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的直接感悟对象,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读得越多,感受越真,领悟也越深。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生活中引导感悟
许多课文内容丰富,部分句子充满生活情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经验来感悟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中的“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句话时,对后半句话学生都能在多次朗读后感悟到夕阳下美丽的晚霞,但对前半句“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并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词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讨论:(1)你的脸有没有涨红过或者见过别人涨红了的脸?那是什么样子的?(2)“太阳圆圆的脸涨红了”又是怎样一种颜色呢?你能描述一下吗?通过联系生活,使“涨红了脸的太阳”的鲜艳壮丽之美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朗读时的语气就会充满了对夕阳的美的陶醉与赞美。
二、在感情朗读中感悟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用词准确,造句生动,节奏感强,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家》是一首简单易读的儿童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悟文。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写到了谁的家?分别在哪儿?学生一读就懂了。可诗里所蕴含的情感学生一下子是悟不出来的。此时,我深情地对学生说:“看,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这是白云的家,朵朵云儿在这美丽的家园自由地飘荡,多舒畅、多自由、多快乐呀!谁来将自己化作白云读一读这句话?”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进入了情境,开始美美地读起来。小脑袋随着音律一摇一晃,陶醉在美的语言中。老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领略作者的遣词造句,这样不仅能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三、在品味用词中感悟
有的课文,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其实内涵丰富。老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评出语言的深刻意蕴,领悟文章的主旨所在。如《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为了让学生领悟这只狐狸当时的心情,我抓住一个“窜”字进行引导。
师:你能试着说说“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逃”“跑”等)
师:什么时候你会跑?什么时候会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会用词)
师:“窜”“跑”“逃”这三个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狐狸此刻的心情?
在反复比较中,学生理解了“窜”是逃、跑的意思,更是慌慌张张地跑,害怕地到处乱跑的意思。学生的感悟实现了由语言形式到情感内容的转变。学习课文时,通过表情朗读、反复品味,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四、在演练中快乐感悟
教学中,学生在基本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组织他们动手演一演,练一练,他们获得的感受将会更具体、更直接,感悟也更深刻。如:教学《雨点》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表演雨点落在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形态,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动作姿态。通过表演,学生如身临其境,沉浸在活泼生动的语言氛围中。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时,可让学生根据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画出太阳下沉时及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色。在画画过程中体现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从而自由地、美美地读课文,感悟夕阳之美。
五、在想象中深化感悟
让学生感悟语言,激发学生情感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要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自由地扩展和抒发。因此,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如《云房子》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将雨后天空中云朵的千姿百态呈现在童话故事中。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云房子的模样,并提出:“小鸟造出了这么漂亮的云房子。能干的小朋友一定也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来。咱们和小鸟比一比吧!”接着出示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此时,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人了一座座美丽、可爱、宽敞的云房子。在想象中,学生收获着各自对语言的独特感受,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又与作者的情感及课文的意境产生共鸣,读来情真意切。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精华所在。从“读”中来,向“悟”中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