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书
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取得伟大成就的30年,在这30年中,广大报告文学作家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到讴歌伟大时代的文学创作活动之中,始终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报告文学的创作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创作出一批批引领时代风潮、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评论家李炳银说,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报告文学又积极地加入到改革的历史进程,为社会的新变革鼓与呼,涌现了程树榛的《励精图治》、理由的《希望在人间》等很多反映改革新面貌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以全局和宏观的眼光关注整体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增加了全局视角和理性追问,这些作品对社会生活面的涉及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注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史志性报告文学”等新的形态,往往专注某个领域或行业地区,作历史和现实的纵深比较和文化透视报告,像李鸣生的“航天系列”报告、何建明的《国色重庆》、王树增的《远东 朝鲜战争》、吕雷和赵洪的《国运——南方记事》等。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发展平稳,何建明、李春雷、徐剑、王树增、党益民、朱晓军等作家十分活跃,并不断有优秀的作品呈现。
评论家李朝全说,在反映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摹写时代英雄的精神风貌方面,报告文学作家的贡献尤为突出。30年来,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现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都有作家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如黄济人的《命运的迁徙》、刘继明的《梦之坝》等都是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动情叙述;孙晶岩的《中国动脉》是西气东输伟大壮举的真实写照;徐剑的《东方哈达》、董生龙等创作的《青藏大铁路》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进程作了生动叙述;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表达了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切;还有张雅文的《4万:400万的牵挂》,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刘元举、康锦达的《人民代表冯有为》等,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2003年,在全民族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杨黎光的《瘟疫,人类的影子》、徐刚的《国难》、王霞的《生死关头》等作品,成为那一场惊心动魄斗争的真实记录。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李春雷的《宝山》,王光明、姜良纲的《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等作品从不同角度,为全方位认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及时、生动的读本。
评论家刘茵针对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谈到,作家们以自觉的文体意识寻求艺术突破。如全景式报告文学就体现出以下特点:结构从单一到多元,中心人物与群像相结合,内涵更丰富;在广阔背景下,展开宏大叙事,将当下与历史相观照,涵盖的生活面更广;将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融入,具有学术性、资料性、文献性等特点。
评论家何西来说,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报告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取得长足发展和辉煌实绩的30年,我们有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成的有实力、有水平的创作队伍。他们在30年的历史进程中,投身于改革开放第一线,辛勤采访,认真创作,奉献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这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非常能吃苦、非常能战斗的文化生力军,当前,这支队伍的势头正健,相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将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