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鑫 陈 玲 刘 禹
随着技术逐步走进教育、走进课堂,教师对于技术的认识与运用也发生着改变。如何有效地运用技术实现对于学生学习最大程度的促进,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正如何克抗教授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挣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信息化时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对教材、学生与教师的认识
语文学科历来承载着语言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使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于教材的分析、解读来完成。可想而知,多数学生作为被动的参与对象,思维被教师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语文教材已经不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唯一中介;此外,这种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只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解读效益效率都很低,症结在于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充分发挥,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并必须最终落实到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的转变有赖于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新型的学习环境。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启发思考、释疑解难、示范朗读、方法引导、总结提高等方面,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主要体现在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文本与数字化学习资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打印材料进行自主与协作学习,从而进入文本,实现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举例来说,语文教学中文本语境的延伸含义或者内涵非常重要,而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多数是靠教师的替代性解读来完成,在主导——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文本所蕴含的延伸含义与内涵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在教师所提供的系列的数字化资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支持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实现探究性与创造性阅读,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建构中去。
2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工具并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
中学语文课堂上主导——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得以实现,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正如何克抗教授所提到的,在中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过程中,必须要落实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学科知识点相关的文本、图片、照片、动画、视频等);二是要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应用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或者打印材料是实现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没有与当前课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字化资源,自主与协作学习就无法落实。在中学语文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上,要切合中学语文课程本身的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为直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服务。因此,在选择与设计相应的数字化资源过程中,无论是哪种媒体形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都要围绕当前文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展开,具体来说通常包含当前课文的背景性介绍,与当前课文所反映的情感主题密切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与当前课文所涵盖的工具性,如写法特点相一致的文本等。
如前所述,信息化时代的中学语文课堂需要转变为主导——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相应地也必须强调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如何在教学目标分析、内容安排、媒体选择、策略选择以及资源选择上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
3实现新型的教学模式
为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教育创新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经过近几年在中学的探索,我们将其转变为教育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方法与模式,便于语文教师的实施。该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单元梳理、初读理出结构、再读感悟情感、三读学习写法、主题阅读与主题写作(见图1)。这几部分的实施均离不开前面所阐述的数字化资源或者打印材料的支持。此外,该模式所展示的前四个部分是针对每一篇课文来设计的(一般完成需要两个课时,通常在第一课时完成前三个部分,第二课时来完成第四部分),在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学结束之后,会安排大概2~3个课时实施主题阅读与写作。在有计算机支持的网络教室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与打写,如果不具备网络环境则进行打印材料的阅读与手写。
下面将具体介绍该模式的各个环节。
(1)单元梳理,三维目标铺垫
如前所述,在主导——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方法引导是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之一,便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进行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也是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有利保障。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多数按照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特定的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上的要求。因此,在单元教学的各阶段(如每篇课文教学中)通过简单梳理本单元课文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单元三维目标的认识,便于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能够通过该线索始终把握方向,引导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从呈现方式上来看,单元梳理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来实现(见图2)。学生可以通过边学习边梳理本单元的各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
(2)梳理课文结概体会文章情感,感悟文章写法
在课文学习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核心问题的提出、示范朗读、关键词句的释难解疑以及文章写法的指导上。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讲解分析来实现。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出来,即学生能够实现、形成自己对于课文情感、语言的理解与建构,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一是要有核心问题的引导,二是要有相应的学习资源的支撑。如前所述,学习资源具体包括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辅助突破课文情感与认知难点等方面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因此,教师主要从结构-情感-写法三个层次分别提出核心问题,学生带着核心问题,通过教师树立的单元知识主线,结合教师提供的数字化资源或者打印材料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以达到对课文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深层次落实。
(3)主题阅读与单元写作
为了能够深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体会单元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本单元目标密切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主题阅读后有感而发。在主题阅读与单元写作过程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学生沿着教师梳理的单元线索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将单元学习后积淀的情感抒发出来,即单元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与单元认知目标、情感目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写法的指导以及最后的学生作文的评点。
可见,在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所有的主导作用发挥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以主体的方式参与到课文学习、拓展阅读与写作中。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有效也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也都是直接针对如何为学生的更好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而展开的。首先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再次是使学生生成情感体会,提出感悟的写法问题。综上,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或者打印材料进行自主阅读与写作,从而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