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院院长的11年

2009-02-04 03:38余世斌周文波
四川党的建设 2009年12期
关键词:达州市专家职工

余世斌 周文波

任万武简介

任万武,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5年被评为“感动达州十大新闻人物”;2006年成为达州市卫生系统唯一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先后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21项。

11年如一日,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凝聚职工,全心全意为患者求健康,为职工谋福利。他,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任万武。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杨殿兴副局长在该院三甲达标验收通报会上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跨越式、追赶式发展,其发展速度惊人,可以说在四川卫生系统是一个奇迹。

临危受命,他将医院从低谷中托起

1998年6月中旬,达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任万武调任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等待他的是一个艰难的局面……

“任院长走马上任时正是该医院最困难的时候,实力不如好多县医院,职工一年的奖金连1D0元的人均水平都達不到,那年6月16日他上任时,账户上的余额不到1万元钱了1”从1982年起就在医院工作的现任人事科长李邦蓉对那段经历刻骨铭心。

医院将向何处去々任万武深入调研,吃透院情后提出了对策:节省开支,艰苦创业,改善设备,提高水平……

“改设施,置家当,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可医院就这个家底,咋办呀?”医院要发展,对于全院职工来说,心是热乎乎的,但又带着一大堆疑问。

“该省的省,能节约的一分都不准花!”任万武首先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讲学、交流邀请函,他统统挡住了,出去一次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元,可以为院里添几件器械了;仅有的一辆小车他也不忍心乘坐,要求任何人不能用小车办私事,从我做起,请大家严格监督;半年时间下来,全院行政开支比上一年减少了近50%。

“该花的花,好钢用在刀刃上!”医院条件太差,连空调都没有,夏天热得人汗流浃背,冬天生炭火,呛得人咳嗽不断。任万武东拼西凑,买回50台空调,给所有病室安上了空调,首先改善病人的住院条件。

“缺乏精良的仪器和设备,不可能提高诊疗水平,更别提什么发展壮大了。没有钱就赊,哪怕负债也要干!”军人出身的任万武,看准了医院的软肋。不惜找到以前的老关系,赊来一台价值几百万元的西门子CT机,随后又如法炮制,相继添置了多功能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胸外手术设备……

“这是个干实事的主,咱们医院有奔头了!”该医院职工一度消沉的心热了。

求贤若渴,为医院吸纳精兵强将

“一个医院有了好的医疗设备,仅仅是相当于部队有了好枪好炮,但真正确保胜利的是素质过硬的精兵强将。对于医院来讲就是一批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深谙人才乃立院之本的任万武始终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放在了第一要务。

上任伊始,任万武得知达州市医学界权威、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王时美教授和达州外科界泰斗曹统刚被外地医院高薪聘走,痛心之余,他决心将这两位专家请回医院。为此。任万武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多次驱车前往数百公里的外地,恳请两位专家来医院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时美教授被深深感动了:“古人不过三顾茅庐,你却再三相请,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两位教授放弃了外地的丰厚待遇,回到了收入较差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人才、环境、设备是现代化医院的三个必备条件。三者相比,人才最为重要。我们必须在医院创造一种这样的人才环境尊重老专家,让老知识分子感到满意;团结中年知识分子,让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充满进取心;爱护年轻人,让朝气蓬勃的小字辈看到希望!”任万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用感情留人,用环境留人,用待遇留人”的人才方略一步步实施:病房安装空调后,医院又一次安装空调,任万武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首先为所有专家办公室安上了空调,唯独自己的办公室没安装,后来职工过意不去,趁其外出时自发捐款为他安装了空调;近年来,医院自筹资金修建了近百套职工住房,一批老职工和技术骨干乔迁新居,任万武却至今住在妻子单位分的福利房;有一次,上级指定他到美国考察学习,他主动将这个机会让给了其他专家……

“医院对人才不光是感情和待遇吸引人,更关键的是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机制,作为学术带头人和科室主任,可以在院方提供的舞台上尽情发挥,展现个人能力。”采访过程中,许多中层干部如是说。

心血内科主任冯胜红快人快语,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在医院,你只要有真才实学又想干事,一定会有舞台。缺资金,院方提供;人手不够,单位给招。有一点,你的担子也重,我3年前刚来时,才两个主治医师,现在有了5个人,明年再招两个研究生,心血内科就会跃上新台阶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一时间,省内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妇产科专家、泌尿科专家、心内科专家齐聚该医院,在此找到了施展抱负的天地:新辟了二十几个专业学科,开发了一百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医院过去的许多空白。

医生不仅仅要技术高超,医德更至关重要

“医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术水平的高超,更在于要有良好的医德和神圣的使命感,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事业的发展。”这是任万武秉持的从医理念。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绝不能让患者失望。”这是任万武坚守的职业品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医院率先向社会公开承诺:无红包医院、无假药医院、120急救24小时服务、急救病人先入院后交费:非网上招标的药械不得进入医院:非三人以上主治医师会诊不得进行手术……

对这些刚性的制度,员工热烈回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制度已经融入全体员工的血液,成为基本操守,成为职业习惯。大伙儿发自肺腑地说:“正是领导的率先垂范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才做到了让患者放心,让社会满意。”

正是在任万武的表率行为感召和制度的约束下,医院在达州医学界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点,留下了一串闪光的纪录:

几年前,渠县李馥乡的农民扬某,发现腹部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在天天增大,因无钱医治,几年下来,巨大的瘤体使他腹部像一个临产孕妇一样高高隆起,生活痛苦不堪。全家东拼西凑筹了8000元慕名来到该院。钱远远不够,任万武当即表态:“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先抢救患者生命,别的以后再说!”同时迅速安排专家及时对患者施行手术,将一个51.5斤重的恶性肿瘤,从杨某体内“抬出”,结束了患者长达数年的苦难日子。

2004年,宣汉县于延封突发自发性气胸、肺部大出血后来到该院。于延封是个孤儿,无亲人照顾,也无钱治病。治还是不治7在场医务人员都盯着任院长拿主意。“命运无情人有情,马上动手术。”他及时对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2004年春节期间,达州市发生震惊省内的“2·16”特大车祸,他们医院承担了其中26名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整整7天7夜,任万武和同事们与死神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抢救危重伤员;创下了26名危重伤员无一死亡的奇迹,使医院在达州声名大振。

渠县责福乡村民陈问兵的妻子产下一对连体女婴。孩子发育不良,胸骨、5根肋软骨、心包、肝脏等都属两个孩子共用,且肝桥连结面有粗大的左肝静脉相通的胆管、血管,手术难度极大。当时全国范围内成功分离的手术也不过十来例,陈问兵被多家医院拒绝之后转向他们医院求助。“接过来!”敢于接受挑战的任万武果断作出决定。为形成最佳手术方案,他们到有成功案例的医院请教专家教授,走访师长,反复论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5月3日,任万武主持的连体女婴分离手术一举成功,开创全国市(州)级医院成功分离手术先例,赢得医学专家一片叫好声。

11年来,任万武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诠释着“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内涵,展示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尽管有人笑他傻,上午当医生下午才当院长,每天平均3台手术,收入却不及科室主任:谢绝成都某大医院一年50万元年薪,外加股权、专车、豪宅的盛情邀请,毅然扎根在自己的医院。他的辛苦,职工清清楚楚,以至留下了“苦不苦,看看院长任万武”、“医院职工的收入越来越多,任院长的头发愈来愈少”等充满感情的顺口溜……

“经济上看起来吃了亏。但我以同甘共苦,换来了全体职工的信任,赢来了全院上下的同心同德,也不枉这十余年的付出,值呀!”豁达的任万武很想得开,也有理由自豪,自从他执掌该院后:医院高级职称人数从7人增至112人,年门诊人次由8万余人次增至32.1万余人次,住院病人由6000余人次增至2万人次,年业务收入从857万元增至1.3亿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1项,开展新技术180余项,医院从“二级甲等”升至“三级甲等”;如今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病床1 000张的西外新区医疗综合服务大楼拔地而起,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向着“川东北片区一流医院”的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达州市专家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致谢审稿专家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达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调查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
请叫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