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

2009-02-01 08:14汪伟涛
天津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教育

汪伟涛

新学期开学刚刚两个多星期,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两个学生,上课时爱做小动作,传字条——相互谩骂,作业马虎,“偷工减料”,交作业不及时,一下课就往小卖部里“钻”,书包里总是零食不断;喜欢招惹其他同学,扰乱课内外秩序,把教师的劝导当作“耳旁风”,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我行我素……为此,经常有学生和任课教师“告”他们的“状”。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极大重视,通过家访,我了解到,这两个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班里像他们这种情况的多达14人,要么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要么是父母一方外出挣钱,一方在家务农。这些孩子一般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婶、姑舅或父母要好的朋友照看,有的甚至无人照料,独守门户。他们就是农村学校中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对孩子“吃饱穿暖”需求的浅层关注上,很少或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现状。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很多留守儿童已产生了一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孤僻。孤僻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他们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习惯单独行事,与学校、社会格格不入,人际关系较差。

二是自私。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的特点,注重自身利益,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儿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轻则唇枪舌剑,重则暴力对抗。

三是厌学。一些留守儿童对学习不大感兴趣,缺乏上进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动脑筋思考,不积极回答,书写习惯较差,字迹潦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自觉巩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经常谈论的是电视剧、动画片,对一些影视明星热衷了解,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秩序。其中,有一个学生每天上学时和其他同学一起来校,课间休息时就溜出校门玩,放学时间到了,他再随着“大部队”一起回家,因此搞得学校、家里两头儿都蒙在鼓里,好几天后才知道他在逃学。

四是逆反。个别留守儿童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即便与教师谈论学习以外的话题,也显得心不在焉。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拒绝态度,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五是攻击性。一些留守儿童易冲动,脾气暴躁,敌对情绪严重,攻击行为明显。有一个学生,因为同桌不小心把墨汁洒到他的作业本上,他就不但把人家的作业本撕得粉碎,而且把人家的钢笔也摔坏了。

种种现象表明,一些留守儿童虽然有更多的零花钱(父母对他们的“补偿”),吃穿可能比一般学生更好一些,但他们的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缺失,他们渐渐成了班里的掉队者。思想道德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落后,不但直接影响到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而且其不良的性格、品质、习惯一旦养成,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为家庭、社会埋下隐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教师有更多的责任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在这方面花了很多心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二、课内: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课堂不仅是知识、理念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品行滋养的殿堂。课堂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留守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的矫正转化工作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和丰富人生的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也就同时成为了人格的健全发展过程。

1充分尊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比如,我在批改作业时,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分数,而是精心书写评语,通过评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指出他们的不足,激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基本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因而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因此,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用真挚的爱呵护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用“笨”“坏”等字眼和“顽固不化”“朽木不可雕”等言语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激发自信。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意识、独立意识较强,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教师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全面认知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应加强对他们的情绪引导和心理辅导,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大力的宣传表彰,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我在班里开展了“评星”活动,分为绘画之星、书法之星、劳动之星、歌唱之星等十余个类别,既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特长方面的,让留守儿童发挥特长,找到自信。

3营造氛围。为改变个别留守儿童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我着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环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首先,我在班里建立学生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同伴互助活动,让留守儿童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融入集体。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拔河比赛等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儿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对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班集体做事,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融洽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4活用教科书。利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鲜活例子,比照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移花接木,因势利导,在课下对他们单独进行再讲解、再辅导,重点联系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让他们充分理解教科书中所讲的道理,改掉自身存在的坏习惯。

三、课外:将爱进行到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行为、习惯问题,单凭课堂教育是不会在短时间内转化的,也很难收到持久的效果。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师

应特别重视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资源,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到拓展和丰富,使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和延伸,把教师的“爱”落实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和进步。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教师可以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并将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务工地点以及临时监护人的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跟踪管理。要重视家访,定期针对留守儿童的表现情况与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

2开通热线电话,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给留守儿童的家长,定期给他们发短信,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成长情况。特别是当留守儿童取得点滴进步时,我第一时间将喜讯通报给他们的家长,家长们往往会很快做出反应,打电话回来鼓励孩子,使孩子感到父母随时都在关注自己。

3发动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成为好朋友,相互关心、帮助。师生共度周末,给留守儿童精神关爱,让他们享受“家”(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温暖。这样的努力达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增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合力。

4建立账本。针对一些留守儿童零花钱多、乱花钱的毛病,我专门建立了一个账本,给学生当“经济保管员”,他们存了多少钱,取了多少钱,账户里还剩多少钱,怎么开支的,都记录得清楚明晰,让留守儿童知晓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培养他们的节约习惯和支配钱物的能力,让家长放心。

5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汇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增进亲情,使学生养成孝敬的美德。父母在贵阳打工的学生小洪深有感触地说“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我个人,今天在老师、叔叔、阿姨的关心下,我又有了一个‘家,从此我再也不会孤单了。”

我在实践中发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方法能够起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班的留守儿童渐渐有了可喜的变化。他们不再独来独往,不再满口脏话,不再四面树敌。上课时,他们把小手举得很高,下课时,他们和同学一起尽情玩耍,学业也慢慢有了起色,教师们不时地说起他们的“神奇变化”。他们像迷路的大雁重新找到了雁群。看到这些,我既感到收获的欣慰,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的自豪。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帮助指导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留守儿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邓蕙)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