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建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诗意芬芳,语文教学进程也应充满艺术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时刻处在诗意的氛围中,因为文学化的教育,才会脱离枯燥,才会远离平淡。本文从课堂导语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课堂教育过程等环节作了文学性的尝试。
【关键词】文学性 诗意化 教学进程 教育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性和诗意化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长期以来,受应试模式的影响,理性和客观分析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病,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性,语文的文学性、情感性丧失殆尽,学生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有语文知识无语文素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学的教育作用。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还原语文本色,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息的乐园。具体说来,语文教学应注重以下环节的尝试:
一、文学性的课堂导语设计的文学意味
课堂导语的设计讲究艺术性,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尽量要富有文学意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而富有文学蕴味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导语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1.精致的流行语的导入。流行语不仅表现为语言的诙谐精炼和文学色彩浓郁,而且易于激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导入课文《我与地坛》时,可设计导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一次次磨难,史铁生又怎能从轮椅走到文坛之巅,蜕变成文坛上一只飞舞的彩蝶……”。巧妙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等,瞬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情绪,有效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2.经典的历史文化典故的导入。典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以典故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文化和审美探究的趣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學习《梅花岭记》,就可采用几副对联来进行一个设疑激趣式的导入:“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对联的出现不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在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3.诗意化的语言的导入。朱光潜先生语:“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价。”诗意化的教学语言不仅便于抒情,也易于学生进入情境。如在导入《雷雨》时:“初夏的第一次雷声,划破了久寂的夜空。穿过六十年的苍茫,又回响在我们身边。”短短几句诗意化的语言,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顺利将课堂导入到《雷雨》的情境之中。
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有三点:要切合学生的学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有利于文本的有效解读。当然,还需顾及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甚至教学者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力求以诗意导出兴趣、导出重点、导出新意,并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品鉴能力、审美能力,以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优化。
二、诗意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一堂充满审美的诗意化旅程;在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思维佳境,在跌宕多姿的诗律中完成一次接受并汲取知识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赵丽宏《炊烟》时,先运用杜牧诗《山行》,描绘了一幅优美而瑰丽的“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色,让学生先感受炊烟袅袅之美、古朴之美,然后由浅入深,对炊烟下的中年夫妇进行诗意化的审美,从而领悟出文章的主旨。在这次教学过程里,教师如同一位向导,学生在老师这个向导耐心的引领下,似乎在通幽曲径里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程。
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点评还是小结,设置一个优美的诗化情境就如同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渴望新颖、独到知识的心灵,这样的设置也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它不但能净化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也能让师生在愉悦中形成思维对话。通常,优美的诗意化的语言,一方面增加教师的教学激情和课堂灵感,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开启心窍。如执教老舍先生《想北平》,针对老舍先生“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这些语言如何提升学生的理解?先让其热烈讨论,待答案已渐清晰时,教师进行诗意化点评:舒婷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情到深处,大爱无言。这一点恰似最后的升华,让学生最终领悟出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爱之深、情之切。
三、关怀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应注重对生命尊严的教育,我们应该保护每一个学生脆弱的心灵。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只关注知识传授,却少了生命的关怀;生命是一首诗,语文课堂应该是这首诗里最有意义、最优美的一章,心灵与心灵的相遇不应该是冷漠,而应充溢着温馨的关怀,教师应以自己的博大、浩瀚,引领一个个心灵走进生命尊严的殿堂。
而笔者在执教《让我许个愿》时,注意到学生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在一例例母亲的大爱中,群情激奋,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情感教育的良机,于是灵机一动,让学生也随作者一起对自己的母亲许个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在感恩的情绪里,情怀飞扬,写出了一篇篇小短文,其中一篇:“让我许个愿,让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今生,我的顽劣让你一次次苦恼忧愁,我的任性让你一次次伤心流泪,我从幼苗开始茁壮成长,你却青丝变成了白发,失去了往日风华。妈妈,如果有来世,让我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我定会做你乖巧的女儿,用一次次骄人的成绩、用我的温顺体贴让你的笑容永远绽放如花,妈妈,女儿永远爱你!”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音颤动,真情自然流露,令在场所有人深受感染。
文学世界浩瀚无边,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窗口作用,让学生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仰望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星斗,并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人文的关怀,获得思想的启迪,取得审美的享受,最后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作者简介:刘建,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