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的两个架构

2009-02-03 07:51
探索 2009年6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架构重庆

王 骏

摘要: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是由“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意见》所决定的。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面对重庆市自身的,我们把它叫做核心架构体系;一个是面向整个西部地区的,我们把它叫做依托架构体系。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除了要把重庆自身的工作做好以外,还要高度重视依托架构的建设。当前,要竭尽全力争取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其思路是:大力推动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尽快完成并向中央提交西三角经济圈的论证报告。要争取“西三角经济圈”获得西部地区各省区,特别是四川、陕西、贵州等的肯定和支持。及时做好组织、技术、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从“西三角经济圈”长远发展考虑,建议将贵州省黔北地区纳入经济圈内。

关键词: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地区;架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5—0098—05

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是重庆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以下简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启动和推进以“重点地区的重点开发”为标志的新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重庆站在新的起点上,为把重庆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必须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为促进这一决策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尽快达致,笔者拟就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进行分析探讨。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是由“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意见》所决定的。在“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意见》中,都特别突出了重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在“314”总体部署中,提出重庆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务院意见》中,多次强调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重庆“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与此相适应,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面对重庆市自身的,我们把它叫做核心架构体系;一个是面向整个西部地区的,我们把它叫做依托架构体系。这两个架构从内到外,由高到低,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整、功能比较齐备的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增长极的概念。按照增长极空间组织理论的观点,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所替代。

一、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核心架构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首先需要搭建起属于重庆自身的核心架构体系。这是重庆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地”的必要支撑。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架构,包括有多个层级,例如区县各个工业园区、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国家级市场体系等等,但其核心架构主要由北部新区、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组成。这三个区作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主要标志和象征,在功能上发挥不同作用,在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对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辐射、物流通关、对内对外市场拓展的制高点。

1、北部新区。

北部新区,是在原来国家级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在重庆北部地区拓展而成的,拥有管辖面积73平方公里,包括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重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目前高新区内已注册科技企业近40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三资”企业300余家,已孵化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建成了重庆生物生化制药技术开发园、软件园、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产业。经过10多年开发建设,北部新区已成为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技术创新的示范区,培育科技企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学校。截至2008年底,北部新区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984户,合同外资27亿美元,世界500强在北部新区投资的企业(项目)已达34个,占全市三分之一,已入驻的知名企业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长安福特马自达、格力电器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2008年全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市16%,居主城各区之首,其中外资企业完成80%,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北部新区已然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的地区。

北部新区拥有中国西部唯一的集水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驱车30分钟即可到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北部新区紧邻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中国西部最大的港口寸滩港,年吞吐能力将达70万标箱;重庆北火车站就坐落在区内,是中国西部地区铁路枢纽的重要节点。8条连通全国的高速公路在北部新区交汇。

今年2月,《国务院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重庆北部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支持北部新区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外经外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北部新区内各类国家级园区的特色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区多园、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北部新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以及重庆市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可谓重庆乃至西部招商引资在优惠政策上的聚集地。

2、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国务院以国函[2008]100号文件日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由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和出口加工区三部分构成,采取“水港+空港”的模式,组建一个“一区双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规划控制面积8,37平方公里,分水港和空港两个功能区。其中,水港功能区面积6.00平方公里,涵盖长江中上游重要港口——寸滩港及其周边主要交通枢纽。空港功能区面积2.37平方公里,其范围覆盖了重庆江北机场和附近的出口加工区。

除水港及空港功能区外,还将根据发展情况,适时建立铁路保税功能区。目前划定的保税港区与重庆新建的龙头寺火车站近在咫尺,一旦规划中的铁路网络搭建完成,铁路保税功能区指日可待。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将大力推动重庆和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内陆省市

的物流成本将大幅度降低。重庆保税港区不但将吸引西南地区,而且将吸引西北地区外贸货物到重庆经长江水运出口,从而带动和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讲,重庆保税港区将推动西部快速发展。

3、两江新区。

“两江新区”总面积约960平方公里,除了包含现有的北部新区之外,还将包括江北区大佛寺大桥以东的寸滩、鱼嘴、复盛等地,以及渝北两路组团和龙兴镇、石船、木耳、古路四镇,以及北碚蔡家组团和水土、复兴两镇。

在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就是指在划定区域范围内,实行开放引领、开发与开放紧密结合,政策先行先试的特定经济区域。在两江新区内建立适合西部内陆地区特点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探索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新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区域。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关于两江新区的管理模式,有人建议不增加新的管理层级,实行精简、高效的扁平管理模式。具体来说,由核心区和拓展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包括经开区、高新区及出口加工区,由北部新区管委会管理。拓展区则分属不同街镇,仍由原来的行政区管理。而对两江新区的业务指导,可由商务部牵头,与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直接进行指导。

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将赋予重庆更大的金融制度改革的自主权,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两江新区财税支持,支持两江新区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支持两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支持两江新区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

两江新区的设立,将极大地增强重庆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政策优势,极大地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整个西部,乃至在全国各个增长极中的地位,有效提升高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除了需要搭建起属于重庆自身的核心架构体系外,还必须搭建起面向面向整个西部地区的依托架构。这是确保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真正能够在西部地区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是重庆经济高地与西部在经济上的桥梁与纽带。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包括重庆与西部各省区的各种联系平台、城市合作协作体系、资源市场横向联系渠道、上下产业链联结网络架构等,但最重要的架构当属于成渝经济带和拟构建打造的西三角经济圈。这一带一圈就是一个支撑和基础,使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能够真正耸立于西部地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地的聚集、辐射、带动、促进的作用。

1、依托架构有利于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

作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首要的职能就是能够形成巨大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吸引来自于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国内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企业进入,形成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而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将会在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上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成渝经济带,又称成渝经济区,是经过专家学者多年论证,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肯定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区。这个经济带集中了重庆市和四川省相对发达的城市群,彼此间的合作及其合作机制已经大体成型,其经济的关联性较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互动与协作。作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依托架构,实际上起到了一级放大器的作用,产生一种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通过重庆“三区”的发力,在成渝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规模,产生更强的磁场吸附力,使之更深入地延伸到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

拟构建的西三角经济圈,不但包含成渝经济带的全部内核,而且还历史性地将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也纳入其中,这样西三角经济圈就涵盖到了整个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这样,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就有了第二级放大器:重庆原本不是很强的吸引力,通过一带一圈的整合和聚集,能够有效地扩大规模、增加容量、提升档次、拓宽渠道,形成新的、跨区域的巨大磁场,从而放大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聚集效应。

2、依托架构有利于拓宽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辐射范围。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要想将其影响力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需要通过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圈的逐级传递而达至。分析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虽然经过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省区市普遍得到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总的来看,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普遍状况是城市较好,农村较差;大城市较好,中小城镇较差。受交通、经济差异度等因素的制约,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与广大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存在诸多盲区,需要通过中间层次进行承接和传递,才能够使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中间层次,就是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如果没有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作为依托和纽带,重庆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要想将影响力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是很难办到的。

3、依托架构有利于增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带动能力。

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能是直接点对点的,而是间接的、通过产业企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市场层级分工、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等,分层逐级传递的。例如重庆的汽摩产业,可以通过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形成相对紧密的西部发达地区汽摩产业集群,推动西部相对发达地区汽摩产业的发展,而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则通过与汽摩产业集群形成更深入的配套合作关系,促进和推动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地,资金、技术、人才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有效地逐级传递到其他地区,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依托架构有利于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品牌价值。

依托架构之所以有利于提升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品牌价值,主要在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从组织构成上确保了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合法性)存在。不管是中央的意图还是重庆自己的决定,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目标都需要得到西部地区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协作配合才能够得以实现。成渝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圈可以从实体、体制机制上加强西部地区的联系,构筑起多方交流交往的平台,高地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从法理上获得西部地区的认可和支持,可以大幅降低行政区划不同而带来的建设成本。第二,为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成渝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城市群集中区,各个城市群互有优势,产业互补、协作性较

强,能源、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起点高、实力强、发展速度快。

三、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托架构的思路

建设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需要打造与此相应的两个架构。目前由于核心架构是属于重庆市内自己的事情,重庆市对此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部署、规划和安排,因此本文重点探索打造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托架构的思路。

1、大力推动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制定。

在西三角经济圈还没有得到国家确认以前,应该大力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制定。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承诺并正在制定成渝经济区的规划,现在的工作任务是要联合四川省,共同促进这一工作的完成。即使西三角经济圈获得国家的认可,要把它落实,并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此期间不能留有空白,必须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的作用。到最后,如果西三角经济圈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渝经济区也能够发挥铺垫、借鉴的作用,甚至在局部仍然具有实用的价值。因此,决不能因为我们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就不管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和发展了。步步为营,是建立依托架构的核心。

2、尽快完成并向中央提交西三角经济圈的论证报告。

目前重庆市提出了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建议,并且已经初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尽快向中央上报论证报告。论证报告的内容很多,但主线应突出和强调“西三角经济圈”的国家战略性质,这是极其重要的。当前,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争相建立有特色、有支撑的经济区,例如大武汉中部经济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等,并且都希望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要想在全国各经济区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实力、有总量、有特色以外,一定要有独一无二的“杀手锏”。而“西三角经济圈”的杀手锏就是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重庆战略这两个重要法宝。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在20世纪末做出的我国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而重庆的改革发展则通过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两个国家战略都需要“西三角经济圈”作为实施的平台和载体。特别是重庆构建内陆型经济高地需要“西三角经济圈”作为支撑,《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0条38项意见需要通过“西三角经济圈”得到落实。总之,要让论证报告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成为获得国家认可的重要依据。

3、要争取“西三角经济圈”获得西部地区各省区,特别是四川、陕西、贵州等的肯定和支持。

获得西部地区各省区,特别是四川、陕西、贵州等的肯定和支持,是争取“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民意基础。为此,市委市府领导层有必要广泛、频繁地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领导层进行互动,交换意见,争取赢得川陕黔各省党委政府的认同和参与,争取其他地区的配合和支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与川陕黔等省达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形成备忘录;与“西三角经济圈”所在城市,特别是成都市、西安市签署城市协作纲要(备忘录与协作纲要可以作为附件放入论证报告中)。市级各部门可以与其他地区进行对口流通、交流,了解彼此的观点意见、探讨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思路;市委党校、市社会科学院、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则要广泛开展对“西三角经济圈”的理论研究,加强与西部地区,特别是川陕黔等省市的理论研讨活动和论证分析,交锋观点,创新思维,争取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宣传部门、各种媒体、报刊等则需要加大对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宣传报道,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促进和推动“西三角经济圈”形成的良好氛围。进而影响和感染其他地区的参与。

4、及时做好组织、技术、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是否建立“西三角经济圈”,并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对于重庆今后的改革发展、对于贯彻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对于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市必须要有只能成功、不容失败的信心和决心,采取措施,尽快做好相关的组织、技术和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工作做到万无一失。组织准备工作,是指需要专门成立一个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市发改委具体承办的“西三角经济圈”筹划办公室,负责“西三角经济圈”的组织、公关、协调和督办工作。办公室下设若干专门小组,负责专项事务工作。技术准备工作,是指为“西三角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争取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所需要完成的全部技术、业务和论证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发改委牵头,抽调市里有关部委职能部门人员、有关研究院所专家学者来完成。规划准备工作,是指必须预先对“西三角经济圈”进行规划。“西三角经济圈”不是重庆一个市能够规划得了的,但是本倡议是由重庆市率先提出来的,因此,重庆需要发挥领头的作用,预先制订一个规划草案出来,提供给国家有关部门参考。

5、从“西三角经济圈”长远发展考虑,建议将贵州省黔北地区纳入经济圈内。

贵州省黔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并且区位靠近重庆、四川,其经济多与两地保持天然、密切的联系。将黔北地区纳入“西三角经济圈”,有利于赢得贵州省的拥护和支持,并将大大增加“西三角经济圈”的资源储量,增强“西三角经济圈”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王明禄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架构重庆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