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过眼

2009-01-21 08:27
世界知识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岛保守派东南亚

战后的“脱亚论”与“兴亚论”

《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

[新加坡]卓南生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当然,对于战前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的“亚洲”与“战争”,战后一直保持沉默,俨然摆出与自己毫不相关姿态的,并不仅是前述知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认真而言,他们只是战后日本文化界的一个缩影罢了。笔者作为来自赤道、一度被改名为“昭南岛”的新加坡的青年,对于诸如战争期间被当局征用为“南方文化人”的诗人神保光太郎、著名作家井伏鳟二等人抵达新加坡后,究竟从事了什么样的“文化活动”,他们战后又对自己的这些“文化活动”如何总结和评价等问题,当时是十分关心的。笔者也曾和他们当中的个别人士接触,但有关的真实情况皆未得要领。

尤其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曾积极从事日中邦交正常化活动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在战争期间也曾被征用至新加坡,但他对这段往事同样采取回避的态度。原来,中岛是当时“日本语普及运动宣言”的起草者。该宣言的目的在于向“天皇陛下(统治)的新赤胆之心”的“马来及苏门达腊的岛民”,提倡学习“正确而美丽的日本语”。

中岛在当时起草有关宣言,也许有其难言之隐。但在战后,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位以“自由开明派”姿态出现、积极从事日中友好运动的知识分子,对这段历史显然是有交代清楚和予以总结的必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正如一名长期从事日本与亚洲交流活动的日本朋友所指出一般,中岛对此黑暗时代的真相并未留下应该留下的记录。

正因为战后的日本对战前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论从未进行过彻底的反思,从亚洲人的角度来看战后日本知识界的相关言论,便有时难免有格格不入之感。

认真分析,当时的日本人一般对亚洲并不了解,也不关心,即使是当年热火朝天、积极参加反战运动、天天游行反对越南战争的日本大学生也不例外。因为,尽管他们每天在高喊反对越南战争的口号,但归根结底,只是将之视为一个抽象的运动口号罢了。越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当时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情况如何?这些似乎并不是他们的关心所在。

针对战后日本人的东南亚观,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参与发起“越平联”(全称为“让越南和平!市民联合起来!”)市民反战运动的鹤见良行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有如下十分形象的分析:

日本人在眺望东南亚时,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戴着眼镜。眼镜有二:其一是国家;其二是阶级。日本人戴着的眼镜,不是前者,就是后者……保守派戴着国家的眼镜,而革新派则戴着阶级的眼镜窥探东南亚。

由此可见,不少自由开明派知识分子的东南亚观,其实是十分观念化,或者说停留于抽象的意识形态的。至于保守派专家的东南亚观,有不少仍然还无法摆脱战前为“大东亚共荣圈”服务的“南方书”的影响(其中有些人甚至是无时无刻不在从“南方书”中找灵感)。

除此之外,在战后日本良心派的知识分子当中,还曾经一度流行着如下的看法:“出自对亚洲人民的罪恶感,除非有特别的理由,日本人无法轻易前往亚洲乃至冲绳……”

对于年长一辈,特别是直接或间接参与那场战争的老一辈日本人来说,他们存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和感情是可以理解的。可令人费解的是,自称为“自由开明派”的年轻知识分子也以此为理由而力图避开亚洲的话题和现实的亚洲。其结果是,保守派的日本知识分子(出自国策的需要)对亚洲各地的“考察”、“调查”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起劲,而开明派或革新派的日本专家和学者实际上成了远离亚洲的“脱亚论”的实践者,或者虚有同情亚洲的口号而对现实的亚洲保持距离的观念论者。

然而,不管是认同战前“脱亚论”或“兴亚论”的保守派,或者是在实际上执行“脱亚论”精神的观念论者开明派,他们的言行只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促使日本与亚洲的关系“既近又远”。

正因为如此,对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媒体充斥着“亚洲”的关键词和主张“脱美(欧)入亚”、定义不明的所谓“亚洲主义”论调,笔者存有不少疑虑而无法举起双手支持。说得清楚些,在笔者看来,“亚洲人最怕的就是听到倡自东京的形形色色的‘亚洲主义”。

(本文摘自该书作者自序)

猜你喜欢
中岛保守派东南亚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保守派VS先进派保养方式大对决!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