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虫
1、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忆江南
纳兰容若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时所作。③嵯峨(cu6 e):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间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
参考答案
(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慨人世沧桑)(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结合诗句具体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暗香①
姜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而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江国,指江南水乡。
(1)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无从寄达,词人顿觉冷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两旬,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红萼”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韵味深长。
(2)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
(3)“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A、c(2)虚实结合(对比)用典(3)“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意思对即可)
3、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正宫】塞鸿秋
元·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1)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之事。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曾几何时也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2)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
(3)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c(都说要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不想动的人)(2)“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然殆尽。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恶嘴脸。(3)“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不是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吧,可也没见得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宫作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