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妇女本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9-01-20 02:30张交程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海南

张交程 张 菡

摘要:就业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妇女作为劳动力之一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问题也是这一问题中的一部分,今日在海南居住的少数民族妇女其就业又是一番什么样的状况,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就业率低,就业渠道贫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本土就业;少数民族妇女;海南

中图分类号:F24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89-02

就业是我们透视女性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视角。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女性就业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引发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就业问题既是各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的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妇女就业是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就业问题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海南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岛的中南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三亚、通什、东方三个市和琼中、保亭、白沙、陵水、乐东、昌江六个自治县[1]。人口以黎族、苗族、回族为最多。由于就业的范围广泛,海南又是一个海上岛国,无法对任何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做出全面的调查,因此,我们选取了她们的本土就业作为我们研究的就业范围。所谓本土就业是指以本省为就业范围,以在本省从事生产劳动,与任何雇佣一方合作,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年满16周岁),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称为本土就业。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些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方式,生活状况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

从诸多就业单位,像制造业、电力、商业、教育等部门来看,据当地统计局资料显示,使用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从业人员琼中地区只有334人,五指山市仅为169人,保亭地区则为0。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只占到大约30%[2]。农村妇女的就业一般集中在哪里呢?餐饮业、旅店业、家政服务业、环卫工作等服务部门是当前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的主要就业渠道。尽管如此,他们的收入却是比较低的。五指山市就业局局长卓振鸿告诉我们,在五指山地区的这类部门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每人每月大约从300元~500元不等,而且食宿自己解决。三亚市为海南省的主要旅游景点区,这些部门的妇女就业收入也仅为700元~800元左右,而在保亭地区,其收入在400元~600元之间徘徊,且都不包吃住,必须自己负责。保亭市就业局局长李晓峰告诉我们,保亭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在当地的环卫工作上找到了自己的就业路子,但是她们的工资也在700元~800元左右,除去个人吃饭、住宿等开支,能到妇女手上的剩余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在农村少数民族妇女中还有另外一种提高收入的途径,就是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织锦是最主要的通过手工制造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她们以合作的形式,以政府的扶持为基础,集中起来,统一分工。这部分收入可以获取到800元~2 000元不等。其他的就是发展新型农业,像种植橡胶、养殖蜜蜂等,既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劳动依据,也是她们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扶助农村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速度和质量的水平都有限,与海南岛作为国际旅游岛所应当具备的硬件设施还有相当的距离。虽然不能以农村妇女的就业来说明一个地区是否发达,最起码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省市所应考虑的参考标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整体的工资待遇水平在上升,而在她们中还存在300元左右的薪资待遇,这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格格不入。

1.地方经济财力不足,妇女就业渠道贫乏。据各地方统计局资料显示:如五指山市2004年GDP为6.9亿元,而2007年GDP为7.4亿元,三年的时间仅上升了大约7%。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 054万元,其中乡镇一般预算收入635万元,仅占到全部可用财力的11%。琼中地区相对而言产业更加单一,2007年GDP仅为6.26亿元,不足全省的1%。三亚地区相对较发达,产业多,人流量大,其2007年GDP达到了108.9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00 947万元,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97 338万元。保亭虽与三亚隔得很近,但是其发展却不及三亚的一半,2007年GDP为7.9亿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5 211万元,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为3 434万元。

2.受教育程度低,妇女就业能力有限。依海南省统计局资料表明:如五指山市,小学当年招生1 773人,当年毕业2 109人,当年初中招生人数2 303人;而琼中地区,小学在校学生15 156人,初中在校学生7 801人,高中在校学生则仅为1 154人。三亚市,小学在校学生7.9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2 724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 328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 978人。保亭地区,普通小学在校生10 505人,全县初中在校生6 800人,高中在校生1 457人。小学、初中本来入学人数就少,到了高中竟然不及初中的一半,可见其受教育的普遍性和升学率的低下。这些数据还是针对整个市镇的,而对于农村的孩子上学率更低,妇女占有的分量更是微乎其微。

当今的农村妇女生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却要发展于21世纪,这几代的落差,时代的巨变,何以为她们缔造一个受教育的平台,接受的能力,实践的方式,教育的普及程度,农村扫盲教育等的不切实际,就直接造成了海南农村妇女这个人群的落后,就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就更加艰难了。

3.就业扶贫工作力度不够,妇女从农业中获取的劳动就业收入有限。据各地方统计局资料说明:如五指山地区,2007年,利用各种扶贫资金,硬化乡村道路13条,长9.5公里,受益农户1 283户、5 416人;琼中地区,年末从业人员9 066人(不含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比上年末下降0.61%。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数达8 672人,比上年下降1.02%。2007年,三亚市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1.6亿元。而提高农业收入的扶贫资金为无。农民依靠的是土地,土地变不出钱就只能贫穷。地方大力加大扶贫的范围,可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扶贫又有何意义呢?

从以上数据看出,就业扶贫项目大都集中在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拓展农村就业的扶贫渠道可以说非常之少,因而,农民从农业中就业获取劳动就业报酬的渠道就归于无。扶贫是政府要加大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的就业扶贫更是应该重点关注。有了良好的环境没有提高收入的途径,那么一切都只是空谈。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带动农村妇女的就业,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来说任重而道远。

4.传统的固守思想文化,成为阻碍农村少数民族妇女转移就业最主要的意识关卡。在海南各民族中,黎族是最早的居民,其先人创造的新时期时代中晚期文化遍布全岛各地。然而,由于海南地处边陲,中原文明辐射到这里很晚。生产上,黎族在旧石器时代一直以“火耕水耨“为主,兼营纺织、制陶等家庭手工业和狩猎、采集,已经封建化的地区风化为个体生产,“合苗制”地区则实行“共耕”[3]。古老的黎族并无文字,其文化都是通过风俗习惯反映出来,是一种典型的习俗文化。黎族文化在人们心理积淀上,表现为平均主义思想和习于封闭、安于守成、因循守旧的怠惰心态,与世无争,满足于自给自足,轻视商品生产的意识。

苗族从明代嘉靖年间算起,落籍海南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来到海南,他们就过着以烧垦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以及纺织蜡染家庭手工业的经济生活[4]。生产斗争中,苗族人民也创造了许多技术和文学艺术,诸如蜡染及民间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等。从苗族文化的形成和其内核表现来看,这是一种习俗文化与泛神论文化的结合体。由于生产方式的决定和文化的折射,人们形成了一种“住山靠山”的安于守成的依赖心理,观念中有很大的封闭性,无商品意识。

回族进入海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从海路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北海道劫持而落籍海南岛[5]。生产上,回人祖先都是渡海经商或渔猎的能手,所以经济生活或从事海洋捕鱼、种植蔬菜,或经营小商品。特别是回族妇女,精明能干,擅长社交与经营管理,是当地小商贩的主要成分。但回族基础较薄弱,生活水准尚不稳定,普遍低于同地区的汉族。由于其经济思想影响,小商品意识牢固,观念中有一定的封闭性。

不论是黎族的习俗文化,还是苗族的习俗与泛神文化、回族的伊斯兰教文化,都是以社会心理为铺垫,靠传统观念所维系,与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它根基深、幅度广、稳定性强,它渗入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内心,对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举止言谈、情仇情绪、善恶标准、是非界限、美丑约定等等,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文化“场”。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文化,自给自足的商品意识和保守的现代观念,教育的缺乏,周围人群意识的淡薄等都将很难让她们容纳外界的现代化气息,从而使得少数民族的大多数妇女不愿意外出务工。三亚和保亭地区,在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过程中,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极为突出,她们嫌工作苦累、或嫌待遇低,宁愿赋闲在家领补贴也不愿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就业,部分农村青年宁愿赋闲在村里游玩也不愿参加专业就业培训。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的连连空缺,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但是由于就业者观念未能彻底转变,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局部存在。

猜你喜欢
海南
The Taste of Summer
2022年“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名单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礼物
礼物
《海南新语》评介
海南师范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作品
海南,海南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