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笔者提出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以期考生灵活运用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从而跨过高考这道难以逾越的“坎”。
【关键词】命题作文 应对策略 高考
一、高考作文命题现状简析
全国近三年18套作文命题显示,话题、材料、命题作文三种形式并存,呈鼎立之势。2007年,材料作文5个,命题作文9个,话题作文4个;2008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话题作文2个;2009年,材料作文8个,命题作文8个(包含2个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2个。由此可见,话题作文已不像原先那样火爆,虽不能说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但任何一种成功的题型,也不能长期独领风骚,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该题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由于话题作文给学生写作提供的自由空间大,久而久之,考生摸准了它的规律,于是虚构、套写、低劣的文章大量出现,如此发展下去,很不利于选拔人才和引领实事求是的健康文风。为了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以及上述弊端,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全国各省市都在互相借鉴,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文试题。
但是,无论作文题型怎样变化,都始终离不开《考纲》的统一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规律和方法。
二、命题作文的应对策略
命题作文是建国以来最传统的、最常见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但其作文内容、表现形式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审题难度也随之加大。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步骤
面对一个文题,不要轻易下笔,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提示语和作文要求,准确理解题目的寓意,理清写作范围,明确写作重点。《考纲》中《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的第一项,就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必须符合命题要求。在审题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使命题的要旨显露。如“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就是一个难以下手的作文试题。如果不做深入思考,联系现实,学生很难找好切入点,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
首先,我们从结构上分析,它是一个动宾结构。“踮”是动词,“踮起脚尖”就是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这是生活中每个人经常有的引体向上的动作,是人在某一目的驱使下的条件反射,由此联系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广泛思考:
走在街上,你突然看见有一群人不知围观什么,四周水泄不通,于是你站在外围,“踮起脚尖”也想看个究景,这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你不由地“踮起脚尖”,生怕泥水弄脏鞋袜。当和别人量比身高时,你总习惯挺起胸脯,“踮起脚尖”,为的是提升你的身高,满足你一时的“虚荣”。
诸如此类,足见“踮起脚尖”是内在的驱动力支配下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思维就此搁浅,文章就会落入肤浅的俗套。应再拓展思维: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村头,踮起脚尖,是等侯参军三年的儿子捎回平安的家信,满足一个母亲最朴实最真挚的心愿;一个年迈的老父亲每天“踮起脚尖”翘首远眺,脸上的皱纹堆叠着忧虑,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能够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牵挂;一个女人在漆黑的夜晚,不时“踮起脚尖”,急切地等待下班晚归的丈夫,这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个年轻的老师,倚在教室门框上,“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等待一个不知何故迟到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担心……
如此立意,就把“踮起脚尖”的含义拓宽了许多,再推而广之,作辐射思考:
多少人踮起脚尖天天盼、夜夜盼,渴望祖国母亲六十华诞早日到来,这是亿万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又有多少人踮起脚尖,站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眺望对岸的万家灯火,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共同心愿。
如此透视文题,思维就由生活的事理层面升华到精神情感的层面,如果我们的思维再进行深入思考,还会想到,“踮起脚尖”自然会抬起头,放远我们的视线,就会看到前面更远的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常常一个筋斗站在云巅,额首远望,为的是“敢问路在何方”。这样就由实“路”想到虚“路”,想到人生之路,想到未来,就会找到“踮起脚尖”更深的隐含意义。再如,一个初中学生向往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是丰富的,但也是艰苦的,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紧张的高中生活;一个高中生希望早日念大学。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但也充满诱惑,只有做好思想准备,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如此类推,不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踮起脚尖”看到前面的路,想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居安思危,瞻前考虑,我们就不至于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不至于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如此层层剖析,由生活现象到事理本质,文章的视野就广阔得多,立意深刻得多。
总之,在审题上不要抢时间。一要冷静,二要深思,三要拟定,四要斟酌,五要构思,六要调整。审题的过程,也是构架一篇文章的过程。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就是仔细研读、分析、审视文题的含义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中心,再选择材料及文体的过程。审题的重要性谁都清楚,但真正做到正确理解题意却很困难。
1.全面解读文题。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常言道,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从眼晴里能看到人灵魂深处。作文的题目也有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精髓、凝聚之处,所以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题旨,抓题眼也便成了审题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抓题眼容易,诸如抓题目是短语或句子中的动词或谓语,试以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为例,从句式角度分析,它是一个连动短语,“提”和“看”是一种动作行为,是题目的中心词。提什么,怎样提,看谁,怎样看,才是写作的主体。有的命题仅是一个词语,要想准确理解命题的意图,并确定符合要求的立意,就需要全面、辨证地思考。如四川卷作文试题“熟悉”,就是一个表面简单、其实棘手的命题。按照字典义,“熟悉”就是“知道得清楚”。这样宽泛得没有边际的试题,该从何写起?如果不反复领悟,做多方面思考,思路极易剑走偏锋。我们不妨这样想:既然“熟悉”一定非常了解,非常了解就很接近,很接近就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定会产生非常之情,非常之情就会引起情感波动乃至深层的理性认识。接着,考虑谁“熟悉”谁的问题。熟悉是双方的,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推想,自然是“自己”,旁观者不易熟悉。假如是“妈妈熟悉我”也合情合理,但若以“我”的视角窥探妈妈的心理和行为,易陷入行文曲折蹩脚的境地,也难写出真情实感。最后再确定“熟悉”的对象,锁定写作范围,如妈妈的微笑、爸爸的身影、老师的话语、朋友的面孔、故乡的山水、村口的老槐树、催人奋进的国歌、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等。熟悉的对象应属于具体、真切的范畴,抽象、难以言传的事物不好把握,如感情、思想等。综合上述思考,用一个长句来表示写作的中心,如“我熟悉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每当看到它,心里就会引起强烈的震撼,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此“顺藤摸瓜”,自然会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2.合理丰富内容。有的题目之所以有难度,是命题者故意藏头露尾,使之具有迷惑性。如果在原题的基础上扩充一些内容,让题旨显露出来,这也是一种化难为易、变模糊为清晰的有效审题方法。如“愿景”这个题目,在原题前面可加“我的”、“老师的”、“祖国的”等限制语,再将“愿景”具体化,写作指向就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也适应于半命题作文,如湖北卷“站在的门口”、福建卷“这也是”,既有或前或后的词语限定,也有横线处自由发挥的领地。其实,这种半命题往往没有题眼,需要考生创设合理“题眼”,如2009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就是根据前后的语境,填充了“题眼”。不过这个自造的“眼”,一要根据对文题的理解,再融合自身的生活历练认真填写;二要符合前后语境的要求;三要顺畅,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四要有新意,有特色。这类命题,对那些平时经过严格训练、勤于写作且有丰厚材料储备的考生,在临场之际,只要对命题有真切的感悟与理解,学会变通,将似曾相识的旧作取舍、剪裁、提炼、升华,以旧换新,就会写出为我们所用的佳作来。独词式这类文题,也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比较活跃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让我们担心、头疼的一种命题。如《忙》(2004年上海卷)、《臉》(2005年江西卷)、《问》(2005年四川卷)、《读》(2006年安微卷),它是以一个字或一个词为题,不附带任何成分和要求。它表面看似乎限制性小,可以自由选择体裁、材料,立意角度、表达方式也可自由选用,有着纵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考生极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云山雾罩,不着边际,最后写成的文章,从体裁上讲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从内容讲东拉西扯,不知所云。遇到这类“宽题”、“大题”,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宽泛的命题范围内,把立意的角度定格在某一方面,再选定某一适合的体裁进行写作。内容要集中,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议论或叙事抒情。文体特征也要鲜明,切忌主题未定,便泛泛而谈,信马由缰,写成什么算什么。如上海卷“忙”,其表面义就是事情多,没空闲,或者非常急迫地做某一件事。如果我们根据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认识,按照缩小外延、扩大内涵这样一种思维流程,来逐步显豁明达它的写作主旨,即如:忙—我忙—我忙于学习—我忙于高中学习—我忙于高三复习—我忙于高三冲刺阶段复习,或忙—妈妈忙—妈妈为工作忙—妈妈为工作和家务忙—妈妈为工作为家务为我忙—妈妈忙得白了双鬓,弯了身躯。这样顺势而下,自然链接,主旨及选材的指向就十分明确。对于结构是联合式的命题,要着重分析并列短语中的两个或三个之间的辨证、因果、条件等关系。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一要搞清“我”(人)与“故事”(事)的内在关联、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二要搞清“故事”是真实的事情还是虚构的。这类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常常含有哲思味道。假如推究其逻辑关系,把“我”作为文中的主人公,故事定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可是耳闻目睹、或包括“我”在内的往事。这样抓住题眼,就会准确把握题旨,确定文章的立意。
由此可见,命题作文无论形式怎样变化,都具有鼓励创新的开放性和严格要求的限制性。开放性是指考生在选取立意角度、素材及文体等方面,可以自由发挥,尽显才情;限制性是要求考生在统一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无视文题,背离命意,我行我素,必然铸成大错。
3.深刻揭示寓意。有的题目不是没有“题眼”,而是处于隐蔽处,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题外准确找到“题眼”,尤其是那些具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以及富含哲思的作文命题,更要三思而后行。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是源于一首通俗歌曲、探求人生哲理的命题,必须先搞清“翅膀”的比喻义。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飞鸟凭翅膀,飞机靠翅膀,“我”的翅膀又是什么,“隐形”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可见这个“翅膀”是一种独特的、非显性的、却又是“我”奋然前行的精神寄托。再把这种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如它是一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驱使我在知识的海洋徜徉,将来在广阔的天空像雄鹰一样翱翔。这样宕开思路,准确探求其比喻义,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都会切中题目的肯綮。
对于含有一定象征义、引申义的题目,切勿“望文生义”或“就题写题”,必须抓住题目揭示事物的具体特点展开联想,准确揭示其寓意。如“报春的梅”,表面说的是梅花傲雪,具有“报春”而“不争春”的美德,实际上是要我们借此领悟生活中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杰出新人在新事物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就预报“山花烂漫”的时节即将到来,鼓励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工作、学习,做出贡献。可见,只有把握了“梅”的性格特征和象征意义,才会写成好文章。再如以“暖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感觉到“暖流”的人,多半是一些经受挫折、遭受灾难、蒙受冤屈、被人误解、在学习和工作中屡遭失败的人,在关键时刻被人理解,得到别人的鼓励和帮助,这种情谊就显得特别珍贵,倍感温暖。然而题目是“暖流”,一点“暖”不行,不仅很“暖”,还要形成“流”,得到的“温暖”应该是多方面的、大量的,这点不可忽视。但是,我们不少考生一接触到这类命题,便胡编乱造,以苍白的内容和虚假的感情骗取阅卷人的好感。诸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得到祖国各地热心群众的捐款,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真诚帮助,这几乎成了一个刻板的模式,审题时需由题目中的具体事物展开联想,再紧密联系现实,从而确定写作中心,如福建卷的“季节”。从词的本义看,是指一年内的某个有特点的时期。当然,考生就某个季节立意,实写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初春,繁忙和艰辛的秋收,或围绕季节的轮回交替记叙、议论、抒情,都不算走题、偏题。如果针对季节的某种特质,引发富有哲理的思考,引申或类比为人类或某种事物的成长、发展规律,那么对文题的开掘就平中见奇,富有诗意。如十八岁是孩子花一样的季节,不惑之年是生命中最辉煌的季节,世界经济危机是寒流来临的季节,祖国正处于繁荣昌盛、蓬勃发展的季节等。再如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如果将“坎”定位在相应的沟坎、门坎之类的具体意义上,那只能写出目光短浅的平庸之作。倘若把“坎”视为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挫折等,写作的触觉就更贴近文题的指向。倘若用敏感的神经去触摸人的内心世界,那“坎”就可以理解为自卑、自傲、软弱、虚荣、嫉妒种种不良心理障碍,这样的立意必然高出他人一筹。当然,界定、丰富了“坎”的内涵,还要生发为什么要“必须跨过”的缘由和抒写怎样跨过这类无形的“心坎”的艰难历程。总之,审题需要挖掘寓意,挖掘寓意离不开联想,联想又必须合理,令人真实可信。而且要力求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鲜活的、极富时代感的、夺人眼球的文章。
(三)立意的方法和原则
审题和立意不可分割,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审题是为了弄清题目或材料的含义、要求或命题者的目的,如何拟定出符合题目或材料要求的主旨,或者说如何表明自己对题目或材料的认识、态度,这就需要立意。“立”就是“确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叫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常情况下,审题在先,立意在后,审题是为立意开辟道路,立意才是审题的终极目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审题往往包含着立意,即在研读、分析题目或材料时,就开始确立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搞清命题或材料含义的情况下,便盲目立意,是很危险的事。立意必须在准确理解题目或材料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作出推断和提出见解。因此,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也很必要。
“意犹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也是在高考中保证作文能否及格的底线。同时,一篇文章的选材、组材、布局以及语言的使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定。可见写作时先确定一个好主题是很关键的。
那么,立意有哪些原则呢?
1.立意要正确。所谓立意正确就是文章的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是历年作文评价的第一标准。根据每年高考阅卷情况统计,立意不正确甚至情调不高的作文大量出现。有些学生把个人恩怨、成见流露在作文中,把盲目追逐的“时尚”,甚至低级趣味充塞其中。更有甚者,抓住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热点、焦点问题,在作文中大肆渲染、辱骂。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应该有最起码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应该大力歌颂真、善、美,即使是人们切齿的“社会公害”,也应该提出“善意”的批评,采取温和的态度,绝不能写出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和时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文章。当然,文章立意正确与否,跟学生思想意识高低紧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写出观点正确、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辨别能力来指导我们的写作。
2.立意要深刻。立意正确是起码的要求,深刻应该是标准。所谓深刻,就是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含的本质挖掘出来。那么立意怎样才能深刻呢?第一,要理性思辨,善于思考,正确理解文题或材料。第二,要巧妙转移,紧密联系现实,把自己对文题和材料的认识跟现实中本质上相似的东西融在一起。第三,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一个跨时代的青年,看问题站的尽量要高,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着笔,抒写对生活、生命、亲情的感悟和见解。只有立意深远,视野开阔,落笔大方,内容才厚重、感人。
3.立意要新颖。新颖就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特点、风貌,能独辟蹊径,高瞻远瞩,构思精巧,创意独特,能发现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发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着代表时代发展趋势、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先进思想,这些思想一旦反映到文章中来,便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主题。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从立意上求新、求高,而是在形式搞突破,一味在形式上猎奇,却做不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结果犯了“贴标签”的错误,还有的在选材上搞新、奇、大,岂不知脱离现实生活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枪。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同时,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所以万事怕具体,要认真研读命题,对号入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机械套用。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审题立意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寓意联系现实,虚实结合,变大为小,顺利、坚实的跨过高考这道难以逾越的“坎”。
★作者簡介:翟凤举,河北省张北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