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
在我的理想中,信息技术会成为学校教育的的综合性支撑。教师和学生共同策划信息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会因其规范、充实、充满美感而获得价值,赢得尊重。
陈宇峰,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家港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负责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专注于思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中能保持个性化的探索,在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教育类文章。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有趣味、有价值、有文化”的教学观,追求形质兼美的课堂教学境界,超越“技术”,融合生活,把课程视作学生表达知识,磨练勇气,丰富情感,发展才能的探索领域。
要在此刻回忆与信息技术结缘的起点,脑海中便浮现出一片浅浅的印象:透过窗玻璃,看见一台台白色外壳、绿色屏幕的显示器整齐地排列着,有绿色的字符在屏幕上不时地跳跃,仿佛是一个个神秘之物,在静默地显示着难以破解的玄机。这是在师范里第一次看见计算机。那时候,它们有个古怪的名字,叫“苹果机”。对此,我曾经十分困惑:这么一个看起来冷若冰霜的机器,怎么会有那样色香诱人、滋味甘甜的名字?直到若干年后知道了苹果公司和史迪夫-乔布斯,这个疑问才释然。但我始终认为,用“苹果”来作为计算机的名字,比后来出现的所有计算机品牌都富有感性的激情和美妙的诗意,这也许是对苹果公司拥有无限创意的一种朦胧直觉吧。
虽然,初识计算机时候的“惊艳一瞥”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可实际上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对计算机产生任何的兴趣。直到有一天,一些参加计算机选修课的同学在讨论关于十进制与二进制相互转换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世界也可以用“满二进一”这样的计算法则来归纳和演绎,仿佛一下子解开了头脑中的束缚,展现了另外一种确定无疑的真理。这使我对学习计算机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要对这样一个新世界一探究竟。然而,由于我没有选修计算机课,因此无法去亲身见识和体验其中的奥妙,只能通过翻阅同学的书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阅读同学们编写的一些程序语句,知道所谓的“程序设计”是怎么回事。20世纪80年代末的计算机教育在师范课程里还处于一种“浅尝辄止”的状态,随着同学们选修课程的结束,我便基本接触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学习的热情也渐渐烟消云散了,甚至不久便忘记了生活中还有计算机这回事。
三年的师范生活结束了,我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踏上期待已久的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而是又开始了两年的大学专科学习生涯。我被分在理科班,要学习各种各样充满理性的知识,做题和考试成为了学习的常态。也许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吧,我们的课程表中出现了“计算机”这门课程。那时候,社会上关于计算机的讨论多了起来,有一种渐成潮流的趋势。因此,班里的同学们都比较兴奋,期待着计算机课的开始。现在想来,第一节计算机课可能是从认识键盘,如何开关机开始的。我们犹如幼童,面对着一个神秘的玩具,充满好奇而又不敢随意摆弄,怕一个不小心就弄坏了这娇贵的宝贝只能用笨拙的手指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被我们当成高等数学一样的学问,认真地学习着。每天晚自习时候,教室里的电视机总是播放一个叫做“Wordstar”的汉字处理软件的讲座,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学着记着,而隔壁文科班的教室里却不时飘来港台歌星们柔情款款的歌声。任何知识在十八九岁那时的旺盛求知欲面前,都只是小菜一碟,不久大家便学会了怎样通过计算机来摆弄一个个方块字。在这个时候,一些“高手”的兴趣已经转向了另外一个更能显摆计算机水平的东西——DOS,输入简单的几个字符,就能使计算机里吐露一些秘密,如文件目录、显示隐藏文件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兴奋点。我记得我有一本厚厚的DOS命令小册子,每个晚上自修时间基本就是琢磨这上面的东西,然后怀着真理在握的心情期待着一周一次计算机课的到来。直到现在我仍记得不少DOS命令,面对打着一摞摞补丁的Windows,偶尔也会怀念DOS时代的单纯与简洁。
有位哲人说过,学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当时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我们逐渐意识到:无论是汉字处理或者DOS也好,都只是运用计算机的基本层次。我们努力想通过计算机创造一点自己的东西。自然而然地,程序设计开始成为了大家最感兴趣的讨论话题。那时最流行的也就是FOXBASE合BASIC了,几乎人手一本谭浩强编写的教程,个个都是自学成才的好汉。当第一个自己编写的小程序运行成功时,内心真有一种自由飞翔的快乐。对于我们理科班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和数学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这段发烧期持续了很久。女生乐此不疲地给各种高等数学函数中的变量赋值,欣赏屏幕上画出匪夷所思的美丽图案,男生则试图通过编写程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是一段最充实的学习时光,甚至让人感觉到经过训练的大脑在不断地扩张。随着毕业的来临,我们与计算机相伴的快乐时光最终结束,但那些勇敢探索的足迹却成为生命里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我们的同学当中,确实也出现了商业化应用软件的编写者,产品也取得了市场认可。
终于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候的小学校里,计算机还是一个稀罕物件。所幸我所在的学校,具有比较好的设施条件,居然拥有一个计算机房!由40台286的无盘工作站,通过一台带40G硬盘的486计算机组建成NetWare网络,我也是从这里才开始知道不同计算机之间是可以联接成网络的。这个计算机房的主要作用是供校外参观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我很自然地成为了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从兴趣小组活动开始了我的信息技术教学。兴趣小组一共有30多个孩子,都是机智灵活的好学生。教学的内容,自然是BASIC语言,在当时我的头脑里,这是不二之选。初出茅庐,教学非常认真,那些聪明学生也确实学得不错,让我很有一些成就感。但随着这些286计算机的陈旧老化,兴趣小组也逐渐难以正常开展了。于是,计算机房就成了专门供人参观的地方了,我也收了心,把精力都投放到数学教学上面。
1997年,有一种仅售800元的步步高学生机推出市场,也许是为了验证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公司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我们学校就成为了试点。于是,每天我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之后,还要负责“步步高”的教学。面对的都是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在为期一个月实验结束以后,我针对实验情况撰写了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题的实验报告,真实详尽地介绍了使用“步步高学生机”开展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
人士参加了实验成果报告会,数十家媒体做了全程报道,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学校开展计算机启蒙教育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我来说,这段实验,让我真正开始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计算机教育的问题,真正开始关注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体系、模式方法和价值内涵。
从2000年开始,我成为了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真正走进校园,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常态必修课程,学校的软硬件也已经获得更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中,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已经取代了原来的程序设计,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根本解答。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经历着迷茫,也努力地探索,希望让这门课程能够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关注。这样的探索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怎样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呈现规范的状态?怎样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学习的乐趣?怎样构建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经常迫使我去思考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在成为教研员之前,我都是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中研究计算机课,此后是信息技术课。所进行的教学,也没有有意地依从过什么理论、什么模式。事实上促使我不断思考的仅仅是那面对课程与教学的种种困惑。也许是勤奋,我在教学上的付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我也成为了一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市级的学科带头人。
2003年开始,我开始负责全市的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进入教研员的角色。当我站在这样一个层面去观察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思考教学问题的时候,才真正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这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持续深化、提升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它曾经有过“无纲无本”的原始状态,曾经有过“有本无规”的自由状态。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和境况,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在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方面显得比较粗疏,信息技术教师也容易渐渐地失去专业发展的方向感。为此,在不断的借鉴和思考中,我确定了“课堂为本,同伴互助,面向课程建设与教师成长”这样的教研基本策略。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上有趣味的课,上有价值的课,上有文化的课”的要求,打造形质兼美的信息技术课堂;在教研组织方面,构建了“小群体”教研模式,以教师同伴为互鉴之范,提高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在专业引领方面,提出了课程建设与专业成长并重的观点,鼓励教师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内容体系,做出自己的改进和调整,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充实和提升。当然,空洞的喊叫只会是徒劳,远远地观望更加是缺乏诚意的表现。因此,我主动上展示课、研讨课,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展示,引导大家进行评价和讨论。我也认真设计课例,展示新的思路和教法,让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呼唤“头脑风暴”的产生。
回顾与信息技术的初识和亲密接触,反思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失败与成功,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的规范与完善,我感觉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我才刚刚起步。在我的理想中,信息技术会成为学校教育的综合性支撑,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策划信息化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传授技能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会因其规范、充实、充满美感而获得价值,赢得尊重。
这就是我所要奔赴的目标,不因路远而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