院子很宽敞,北面是6孔崭新的砖窑,最西面的一孔窑里堆放着刚打下的核桃,南面是结着累累果实的各种品种的苹果树和梨树。杨海海的婆姨端来一大盘水果,他父亲则拿出云烟,热情地款待我们。杨海海不在家,不过,前一天,我已见到过他。他告诉我,他们村是镇里的优质核桃示范村之一,全村950亩耕地,已退耕栽植核桃树580亩,人均3亩。今年可产核桃80000多斤,光核桃收入人均可达3000多元。刚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农民们有顾虑,需要反复说服,如今是主动买苗栽核桃树。他还说,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全村成年人大都懂得了核桃树的栽植和管护,做到了家家懂技术、户户有能手。每逢核桃树修剪、嫁接季节,除干好自家的,外出打工,平均每人每天可挣300多元。也是来此前一天,我还见到这个村栽植核桃树大户、县政协委员杨爱平。他家栽植核桃树20多亩,已有14亩挂果,去年收入20000多元,今年可收入30000多元。全家6口人,4个子女在外地上学。杨爱平很健谈。他这样形容退耕还林前后家里的生活状况:“过去是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手里没花的,嘴里没夸的;现在是全家5人带手机,家里还安着座机,出门骑着摩托车,抽烟抽的红旗渠(香烟)。”

今年“十风五雨”,核桃大丰收。据后来统计,全镇已挂果的万亩核桃林,总产量167万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1000元。

面对多类型、多景观、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绿化格局,突然想起镇中心医院院长高宝林听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非常风趣地说明一些树木的树龄之长,因而泽惠苍生之久:“千年的松柏万年的槐,槐树的娘还是枣树管的媒。”我不禁对两位都才三十几岁的年轻的镇领导说:“你们真是为群众干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实事,大好事。”他俩忙不迭地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镇主要领导已换了4次,我们才来此3年,要说“功”的话,是历届镇党委、政府,在上级领导下,带领广大群众坚持苦干的结果。

从垣上下来,我们又相继参观了移民新村和新建的小学校。

与退耕还林同时,镇里采取政府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暖泉村和高崖头村,分期启动了移民搬迁工程。先后完成建筑面积15800平方米,解决了16个自然村167户的住房困难问题。

移民新村街道宽敞,道旁植树,安有路灯,整洁美观,单家独院,光线明亮,通水供电,生活方便。我们看了毛耀平家。她家是从乔家塔村迁来暖泉村的,居住面积80平方米,有两间居室、一间厨房。她丈夫外出打工,孩子上学。她正喜滋滋地打月饼,准备过团圆节。

在移民中,引人注目的是两个村的整体搬迁。这两个村位于镇机关所在地之东北、被一条沟隔开的两道疙梁上。她们都有个令人动心的好村名,一称珍珠山,一谓玛瑙垣。我小时候就听说过这两个村名,但没见过珍珠、玛瑙,问大人们,他们说也没见过,反正是非常贵重的宝贝。我心想,既是非常贵重的宝贝,而且多得成山、成垣,那这两个村可真是富甲天下了。后来我从辞书里知道,珍珠是某些海水贝类或淡水贝类生成的,玛瑙则产于火山岩中。座落于黄土丘陵区两道疙梁上的珍珠山和玛瑙垣村,显然是不可能孕育出珍珠和玛瑙的,更遑论成山、成垣了。这两个村农民的先辈们,之所以起了这样好的村名,只是图个吉利,只是一种期盼,盼望富起来,过上好日子。然而,不知盼了多少年多少代,终未如愿以偿。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深感这日子再不能像过去那样过了。他们积极响应政府退耕还林的号召,把世世代代耕种的300多亩山坡地改栽上核桃树,还在3000多亩荒山上栽植了生态林,告别了门窗老朽、墙皮脱落的土窑洞,分别搬迁到移民新村。从玛瑙垣迁到高崖头村的阎马应,全家5口人,住进了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3间平房的院子。他家光核桃和退耕还林补贴年收入16000元,加上外出打工,年收入近30000元。阎马应指着刚打下的核桃说:“这才是我们盼望的玛瑙、珍珠。”他还乐呵呵地说:“如今的生活好得没法和过去比。”

随着移民搬迁户越来越多,镇初级中学尤其是移民新村所在地原有小学校的各项设施和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为了既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又全面优化教育设施,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镇党委、政府把教育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他们除为初级中学投资220万元,新建学生宿舍楼、餐厅各一座,完善了公用设施外,先后投资720多万元,新建寄宿制小学校一座。这座小学校是在推倒一座土丘、填平一条沟壑的基础上建的。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其中有1800平方米分为26间教室的二层单面采光教学楼两座,2078平方米三层办公、宿舍楼一座,600平方米的多功能餐厅,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另有600平方米的小型广场。校园还实现了硬化、绿化。我们去参观时,近千名学生正在上课,只看了他们的餐厅和宿舍。看着整洁亮丽的校园环境和方便舒适的教学、住宿、就餐、运动、娱乐条件,被称为“硬件过硬,软件不软”的学校,想起我童年上的只有一孔窑洞、一位教师、不多学生的学校,不由感慨系之。

离开学校时,学生们下课了。看着他们欢歌雀跃的样子,我真想对他们说,同学们,我真羡慕你们呀!千万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珍惜这样好的学校,珍惜“如箭”的光阴,专心致至,刻苦学习,力争考上中学、大学,并且在自己所学专业攀登上珠穆朗玛峰,做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浏览了故乡的青山、新村和学校,我看到了令人震憾的发展变化,看到了乡亲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更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接力赛”。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近10年间,暖泉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干的正是这种树木、树人的大工程。他们当然知道,这个工程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做好。但他们没有像群众说的那样“一任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坚持做“只栽树,不乘凉”的工作,坚持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我仿佛看到他们手里紧握着“接力棒”,一任接一任地奋力向前。

临别时,两位镇领导又简要地说了按照“科教兴镇,核桃富民”的思路,今年秋、冬季还计划干的几件事: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荒山造林10000亩,新栽核桃树3000亩(明年再栽4000亩,全镇人均就可以达到2亩);新建核桃园公路路基14公里,为明年实现全部硬化打好基础。同时,新打蓄水旱井50眼,使核桃园的旱井增加到300眼,以提高抗旱能力。

前几天,我给高彦星同志打电话,询问上述计划的完成情况,他说都已提前完成。我问教师短缺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他说县里通过考试,招聘了220名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当教师,一次就给暖泉镇小学分配来15名。他高兴地引述了今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邀请中小学教师做客中南海时讲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话后,说:“这下好了,一次就分配来这么多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的人当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希望了。”他还在电话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镇党委、政府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我已是踏入80岁门槛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再回故乡恐怕是梦里的事了。但我坚信,照现在这样干下去,我的故乡,那个地处吕梁山区的偏僻小镇,一定会变得人才辈出,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繁荣昌盛!

2008年11月

(责编 丁杰)

猜你喜欢
核桃树玛瑙核桃
核桃整形修剪技术及注意事项
核桃树下
核桃树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
老核桃树
五招鉴别老玛瑙
热胀冷缩巧取完整核桃
玛瑙十二生肖
瑰丽的玛瑙
如日中天 彩云追月
多功能漏斗型核桃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