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刚
【摘 要】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该强化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渗透,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有关中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媒体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不少人在思考中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语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自身的价值,从而让他们对人生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提升。语文课程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而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生命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看待生命、珍惜生命,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如何认识生存与死亡等等问题。只要课本有所涉及,教师都要用恰当的方式适宜地介绍给学生。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本能。教师在教授《我与地坛》一课时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家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经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活下来了,文中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同学们,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未来呢?
教师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还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生命。如在《黄鹂》一文中,当作者看到与自己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要枪杀一只无辜的黄鹂时,作者连忙进行了劝阻,以至于老史同志最终放弃了他原先鲁莽的决定。这时教师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小动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去欣赏生命的美好。爱迪生一生进行了无数次的发明,巴尔扎克留给了后人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鲁迅先生殚精竭虑,为革命日夜操劳,他们虽死犹荣。刘和珍、“左联”五烈士以及《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他们为国为民英年早逝,虽死犹生。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我们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困苦与灾难也将时刻陪伴在我们左右。司马迁在当生还是当死、活着值不值这类生死难题的时候,他放弃了那个被他界定为“轻于鸿毛”的死,中华民族得以增添一部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学杰作——《史记》。置身于政治恐怖时期的王羲之在兰亭盛会中发出了“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他高呼“死生亦大矣”,告诫人们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逝去,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些地方都是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也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类似屈原沉江之类的事件。屈原的死固然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毕竟受时代的局限。屈原仅因政见无人采纳,才华无人欣赏就抱石投江显然大可不必。“良禽擇木而栖”,由于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没必要盲目忠君而投江。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劝他:“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司马迁也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借渔父之口开导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作为一个圣人,应该目光远大,不应拘泥于眼前的一事一物,更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这些观点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涉及。
关怀人的生命是教育的本真,培养生命意识是人文教育的体现,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个孩子能够幸福的渡过自己的一生。当然,在语文课文中除了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乃至实践活动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可以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雷刚,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