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段华美的旅程……

2009-01-22 08:48王冬娟
中小学校长 2009年12期
关键词:基础校长学校

王冬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州市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常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常州市首届名教师工作室“优秀领衔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先后有3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2005年担任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参与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主编《聚焦实践·走向理性——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新视野》等多部书籍,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在您开放的心态中,我从如履薄冰走向从容淡定;在您充满期待的目光中,我从茫然若失走向坚强自信。感谢你,新基础!感谢你,沐浴着新基础阳光雨露的二实小!

——摘自校长手记

2005年,在那个火辣的夏天,我走进了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如今,当岁月悄然逝去,当初茫然的脚步已多了几许淡定,当初青涩的思绪也添了几份流畅。俯首那坑坑洼洼中填满的幸福笑靥,内心深处的感恩不由涌上心头、溢满心间……

进入:责任驱动走进新基础

那是一次在众人看来顺理成章但对我而言却出乎意外的调动……就在一年前常州市组织的“校长竞聘”中,我谢绝所有鼓励和期待的目光,逃避众人的热议,“躲进小楼成一统”,继续编织“做永远的好教师”之梦。可就在我为自己的成功而庆幸时,却在一年后意外接到了调令……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5天后,我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这不仅因为我是党员,还因为那里有我曾经想追随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怀揣着那份苦涩与忐忑,2005年8月18日,我在丁局长和陈局长的陪同下,走进了这个让我至今已深爱着的二实小。“当汽车驶进校园、双脚站立在二实小土地上的那一刻,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二实小,从此我将属于你!”我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心绪。

说来真是蹊跷,在常州工作了23年,却第一次走进二实小。在我心里,二实小就是新基础的代言人。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丁伟明副局长在新老班子交接会上语重心长的讲话:“二实小在‘新基础教育引领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希望二实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追问‘基础教育将走向何方,在实践中探索,为常州乃至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作出榜样。”邵校长更是深情嘱托:“二实小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踏踏实实地做好新基础吧,二实小就交给你啦!”面对全新的要求、全新的校园、全新的面孔,压力和孤独顿时袭上心头。“以诚相待”成为我第一次面对全校教师惟一的承诺!

为了让我尽快了解新基础,几天后邵校长就带着我去上海拜访叶老师。第一次与叶老师零距离接触,虽然我还不能完全读懂叶老师的话,但我却强烈地感受到叶老师对新基础的挚爱,对新校长的期待,以及对二实小的担忧。我只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更沉!在回常的路上,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这副担子,你能担当得起吗?但责任告诉我,除了尽快学习和适应,别无选择!

就在我全力以赴投入开学工作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我面前。因学校负责“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蒋月琴主任同时调离学校,邵校长临时从各学科组组长中抽调1人成立“新基础教育”办公室(许倩、孙敏、朱明亚、潘亚清等),分别负责一个学科的研究。临近开学,许倩、朱明亚先后找到我,讲述了她们不能担任此工作的具体原因。作为校长,我十分理解老师:但作为新校长,我更期待她们能助我~臂之力。于是,我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他们再考虑一下,与学校一起共度难关,并承诺“如果明天收不到你们的短信,我就知道学校必须重新考虑人选,绝不为难大家。”话虽这么说了,但我心里已经基本不抱希望。令我感动的是,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他们的短信:“为了学校,我们有责任承担。”多好的老师,这是她们送给新校长的最好礼物,我要倍感珍惜,我在心里告诫自己。

就这样,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领导的信任、邵校长的鼓励、叶老师的期盼和老师们的支持,我走进了新基础,开始了一段华美的旅程……

投入:全情参与学习新基础

对于二实小这所走过六年“新基础教育”研究之路的学校,她有着怎样的特质和文化,新校长只有真正走进学校、融入学校文化,才可能在管理中科学决策,推进发展。因此,除了角色转换,我为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新基础、解析二实小。为此,我努力排除干扰,尽力参加每一次活动。夏令营、班主任研讨会、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我努力从中认识新基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了,许倩老师面对“毕业班同学录风波”从强行控制到引领需求的智者决策;白露老师“拣废弃瓶”系列活动中渗透着“生命的价值在于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的教育哲理:班主任工作要有学生立场、岗位建设需要重心下移、不要剥夺孩子们“痛的权利”……初识新基础,让我真切地体悟到二实小教师的与众不同:鲜明的学生立场和朴素的教育机敏。同时我很快发现,自己似乎很难进入二实小的话语系统。重心下移、过程互动、学生立场、前移后续、三放三收、教结构用结构,等等,我几乎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正当我不知所措时,袁校长给我捧来了一大叠“新基础教育”书籍,感激中我欣喜若狂:给自己制定个学习计划,拿出当年自学高中数理化的劲头,相信自己是有实力的。于是,白天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向教师学,晚上则向书本学,一次“恶补”便开始了……

2005年12月5—6日,是我以校长的角色第一次走进“新基础教育”研讨活动,真是既紧张又高兴。因为叶老师要与中层对话,事先我也认真准备了一番。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寒冷,专家组老师从11时走出火车站到12时30分来到学校和教师见面,1个半小时的时间,来不及午休,边吃饭边安排2天的活动。第一次坐在叶老师的对面,真有些不知所措:既想将自己的想法亮出来接受叶老师的指导,又怕与新基础离得太远让叶老师失望。好在叶老师马上打破了僵持的局面:“王校长,你先说吧!”在叶老师鼓励的目光下,我开始滔滔不绝地汇报自己来校后的思考和实践。汇报中,叶老师不时打断我的话,在追问的过程中帮助我纠正思维偏差(如今想来那是叶老师对我的一次过程培训)。当我谈到“做什么事都得先想清楚为什么做然后再做”时,叶老师打断我的话:“不是完全想清楚,而是在想清楚它的价值目标后,再边做边想边完善”;当我谈到“形成优秀案例”时,叶老师又插话:“注意,不要仅满足于拿出几个案例来,要利用这样的形式资源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对话的投入将我早先的紧张一扫而光。仅几十分钟的汇报,就让我享受

了“引领”,感受了“提升”,体验了“顿悟”,那感觉真爽!简单的晚餐后,白天对话没排上号的英语组代表朱明亚和术科组代表潘亚清已分秒必争地坐在了叶老师的对面……

第二天,一天满满的听课研讨重建活动一直延续到下午3点,专家们始终没有片刻休息。为了另一个会场里70多双期盼的眼睛,叶老师提前在研讨会上发言,然后催我带她去阶梯教室看望老师们。或许是老师们热切的期待感染着我,也许是叶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面对叶老师和全校教师,我居然脱口而出:“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记得当时在场的老师以热烈的掌声回应我——那是我来校后听到的时间最长、声音最响的一次鼓掌……这掌声表达了全体教师对叶老师的爱戴和敬仰,也是对新校长最大的鼓励和鞭策。当我把看似依然精神但却明显疲惫的叶老师和专家组送上汽车的瞬间,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内疚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已融进夺眶的眼泪……

这次研讨活动让我突然醒悟,为什么二实小的教师这么期盼叶老师,这么执着地追随新基础。过去,专家组对教师的指导只能产生“平行”效应——教师在实践层面提问(一条直线)、专家在理论层面指导(另一条直线),这看似相互依存的“直线”却永远无法相交。而“新基础”研究对教师的指导却产生了“相交”效应——教师在实践层面提问(一条直线)、专家们的指导介入(另一条直线)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交”而形成“交点”,这些交点使人“顿悟”,使人“提升”,成为二实小教师成长节点上“累并快乐着”的真实体悟!

“新基础教育”,正在创造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的“新版本”。

浸入:自觉实践体悟新基础

05年底,在回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六年新基础研究成就了一些有思想、有个性、有智慧的教师,但同一教研组内由于教师进入时间有先后,认识与实践相融合的水平不等,还有自身个性、投入程度或参与机会等因素,教研组内部教师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大比例的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课”的层面,况且暑期一下子走进14位新教师(占教师总数20%),除了专家的定期指导,怎样在日常的实践研究中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让全校教师尽快地理解新基础,自觉地投入新基础,这成为新校长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恰在这时,2006年2月,叶老师在校长会议上提出了“全实深——全员参与、扎实推进、深入研究”的要求,在分析学校自培资源的基础上,我开始策划并带头参与阶段系列活动。

行动一:研读标准内涵。我亲自主持“课堂:离‘新基础教育理想有多远”的专题培训活动,采用互动式现场学习、沙龙研讨的方式,在“现场采集教师心中好课标准”、“点击叶老师好课要素分析”、“解读两份不同评价表内涵”的研训过程中,学习叶老师关于“好课”的六大标准以及内涵(有意义、扎实的课:有效率、充实的课;有生成、丰实的课:常态性、平实的课;待完善、真实的课),并就“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具体诠释。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在“教学内容”中提出“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在资源利用中提出关注“资源生成的质量(综合、新颖、有创造)、新资源利用程度以及形成深入学习新方案”;在“回馈反映”中强调“回应明确有推进”,在“互动深化”中明确提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毫无目的的“对话”,使活动推进的过程成为新教师对“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的培训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在校园网开设“每日必读”栏目,通过“荐读”骨干教师的“且行且思”实施对新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在与文本日常的、持续的、全程的对话中学习和内化理念,并转化为指导日常教育实践新的理论参照系。

行动二:推荐优秀案例。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生命的感受与体悟。当教师初步感受并认同“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06年初,我们在全校推出了“‘新基础教育优秀课例”推荐活动,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备课组——学科组——综合组),为教师创设与“新基础教育”亲密接触的平台,从根本上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解。让学科组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选择内容,让骨干教师在活动中承担起对学科组新教师的培训任务。备课组的基本流程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评课议课——反思重建——推荐课例;学科组基本流程是:课堂教学——评课议课——反思重建——推荐课例;综合组的基本流程是:课堂教学——专家点评——反思重建——形成课例。其间,我们还积极倡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于是,学科组将真实的课堂全程录像,为教师听自己的课和学科组进行“微格分析”做准备。活动使每个教师思考着工作、研究着实践,真正做到了“常规工作专题化,专题研究日常化”。语文组的“活动作文”系列研究、数学组的“整体感悟式”课型研究、英语组的“文化课课型”研究等都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成型。有位教师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优秀案例”推荐活动拉长了研讨时间,把研究做深做实,从花样翻新变为静下心来体验,让我这个新兵全程接受新基础理念和实践的培训,使我走出了恐惧心理,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一次真实的、有效的校本培训。

行动三:走进异域文化。伴随着各项活动的有序推进,教研组之间的发展差异再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且突出表现在术科组的薄弱。这一方面由于专家组指导频率相对弱于其他组,更源于术科组原有基础、组长能力、成员结构、研究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导致学科组发展水平和研究文化的落差。在差异分析和寻求策略的过程中,叶老师的一番话再次点醒了我:“尼加拉瓜大瀑布之所以壮观,之所以给人美的震撼,就是因为它有落差,落差就是动力,差异也是资源。有差异的教研组,有差异的发展中人,都是宝贵的资源。”于是,化差异为资源,流动中激活,互补中丰富。06年初,我开始策划“走进异域”系列活动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期待化差异为资源(水平差异、个性差异和文化差异),寻求“全、实、深”的新突破。活动中,各教研组列出各自可供分享的经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期待得到哪个组的指导等,由课程部协调并落实,排出学期活动事历。“走进异域”活动借鉴学科差异,启发教师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以生命的立场反观学科的育人价值。坐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中,语文老师有感而发;数学课安静、简洁、理性;英语课活泼、自然、亲近:音乐课优美、和谐、高雅;自然课生动、探究、开放,原来其他学科的课堂也是如此美妙。数学老师暗暗佩服:美的享受原来可以如此丰富,激情歌唱是美,人文感悟是美,科学创造也是美,原来我们正在

以学科的眼光教会学生细心体验生活的美。英语老师沉醉其中;各学科课堂环境如此特色鲜明,或井然有序,或生动有趣,或典雅舒展,原来学科资源的互通可以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中有机渗透、自然融合。

“走进异域”活动的持续推进,不仅带动了术科组小课题研究的生成与突破,也促进了学科组之间研究文化的感染和互通,资源共享、文化聚焦建构了二实小日常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新的参照系。老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异域交流和智慧争锋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异域风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悟了大教育观的深刻内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学工作者。因此,我们应该站在人的生命成长的高度去理解和实施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功能。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成并成为教师自觉投入的核心课题。当学校教师一次又一次在国家级、省市级素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当14位老师(两位免考)参加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9人获小组第一;当我校学生在连续三年承办大市级开放活动中以出色的课堂表现赢得所有参赛选手和评委的褒奖并在常州教育界传为佳话:当学校以现场总分第一、被专家组称作“含金量最高”的学校通过中期评估时,老师们用“快乐着、感动着、美丽着、幸福着、成长着”来表达自己让研究成为一种情趣,让工作超越职业的幸福感。

融入:义无反顾追随新基础

了解我的人都说:你变了,真的变了!是的,三年多的执著与投入,沉浸于其中的我正在悄然改变着……

价值取向变了。“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已成为我管理的价值追求。承办各类大型活动,把培训I资源请进学校;项目管理,为教师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值周校长,将民主参与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健美“4+1”》课程,为培养目标课程化实施提供平台;精品开放,变辐射成果为履行职责成就自我;班级名片,变静态环境文化为流动的教育资源……事实证明,只有把学校管理聚焦于师生的生命成长,才能变个体潜在的创造力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在2007年校庆活动中,我们明确了“感恩历史,传承‘新基础精神;凝聚力量,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价值取向,策划了长达一个月的校庆系列活动(七彩开幕式、教海扬帆周、才艺互动周、校园之星周、超越庆典日),让“每个人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方面,承担责任人与合作者的双重角色”,在参与校庆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学校精神,使校史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和骄傲”,使校庆成为教师生命中永恒的感动。校史,让教师自己执笔;画册,让教师自己设计;庆典,让感动学校历史人物走上颁奖台;节目,将师生丰富的校园生活艺术化地搬上舞台……用我们稚嫩的笔锋但却执著的臂膀,用我们年轻的理想但却成熟的思绪,写出我们激情中深邃的思考,舞出我们稚嫩中丰富的体验,唱出我们跋涉中执著的勇气。让走过的路成为我们的自豪,让行过的风成为我们的热血,让青春作伴,让理想闪光!当真实而感人的《校史》呈现在教师们面前时,举办校庆的过程体验,已成为每个二实小人刻骨铭心的美丽记忆,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责任与使命。这生命的体悟与升华,已远远超过《校史》本身的存在价值。

校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磨砺了领导团队每个成员的关系思维,也大大增强了新领导集体的信心。在策划新基础成型性研究结题活动中,我们在“全程回溯,感恩成长,享受蜕变的幸福;全力以赴,总结提炼,争创高质量学校”价值目标的指导下,让每一个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主题演讲、名师回访、特色研讨、精品展示、结题汇报、总结表彰”中来,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使“学校中的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和效率”发挥到“可能条件下的最佳状态”,不仅使行动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回顾成长足迹,体悟新基础、感恩新基础、向往新基础并自觉践行新基础的过程,也要为常州“新基础教育”联系学校提供研究的“范式”和转型的“路径”,增强“新基础人”的自豪感、幸福感与使命感,并转化为教师的发展自觉。

思维方式变了。2007年6月26日,叶老师在“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冲刺”阶段工作总策划时说:常二小的王校长对“多”做了这样的思考:多方位思考、多角色参与、多伙伴合作、多渠道沟通。这是从校长的角度考虑治校要注意的“责任人”与“多”的关系。并及时指导和提醒:校长不仅要能讲清道理,而且要知道如何去做,知道各种可能性。这样去训练思维,我们的思维就缜密了,就可以成为指导行动的力量了。杨小微老师也及时地指导:“新基础教育”研究要求校长从管理走向领导。铭记着这份嘱托与教诲,我更加主动地、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管理实践,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实质性的“转轨”——从点状走向结构、走向关系、走向复杂思维。我常常想,如果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科学,那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是哲学。二实小人既要有科学的态度又要有哲学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该做的,做精想做的,不断创造和丰富新型学校的特质。

2007年暑期,班子的又一次调整使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岗位新手占了50%。面临这样一次大“换血”和未培训即上岗的现实,我确立了“过程即培训”的管理思路。在第一次新领导集体会议上,我组织全体成员再次认真学习了叶老师在2006年12月8日中期评估总报告中提出的“精、特、美”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在“精致策划、精细过程、精美结果”的过程中“成事成人”的要求。在明确学校各项工作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我总是从为什么做、谁来做、怎样做、纵向如何深化、横向怎样融通、对内怎样推进、对外怎样沟通、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出现偏差如何矫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策划。整体策划积聚了管理资源,前移后续提升了过程价值。2007年底,在反思成型性研究目标达成度的同时,我又提出“以创新的姿态提升常规管理品质、以融合的心态提升整合融通质量”的工作要求,以加速“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冲刺阶段领导团队领导力的高聚合和高释放。《健美“4+1”》的课程式推进、值周校长的校园长镜头变零散的静态资源为综合的资源互动;主题式教师例会、月学生发展联席会变纵向的工作推进为横向的协作共赢;“层次与系统之间积极、双向、有效互动的创生式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学校管理进入“总体规划、分块实施、协作支持、共同提高”的高效能运行格局和“科学合理、精致有效、民主参与、协调完善”的高品质管理运行常态。

生活态度变了。在我的心里,坚信与历练是收获与成功的代名词。自从加入新基础,有机会与叶澜老师这样的大家亲密接触,能与专家组老师零距离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享受他们的智慧,品味他们的人格,使我改变了对教育人生的理解。学校,不仅仅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更是教师感受生命灿烂的人生乐园。让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教育理想,更应成为一种管理实践。遵循着对生命的尊重,充溢着对生命的敬仰,我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学校历史的演绎者、创造者。“工作即研究,成长即幸福”不仅成为我和教师们真切的生命体悟,也感染着身边的同行者。在我校“爱的智慧”英语特色团队文化研讨会上,《常州教育报》编辑部主任刘源春即兴赋诗两首:

《行进在爱的教育路途中》:何物搀连你我他,相扶共步此生涯。且将心字熔成爱,一路阳光百万花。

《爱之歌》:芬芳为得满枝丫,爱向园中育幼芽。欲问青春能几许,去将美丽写年华。

都说爱是可以传递的,但愿二实小以“爱”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成为传递爱的媒介,教育的新文化从我们这里开始,从我们这里辐射出去……

俯首四年的足迹,思绪渐渐清晰。紧随“新基础教育”研究步伐,一手抓教师队伍发展促教育质量提高,一手抓领导团队建设促管理水平提升,两者均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角色转换和个人发展。

“进入——投入——浸入——融入”,再次拾起这些美好的记忆,再次检阅自己任职的心路,对理想依然执著,对生命愈加敬仰,对学校更加至爱。回望学校走过的一次次艰难挫折,赢得的一个个累累硕果,学校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俯首历练,登高望远,使命依然,责任依旧!

经历,涌动不再青春的激情

体验,追忆永远执著的梦想

幸福,聚焦共同奋斗的相携

追梦,迎着心中华美的旅程……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基础校长学校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