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健
鲁 健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新闻主播
【“主播2+2”——央视四位新闻主播王世林、董倩、鲁健、天亮,从演播室走
1994年的夏天,我远远地伫立在中央电视台的大门外,看着进进出出的人,眼神里充满羡慕和向往……那一年,我21岁,刚刚大学毕业。我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我要到央视去。
在北京广播学院,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读研二的时候,我到央视体育频道新栏目《篮球公园》当了一个实习主持人,一做就是一年多。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办,央视国际频道到学校找一个男主持人播送奥运节目,我又被选中。奥运期间,我天天值早班,在早间的《新闻60分》中播送一段奥运新闻。
转眼到了次年,我面临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否毕业分配进中央台。突然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我是中央台人事办,你来一下我们办公室。”一切就这样发生了,我被分配进中央电视台。
2002年,CCTV-4全面改版,变成全中文对外电视频道。我赶上了中国电视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做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名能够通过新闻体现自己想法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
风紧云急,我们的团队跃跃欲试。我们先是现场报道联合国安理会的实况,我获得了宝贵的直播机会,和栏目组的同事做了两个多小时的《直通安理会》节目,这是一次突破和尝试,尽管有很多不足,但当时节目收视率冲到了当月的第一名。所以,当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时,领导决定让我来担当主播。
战争爆发前一个月,我已经进入备战状态,不时有专家来给我们做讲座,资料组帮我收集了大量资料:中东的历史和政治现状、伊拉克的历史和政治情况、伊拉克的军力和行政、地理区划、美国的军事装备和军事部署、萨达姆的经历及与布什家族的冲突等等,足足100多页,我每天抱着这一厚沓资料苦苦研读。我们不断演练,请专家到演播室进行直播的模拟。渐渐的,我对美伊的情况越来越熟,有时就客串一把专家,模拟一下专家的分析。但当时,没有想过会进行持续一个月的直播。
3月19日,正是战争爆发前的晚上,几位领导和我们一起都在通宵等待,因为众多信息表明可能战争随时爆发。那一晚,我们喝了不少咖啡。3月20日,当"战事爆发"的消息第一个从我口中播出之时,我知道一个月的辛苦准备和前一晚的通宵等待没有白费。此后一个月,央视国际频道以直播的形式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全方位的播报,这在中国的新闻节目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和同事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报道充分调动和发挥电视报道特色,采用口播新闻、滚动字幕新闻、最新图像新闻、新闻特写、新闻背景等多种报道手段,随时递进更新。
虽然在战事爆发之前,我已经接受了有关知识的培训,但当战争真的爆发,直播窗口真的打开时,我所面临的挑战还是难以想象的。战事在不断变化,主持人必须随机应变。有时战争形势会进入连军事专家都无法判断的"战争迷雾",没有人能够预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准备了大量的提纲,到了第二天却一条也不能用,只能凭借在网络中所搜到的点滴信息,在"战争迷雾"中一路穿行。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也让我对新闻主持人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新闻主持人除了播报的能力,还要有分析、评述的能力,有足够的空间给自己驾驭,体现主播在新闻节目中的主导思想,还要能及时有效地和专家沟通。专家的确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直播节目的进行提供着支持。对伊拉克这样陌生的国家和美英联军使用的许多高新武器装备,观众普遍感到陌生,这样,专家的解释和阐述就显得特别重要,甚至能成为节目的看点之一。大多数观众认为,在这次直播中,中央电视台所聘请的专家比某些大陆以外的电视媒体要好得多,而观众之所以把频道锁定在中央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听听我们的专家是如何分析这场战争的,而且观众也普遍认同这些分析和解释。此外,在战事直播信号较缺乏的情况下,演播室内专家访谈还可以在多个层面丰富播出内容,吸引观众。
就这样,国际频道持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伊拉克战争报道。
《今日关注》,CCTV-4,每晚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