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艺
按照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统揽灾后重建工作,都江堰市正努力建设灾后重建样板和试验区示范。
坚持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科学重建”。按照胡锦涛总书记“都江堰要在全省灾后重建中走在前面”的指示精神,站在“对历史负责,向世界交代”的高度,都江堰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确保灾后重建高效推进。
进入灾后重建以来。我们汇集全球10家项级规划设计联合体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科学编制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我们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灾后重建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当作精品去打造,切实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结合重建实际,我们注重物质家园重建与精神家园重建相结合、功能恢复与产业提升相结合、经济社会重建与生态环境优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以科学重建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扎实推进“效率重建”。截至9月底,全市重建项目累计开工836个、竣工431个、完成投资218亿元,三项指标均领先于省内其他极重灾区(市)县。
扎实推进城镇重建。我们及时出台城镇住房重建实施意见,实行市级主要领导包片区、市级分管领导包社区、市级部门包街区的工作体系,确保城镇重建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跟,截至目前,政府主导建设的340万平方米安居房和117个点位的城镇居民自建房全部开工建设。着力提升农村重建。我们创新了多种重建模式,打造了大观镇茶坪村、蒲阳镇花溪村等农房重建示范亮点,同时全力做好205个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农房重建建成率达76%、入住率达50%。全力保障民生重建。在上海对口支援的带动下,道路、学校、乡镇卫生院、污水处理站等一大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建项目优先启动建设,并陆续建成投用。
坚持产业为基,全力推进“实力重建”,我市牢牢抓住灾后重建、试验区建设、扩大内需、上海对口支援“四个机遇”,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实力。
做“精”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深度挖掘水文化、道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实施青城山一都江堰、龙池、虹口等主要景区、景点恢复重建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景观打造和中心游憩区建设。做“强”新型工业。我们抓住上海援建2平方公里集约环保型工业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上海经济圈,着力培育一批市域内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做“特”现代农业。我市加快推进“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目前,集聚区的崇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建成,青城山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等重大项目正全力推进。
坚持改革创新,深度推进“创新重建”。我市将试验区建设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深度对接,努力创造试验区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新亮点。
加快改革步伐,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成果,进一步提高集镇和聚居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打造示范亮点。在农村重建中,我们规划建设了205个集中安置点。无论是房屋质量、基础设施配套、内外环境都达到了城市居住区水平;在试验区建设上,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批在城乡一体规划、基础设施完善、三次产业互动、公共服务均衡化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的示范点。创新治理机制。我们还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村级民主管理和人才建设机制,使基层群众真正成为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城乡统筹的建设者、基层自治的主导者、灾后重建的受益者。
坚持对口协作,高效推进“联合重建”,我市充分利用上海对口支援契机,与上海全面对接融合,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我市于去年7月1日正式组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委员会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组,建立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现场办公、各个援建项目日报(周报)制等运转协调、对接顺畅、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着力优化服务环境。建立援建项目“绿色通道”,在项目立项、招投标、规划、用地、環评等方面制订配套服务办法,并建立援建项目行政效能督察机制,确保所有援建项目按照时间节点优质高效推进。目前,上海对口援建的1 12个援建项目中,已开工建设87个、竣工26个,各项工作走在了援建省(区、市)前列。(作者系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