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文件的下发,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点推介,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响应。
一、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髓
1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这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就是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熟练与巩固。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职业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2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
从传统的学历教育型培养模式转向市场引导下的就业导向型培养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满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学校在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学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培养模式转型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制度、考核方法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就业技能;在学习制度上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一起研究制订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操作技能重于理论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实施“双证书制度”,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教学评估上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习场地一体化,使校内教学过程中初步实现“学”中带“工”,以“工”促“学”;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有示范意义的历届毕业生代表召开专题讲座或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新资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先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技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方法
1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立健全实训教材的实时更新机制,在教材中体现最新的生产工艺,最新的生产设备,最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检查、监督等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落实,定期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
2认真调研,审慎选点,稳步推进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学结合”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美容、酒店等服务行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特别大,于是确定在美容与形象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尝试。2005年率先在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试行,2007年推广至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课程改革,强化校内实训教学,为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专业教研室派出专人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尽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遵纪守法、管理完善、劳动强度不高、无职业疾病危险的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合作伙伴。
3加强实习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了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的合法权益,学生入学后,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工学结合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前,学校与实习单位(如东莞万豪酒店)签订开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责任,共同组织管理。上岗前,学校请实习单位派出专人,会同专业教研室,共同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实习动员,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艰苦劳动意识和正确就业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生产工作环境。学校指派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驻实习单位,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实习学生的管理文档,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作息情况、好人好事、不良行为等进行每天登记;学生每周交一篇周记,每月开一次总结会,学校通过班主任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实习。
4积极探索多种模式
职业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完全与不完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0.5+1+0.5”。针对酒店行业的用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