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琪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基本路线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制定、修改、补充、完善的过程中,共有6条基本路线写在了党的历史上。探索基本路线的曲折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现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曲折历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30-03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全部实践的指南和依据,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集中概括。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能否制定和贯彻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曲折,可谓历尽艰辛,从不懈怠,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从深层次研究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直接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基本路线的历程紧紧相联,密不可分。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曾先后于1952年、1958年、1969年、1979年、1982年、1987年制定过6条基本路线。如果把这六条基本路线放置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一个特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前近30年的基本路线,除1952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外,都始终没有走出“左”、“右”倾思想路线的束缚与干扰的误区;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基本路线才科学地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因为十三大的基本路线准确地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平台之上,真正弄清了中国的国情。我们现在来进一步研究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探索基本路线的历程,对于我们认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现行基本路线,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重大战略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6条基本路线述略
(一)1952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52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路线简称“一化三改”路线。这条路线促进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条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基本路线。
(二)1958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条总路线是根据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创意提出来的。刘少奇在政治报告中对此作了解释,认为总路线的精神表明,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技术和文化革命。他还就经济发展中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作了说明。这条基本路线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历程中的第一条基本路线,从总体上讲还是正确的。
这条基本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它是建立在对党的主要任务的准确判断与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这条基本路线的闪光之处在于,它不仅注重了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注重了经济建设,从而强调了工作重点的转移,要求做到多快与好省的统一,也就是产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但是这条基本路线在贯彻执行中遭到严重挫折。由于这条基本路线没有正确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此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人们在认识上步入了误区。认为“高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其结果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大跃进”极左思潮和实践运动在中国泛滥。可见,这条基本路线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另一方面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尤其是宣传工作重在“多”和“快”上,轻视了“好”和“省”,客观上推动了“大跃进”盲动行为。这条基本路线由于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很快为群众掌握,很长时间内成为动员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口号。
(三)1969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69年4月,中共九大确立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这条基本路线是根据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而确立的。
这条基本路线犯有严重的片面性错误。它通篇只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至于党的任务、奋斗目标等有关基本路线的基本要素,几乎没有涉及,对于经济建设,更是没作任何表述。其唯一的闪光之点在于“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国民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党的政治生活一度无章可循。
(四)1979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新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条基本路线制定的政治前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基本
路线的成功之点就在于,它认真思考了1958年制定的基本路线,纠正并结束了1969年制定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1982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又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总任务的提出,就是新的基本路线的制定。
这条基本路线体现了两个特点。首先,它既是对八大路线的恢复,又是对八大路线的发展。它重新确立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及时有效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它避免了1958年制定的基本路线单一讲经济的局限性,而且增加了新的政治内容和经济内容。其次,它是对1979年制定的基本路线的进一步完善。从内容的提炼和语言的表述上看,它与1979年制定的基本路线相比,显得更具体、更完善。但是,这条基本路线仍然存在不足,“现代化强国”、“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等目标口号,具有急于求成的超越客观现实的左倾空想主义色彩。即使如此,这条基本路线反映了共产党人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伟大的革命胆略,它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足发展。
(六)1987年制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就是我们贯彻执行的现行基本路线。
这条基本路线与以往任何一条基本路线相比,都显得更完整、更准确,都显得更严谨、更科学。它一方面实事求是,符合国情,既是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结果,又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全面再认识的结果。它另一方面抓住重点,突出中心,不仅目标明确,而且方法对路。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是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才获得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说“基本路线动摇不得”,就是指的这条基本路线动摇不得,我们要自觉地坚持这条基本路线。
二、几点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基本路线的曲折历程充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基本路线正确性的标志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出现种种失误的原因就是在制定基本路线的时候,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对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的客观实际缺乏深刻透彻的了解,就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生命线,基本路线出了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然会出现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制定基本路线的时候,把历史过程论与历史阶段论统一起来,克服和纠正了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认识。党的十三大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以此作为制定基本路线的出发点,从而避免了“左”右倾思想路线的束缚和干扰。党的基本路线摆脱了“左”右倾思想的束缚和干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然就会出现生机。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基本路线的曲折历程充分说明贯穿于我们党执政全过程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充分表明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用发展来检验。发展是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八大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一思想没有坚持下去。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之所以在长时期内出现重大失误,就是因为改变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正确判断,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忽视了发展生产力。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真正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特别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显得迫切。我们必须时刻牢记1958年、1969年制定的两条基本路线失误的教训,准确而全面地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个命题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从而突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联系。这个命题凸显了发展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第一要务”的位置。所谓“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他各种要务而言的。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说明在党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