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卫林
提到《农民工自我教育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你可能想不到,这竟是由一群中学生在短短3个月里编写出来的,而这本《手册》中“礼仪·维权”部分的文字统筹者,则是上海市建设中学高三(3)班的学生沈轶雯。
在建设中学,沈轶雯很出名,因为她不仅是校园大型节目的主持人,而且还是该校一个学生社团——“馨民行知学社”的副社长。
“‘馨民的意思就是要尽力使农民工感到温馨。”沈轶雯说。
一场报告和一次精神洗礼
“馨民行知学社”很特别,和文学、体育没有丝毫关系,而是与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有关。
沈轶雯至今难忘,学校的陈前老师在2007年1月所作的一场报告。陈老师深情地讲述了一个个与农民工维权有关的真实案例,之前对此很少关注的沈轶雯深感震撼!
面对台下的学生,陈老师神情凝重地说:“一个有价值的人,必须用才华创造幸福,而幸福后面有一个破折号,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就是‘和他人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硕果。”
是的,与他人共享阳光才是真正的幸福。听完报告。沈轶雯的心情有些沉重。“和谐”“平等”“包容”,她第一次领悟了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听一场报告,仿佛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于是,在陈前老师的倡议下,一个旨在为农民工送去温馨的学生社团——“馨民行知学社”成立了,而向来热心公益事业的沈轶雯被推选为副社长。
“我们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找到家的感觉!”听,这就是沈轶雯的宣言。
一次走访和一点心灵感悟
“经济上接纳,文化上排斥”,这是不少农民工在城市里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如何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并学会维护自身权益,成了摆在“馨民行知学社”社员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几经商量,编写一本《手册》成了公认的“金点子”,而文字统筹的重任就落到了沈轶雯的肩上。
对于几个高中生来说,要编一本面向农民工的实用手册,谈何容易。“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很神圣,真希望我们能助他们一臂之力,我知道,这很难。”在日记中,沈轶雯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
编写工作从倾听开始。2007年2月3日,离春节很近了,那天下午,冒着凛冽的寒风,沈轶雯和社员们来到学校不远处的一个工地。
从惊讶到激动,得知几个高中生的来意后,工地负责人握住孩子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工地负责人的引荐下,沈轶雯等人和几个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一个25岁男青年的遭遇尤其令人感到心酸:小伙子15岁就背井离乡,开始打工。刚到广州时,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一连饿了好几天。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可在一次机械操作中,他的3根手指又差点被割断!
一下午的心灵沟通,让沈轶雯和同伴们深深体会到,每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背后,都隐藏着难以言说的辛酸。“他们辛苦劳碌。干的基本上都是脏活、累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怎么会有都市日新月异的巨变!”
一次编写和一段历练过程
数据显示,我国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有1.2亿人,他们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需要我们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沈轶雯说。
聆听过农民工的倾诉,沈轶雯和她的社员们愈发感到,教会他们用法律维权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在《手册》的内容设置上,沈轶雯专门加大了维权的比重。
“她可认真了!”这是社员薛明对沈轶雯的评价。大年初一下午,薛明刚从亲戚家串门回来,就接到了沈轶雯打来的电话。“她说我编写的内容不符合要求,需要修改。”薛明后来才知道,那天几乎所有的社员,都接到了沈轶雯的电话,要求“返工”。
对此,沈轶雯也颇感愧疚:“大家没过好年,我真的很抱歉,可第一稿中的语句实在太专业、太啰唆,农民朋友又怎么能读懂?”
沈轶雯的苦心,社员们最能体会。薛明毫无怨言,在一天内竟改了4稿。到了第5稿,沈轶雯还是不满意,追求完美的她干脆自己“操刀”。
“工作受伤需认定,30日内提申请,认定不符可复议,据理追究护权益。”翻开那本《手册》,与维权相关的法律常识,竟被沈轶雯浓缩在浅显易懂的歌谣中了。
沈轶雯坦言,也曾有家长抱怨,临近高三了,孩子们却在编写一本和学习毫不相关的《手册》,有些“不务正业”,这也一度让沈轶雯陷入迷茫。关键时刻,是父母给她打了气:“不要放弃,多点阅历也是锻炼。”
几个月后,当看到沈轶雯修改好的样稿后,社员们都笑了,因为无论是琅琅上口的民谣,还是寓意深刻的故事,都能体现出她的独具匠心。
一次收获和一个美好愿望
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看来,在学生责任意识相对缺失的社会背景下,沈轶雯等人的行为尤其难能可贵。
当沈轶雯把《手册》的修改稿交到老师手中时,她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许其中的内容并非尽善尽美,但这些文字都是我们几个月来不懈努力的成果。就我而言,收获的远比自己付出的要多得多。”在日记中,沈轶雯留下了这样的感悟。
对于这份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作业”,陈前老师表示“相当满意”,而对于挑大梁的沈轶雯,他则给予了“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的评价。
《手册》的顺利完稿让沈轶雯成了校园里的“新闻人物”,建设中学特意将她在编写《手册》时所写的日记,在校报上用专版的形式予以刊发。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认为,不管沈轶雯等学生所编《手册》的内容是否成熟,他们在临近高三时,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已经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值得赞许。
编写《手册》的特殊经历,让沈轶雯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政策尤为关注。让她感到振奋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浓浓关爱。”说这话时,沈轶雯掩饰不住兴奋。
“春运期间,曾有铁道部门将维权方面的小资料发到农民工手中,直至今日,还有不少农民工将其珍藏。这件事也让我坚信,只要农民工肯把我们编写的《手册》带在身边,有空时随手翻翻,他们终将受益。”
(胡玮摘自《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