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潇
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可谓战功赫赫。当时苏区一段民谣唱道:“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然而,对于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许多80、90后的年轻人并不熟悉,甚至从未知晓。话剧《战神·1948》让更多的人熟悉了粟裕,令很多人感动。不少人观剧后都去查询粟裕的相关资料,希望更多地了解粟裕和那段难忘的历史。
从社会表演学的角度看,人类的社会行为都是社会规范和自由表演的对立统一。社会表演学核心的三大基本矛盾,是表演的前台和后台,脚本与即兴发挥,表演者自我与角色。从社会表演学视角分析《战神·1948》,也许更易于帮助人们领会该剧的思想内涵以及带给观众的社会现实意义。
中国人看领导,大多是仰视的。即便在影视作品中,领袖和英雄也大多以头顶光环的形象出现。他们不犯错误,没有喜怒哀乐,像是神仙。我们所看到的总是他们的前台形象,是经过修饰并得到升华的形象。但常识告诉我们,人都有七情六欲,以上形象是苍白无力的。话剧《战神·1948》展现出更多的领袖英雄们的“后台”——内心情感世界。全剧采用叙述人来贯穿历史,时空的自由使得用来表现粟裕内心情感的时空跨度很大,从1935年方志敏牺牲跳跃到1958年粟裕被错误地批判、撤职,他的痛苦,他的伤感,他的孤独,尤其是对提出与中央背道而驰的作战部署的艰难抉择,将这个“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陈毅对毛主席说想念孩子们的欢笑,粟裕与妻儿共享天伦的场景,都将本属于伟人后台生活的一幕搬上前台,使全剧人情味十足,形象真实饱满。
成功的将才背后,定有英明的统帅。毛主席的知人善用,是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剧中,编导将毛泽东见粟裕首次抗命时的惊愕与愤怒,随之对粟裕意见的思考与比较,开会后对粟裕决策的质询与采纳作了层次分明地处理,从中透出深刻的用意。领袖也是人,当自己认为正确的决策被下属否定,且一而再、再而三被抗命,都是不会高兴的。然而伟大领袖的过人之处在于,在短暂的愤怒过后会立即冷静下来思考,纵观全局,征求各方意见,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该剧的表现非常到位,将毛泽东的情绪变化、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一步步地展现出来,在充分体现我党民主作风的同时,褪去了领袖的神仙光环,还给观众一个实事求是的伟人形象。
对于战争,大多数人只能从书中看到最终的决策及战争的结果,却很少有人了解一个决策制定的过程。《战神·1948》把这个完全属于后台的战争决策制定过程,予以全方位的呈现,让人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制定战争决策的慎重和睿智,让青年看到了战争的艰辛,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制定大的作战方针后,都给前方指挥员充分自主权,让他们根据战局变化机动处理。1948年6月豫东战役中,毛主席曾致电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这就引出了社会表演中脚本与即兴发挥之间的问题。
《战神·1948》中,毛泽东对粟裕下达挺进江南的命令,这可以视为一个事先写好的脚本。而粟裕的反对意见,便如同舞台上的即兴创作。一部好戏,剧本固然重要,但演员在舞台上的角色创造更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导演在排戏时要给演员想象创造的空间,才能让戏真正活起来。在剧中,当毛泽东制定的“脚本”没有被粟裕接受,在粟裕力谏之下,毛泽东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脚本”。因此,粟裕的成功,与毛泽东的民主作风大有关系。反之,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蒋介石对属下不肯放手,要他们必须执行自己在千里之外下达的作战命令,使前方屡屡配合失误,贻误战机,导致战败。
粟裕的“即兴创作”,并非心血来潮的一时性起,而是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所谓“即兴”,是指他具备思想头脑和战略眼光,并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调整战术,不拘泥于形式,敢于创新。刘伯承盛赞粟裕:“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有古大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陈毅称赞他这位老搭档:“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杨尚昆评价粟裕:“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只要符合上级总的意图,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什么敌人好打就打那部分敌人。”由此可见,粟裕的“直谏”是经过好几个月的研究思考所得出的正确判断,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战略思想,与如今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理。
人们多是追求完美的,但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不同。有些人采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遇事只求稳妥,遇事不敢提出自己的主见,一味逢迎,怕得罪了人而影响自己的前途。而另一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畏强权,敢说真话,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反对权威,有着真正的英雄气概。《战神·1948》的粟裕形象,就是这种理想的角色范本。
自古有“成事不谏”之说。而粟裕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为了真理,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却“成事也谏”。粟裕最为突出的品质,在剧中得到了彰显——坚持真理,不讲面子,敢冒风险。这种对于真理和正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令人敬佩和感动。
作为话剧中的“理想角色范本”,除了要有高尚的精神理念外,其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也须讲究艺术性。粟裕在城南庄“面陈直谏”顺利成功的原因,除了“理”之外,还应有“礼”。俗语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剧中,粟裕在对中央领导陈述意见时,表现得激昂而不失冷静。在充分听取其他人意见后,谦虚而又不失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明而不失严谨,给了领导们以很大尊重,更易让人信服。比如剧中粟裕对毛泽东说,如果坚持过江,我军会有很大损失,将会直接导致推迟全国解放。而毛主席最希望的就是能迅速解放全国,听了这句话以后,他对粟裕观点的态度开始转变。在现实工作中,若一个人在领导面前急于抢白,那么即使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也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在剧中,毛泽东的形象也是一个理想的范本。领导应该从大局着眼,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意见,让下属发挥自身优势,营造一种认真、努力、轻松、宽容的工作氛围。只有鼓励大家讲真话、办实事,才能真正干好工作。
接受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阅读和接受作品是一个读者、观众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能发掘出作品隐含着的种种意蕴。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一种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因此,一部戏的好坏决定于观众的反应。不过,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看完《战神·1948》后,对其中的角色、事件都有着自己的理解。社会表演学的任务,就是尽量把剧中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角色形象,化解矛盾冲突,共创和谐社会。
这正是《战神·1948》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