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融资方式在高校建设中的运用

2009-01-20 01:56朱再英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市场化融资高校

朱再英

摘要:有限的教育经费与高校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发展高校的世界性问题。伴随着高校扩招,为改善办学条件所带来的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顽疾。引入市场机制,创新高校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模式对破解高校债务问题、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场化;融资;高校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成为高校的普遍性难题。要办好一所大学,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否则,高校内涵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教学质量也无从保证。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主要是改造老校区和建设新校区;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和配备;科研成果的转化;优秀人才的引进。无论哪方面的扩张,资金短缺都成为瓶颈。

一、高校筹资的困境

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由1998

年的340.87万人,到2007年总规模已超过2700万人。在此期间,虽然高校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大批高校存在基本设施容量不足,教学仪器设备落后,超负荷运转等问题,为接纳日益增多的大学新生,必须购置新的地皮扩建校舍、更新课程、调整专业、增添新的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国内高校筹资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现阶段,财政拨款在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重较高,在教育需求快速增长和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张的情况下,政府因受财政收入的限制,财政投资难以同幅增长。

(二)高校的法律地位决定融资困难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24条的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因而高校属于公益事业单位,性质为非营利性组织。目前我国高校在除财政性拨款以外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便是向商业银行贷款。而我国《担保法》等相关法规对高校的贷款设定了种种限制。高校不能以教学设施对外提供保证和担保。随着国家银根紧缩政策,高校已很难取得商业银行贷款。

(三)融资渠道狭小

传统筹资模式下,高校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和银行贷款,渠道单一,没有积极构建多元化筹资渠道和途径。

二、市场化融资的可行性

所谓市场化融资,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筹资运作过程。传统筹资模式因受到种种因素限制,筹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为筹措到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0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为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多元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国务院于1992年颁布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明确地把教育定位为“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产业”。既然教育可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一般产业发展的运行规律,即遵循“投入产出”的运行规则,以尽可能少地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地产出,重视运营成本与效益的高低,在融资方面同其他产业一样享有同等的融资资格,既可以向各类银行融资,又可以通过各类市场融资。

三、市场化融资方式的应用

(一)运用BOT模式,利用社会资金进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又称“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其基本思路是高校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校外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资金、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项目并获取必要的投资回报,特许经营期满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高校。引入BOT模式,高校既不失办学自主权,又能在短期内直接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筹集到急需的大量教育资金,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高校也将经营风险部分地转嫁给了投资者,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

(二)运用TOT模式建设实验室等科研设施,盘活高校存量资产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又称为“移交-经营-移交”模式,是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筹资方式。筹资方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运营,筹资方通过经营权的转让,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筹资方手中。这种方式可用于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采用TOT模式,利用企业资金建设实验室等科研设施,帮助企业完成其项目,既可以节省大量科研经费,也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联合,使得高校科研有很强的针对性,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种方式,高校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运用TOT方式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资高校教育,可采取联合办学、设立二级学院等形式。民间资本仅对高等教育提供财力支持,并从中赚取利润。而作为融资方的高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的同时,则可发挥所长,集中精力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运用BLT模式引进民间资本,缓解资金压力

BLT(Build-Lease-Transfer)模式,又称为“建设-租赁-移交”模式。由校外投资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购买大型仪器设备,学校再与投资公司签订有关项目的租赁协议,约定租赁期和租赁费,到期后租赁资产所有权归学校。运用BLT模式,通过融资租赁租入教学科研所需仪器设备,可解决学校大型设备采购资金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的矛盾,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占用资金。另外,也可采用校舍租赁方式,租入学生公寓、教室乃至整个校园等,以此缓解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和资金压力。

(四)优化资源结构,提高固有资产价值

1、采用股份合作制方式。股份合作制方式融资的优点:一是具有永久性不须归还;二是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筹资风险较小。高校可利用土地、人力等资源,联合体育局等单位成立股份制公司或类似机构,建设体育场馆。一部分作为学生活动场所,另一部分作运动员用地;或者是平时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比赛时作为场地。这样既可以减少高校投资,又可以减少体育部门对这些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

2、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模式,整合办学资源。“资产置换”是一种企业资产经营运作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同样适用于市场条件下高校的经营,尤其是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高校通过经营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包括转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通过“资产置换”可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办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缓解建设资金的压力。

(五)利用银信、社会中介,开拓融资渠道

1、设立高校融资平台,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目前,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和愈来愈健全的银行信贷责任制度,部分高校已经出现贷款难的问题。由于高校无法形成高等级的信用结构,贷款银行给予的贷款信用评级较低,导致贷款银行向高校提出的贷款条件苛刻。对此,可考虑建立高校独立的融资平台,采用股份制方式成立高教投资担保公司,整合高校的信用、资产、管理资源,以高校的整体信用,提高高校的信用等级,获得商业银行的优惠金融服务。

2、建立地方高教投资公司,吸收社会化低成本资金。为促进高教后勤社会化、学校宿舍和教学用楼房建设多元化,地方政府可设立投资主体——高教投资公司。资金来源由地方财政一次性拨付启动资金,以后每年通过发行高教发展债券获取低利率融资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公立高校宿舍开发,建成后一次性卖给社会上有关公司,再由社会公司向学生收取住宿费回收成本;也可用于办公楼和教学楼建设,然后由学校一次性买断或租赁或分期付款。由于投资公司本身融资成本低,学校无论买或租的成本也跟着下降,从经济上来说比较合算,也不会有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矛盾。这样做可解决学校调整发展与短期资金不足的矛盾。

3、高校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从而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一种技术或过程。高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是:第一,高校根据自身融资需求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如选择一些比较稳定收入的资产或应收账款作为证券化的资产,对其可预见的现金流进行估算和信用考核,分析可预见现金流的稳定性、数量的大小等,并根据资产证券化的目标确定要把多少资产用于证券化,把这些资产汇集组合成一个资金池。第二,实现资产转移,即高校将资金池中的资产过户给特殊信托机构(SPV)。第三,SPV以该资产池为依托,发行债券。第四,SPV用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向高校支付购买资产池的价款。第五,待高校有了收入后将资金划给SPV,由SPV负责返还投资者利息,并将由资产产生的剩余部分现金扣除手续费后,随同资产池返还给学校。

4、利用委托贷款吸收社会资金。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只收手续费,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个人委托贷款是一种于学校、个人、银行三方都有利的融资方式。学校可借到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且利率稳定的资金,个人可得到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的收益,银行可通过委托贷款总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并能拓展市场业务;个人委托贷款利率按约定的利率执行,相对比较稳定,不受银行利率调整的影响,可以有效控制财务成本;学校因委托贷款支付的利息,通过委托贷款这种形式,使学校教职工或其他个人成为直接受益人。

(六)挖掘内部资源潜力,转化、催生资金

高校可将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科研收入、社会捐助收入等汇集成专门的基金,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借鉴国外大学基金的运作方式,可考虑将基金委托给投资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如股票市场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房地产市场投资等,而不只是将其存在银行以获得微薄利息。当然,高等教育基金“筹之不易”,绝不能通过常规的“高风险的投资来获取高收益”的运作方式来进行,而应考虑如何运用较为稳妥的方式尽可能获取较高收益,并把由此产生的收益再投资于高等教育。另外,可以成立基金会,对教育资金进行有效筹集、管理、监督和投资。

参考文献:

1、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1998-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1998.

3、刘海啸,陈慧义,张敏.项目融资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燕山大学学报,2005(8).

4、李伯圣,刘超.高校融资渠道与方式创新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20).

5、张济琳.利用资本市场为高校融资问题初探[J].上海改革,2001(12).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市场化融资高校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