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凤,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曾多年兼任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研中心化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北京市化学教育学会理事,《化学教育》通讯员,《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化学版主编,《高考》杂志化学学科主编。特邀为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被聘为教育部新课程远程培训专家。主编《中学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研究》光盘和文集等10余部学术著作。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我的座右铭。从事高中化学教学27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多年来,我积极参加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致力于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评价研究;积极倡导以科研促进教研,搞好教研组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积极实践、理性反思、执着教研”,这12个字是我成长的经验,在这里也希望能与老师们共勉。
用心做科研,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是否有时间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不参加课题研究就不能做好工作吗?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教师工作中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研究会进步得更快,取得的成绩更加突出。因为,教育科学研究是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年轻时,我勤奋好学,努力工作,教学成绩不错,教学中注重经验的积累,勤于动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可是,当时感觉还是盲目的,没有确定的计划和目标,想到哪里做到哪里。2000年,我作为课题中心组成员带领学校全体化学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课题组,从而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2001年,我承担和主持了“十五”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构建学生科学素质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和评价的研究”,2005年顺利结题。2007年,我又带领全组教师承担和主持了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近年来,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北京市化学界专家面对面请教、交流,我的教育理念有了快速提升,切实经历了“论证开题-设计、实施-总结、结题”等课题研究过程,我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课题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的课堂教学。
1.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的三种教学模式。课题组教师尝试了若干教学模式,其中比较成功地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模式有以下3种:随堂微型探究活动,即单课时课内就一个小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如《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完整课时单元探究活动,即联堂课或一整节课课内或课内外结合就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如《原电池原理》一课;课外探究与课内探究相结合的探究活动,即利用两至三周的时间课内或课内外结合,就一个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通过一节课或两节课汇报研究成果,如《氮和硫的氧化物》一课。
科研离教师并不遥远,课堂就是我们的研究阵地。我以行为研究法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化学实验和网络信息为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化学探究学习的本质、内涵、特征等理论问题,检验理论研究成果及科学数据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我们拥有教学实验场。通过实际的教学,完成探究性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制定和完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关注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行为表现。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行为评价方法研究中,我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上,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发展功能。试验了学生个体、同学之间、教师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法,编制了三级评价表,侧重了实验设计、探究过程、课堂讨论、学生学习成果4个环节的评价。其目的是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增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2.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近两年来,我主要进行了“创设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有效教学化学实验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这些课题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的教学,提升了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同一课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学校化学组进行了普通班相同模块相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实验班与普通班相同模块相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必修模块和必选模块相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的研究。例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内容在《必修2》、《化学与生活》以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都有。教师采用的学习流程为:学习三类物质的结构、性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交流研讨等环节来了解人体的营养素,并经过问题讨论明确这三类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如何获取。不同的是,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教师课前给出研究题目,课上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学习过程。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有效教学的多种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概念、理论和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运用化学实验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等。例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课的学习中,学校4位教师分别进行了以下4种方式的教学:网络学习,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局域网上进行学习;竞赛学习,即学生在观看教师播放的有关录像后进行知识竞赛;常规教学,即教师运用PPT和视频进行讲解;传统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传统的板书演示讲授课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网络学习学到的东西多,但学得比较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竞赛学习的方式学得轻松,学生学习情绪高且效果最好;常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一般;传统教学,趣味性不强,效果不好。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运用合理的教育技术,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经过踏踏实实的教学实践,把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对科研的执着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达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勤奋实践、恒心教改,提高教学基本功
通过围绕科研课题进行理论学习,我认识到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课改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创设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1.创设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怎样促进学?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方向。
课题组研究表明,几种教学模式均以主题任务为驱动,即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一般包括4个基本环节:提出任务或问题(实际问题);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分析问题——问题引导、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研讨(解决问题——交流研讨、归纳分析、构建知识/形成概念或得出规律);评价与反馈(解决新问题)。
2.研究“促进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育技术使用
运用化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丰富学生认知资源。在有效教学的化学实验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中,针对“鱼牛”幻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保证学生学习信息的不缺失,学习中运用化学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是上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资源,开辟学生获得信息的多种途径,从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实验探究学习课,促进学生自主研究。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通过以下4个环节,实现教学。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示心脏起搏器的图片、播放燃料电池的视频、演示铜/稀硫酸/锌原电池;②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从电极材料、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等方面实验探究,学生亲身感受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③交流研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展示电子流动过程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子流动的过程;④评价与反馈:归纳总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随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训练,即设计实验证明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设计网络学习课,开发学生探究平台。例如,在《原子结构》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以下学习过程:“学生提出问题—进入局域网自学—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讲解—再次进入局域网学习”。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网页设置上,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讲解、相关资料等栏目,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可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从教学设计到实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以及合作竞争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课堂知识容量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强,便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关注“科学性”——设计可行的学生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整合性”——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电子板书突出重点、电子动画突破难点、科技素材拓宽视野、电子习题加强反馈练习;强调“互动性”——通过恰当的学习交流和方法指导,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我体会到,依托实验探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最佳策略之一。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与恰当的教育技术运用,能优化学生学习情境及认知过程;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有效促使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改变学生获得资料的方式,快而多地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多媒体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教”与“学”的过程得以整合,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近30年的工作历程,让我看到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体会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完成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化,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