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伶
曹妃甸地处河北省唐山南部沿海,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近年来,先后有二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对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做出重要指示。目前,曹妃甸已进入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据曹妃甸管委会介绍,曹妃甸每年用工约2000~4000人。面对这个强大的就业市场,唐山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必须向多元化转变,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分段培养
以学校的优势专业为依托,实施分段培养。许多职业学校多年来都形成了自己的强项专业,例如唐山化工技校的化工工艺专业,师资能力教学水平都比较高。从曹妃甸招商合作局重点推进项目来看,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有着广阔的需求前景,学校在发展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推行1+1或2+1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1~2年的文化、专业课和操作技能后,最后一年与企业对接,转入企业需要的专业进行对口学习。这样既可避免学校因短期利益影响,造成学生质量下降,又可快速补充企业技工人才的空缺,满足发展需要。
二、短期培训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前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如机器设备、图纸、工艺等被操作者掌握并运用。而短训班正是使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结合的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形式。面向曹妃甸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力的全面开发建设,职业学校引入短期培训非常必要。通过各类短训班,使生产力第一要素——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知识转化为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产生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形成生产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唐山化工技校将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企业新职工上岗培训、化工检验工的达标培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职工更新培训等列入学校的培养模式,培训近2000人,对企业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短期培训以其适应性、灵活性、实用性和速效性的优点会倍受企业的青睐,同时短期培训可使受培训者在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能,达到企业上岗要求,顺利就业。
三、定单培养
定单培养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数量、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用人条件组织招生,依双方协商制定的教学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和培养任务,学校负责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企业负责岗位实践技能培养。因有企业直接参与教育,学生对企业的认识深刻,对企业的认同感强,学习目的明确,无找工作之忧;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就可以上岗,无需再培训,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使企业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唐山市二十冶技校与曹妃甸首钢已完成定单培养1700多人,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长期合作
曹妃甸工业区初步规划面积310平方公里,将在这里构筑以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将会集一堂,共同打造曹妃甸美好的明天。主动寻求与大中型企业的长期合作,是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利益资源共享关系。一是寻求企业向学校投资,向学校提供设备、资金的支持,例如与学校共建实训厂、综合实验室,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二是争取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三是为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生产方向组织教育、教学及实习,形成无缝对接。同时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面向曹妃甸的发展方向,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不仅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