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申
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又使劳动群众的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因而生产和市场之间形成了对抗的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造成生产过剩,引起经济危机。从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地多次发生。每次危机中,西方的一些国家都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推动经济走出危机迅速发展。认真研究相关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和经济转型的经验对我国经济转型很有指导意义。
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罗斯福应对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政策。20世纪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是发生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那次经济危机也是美国经济过剩的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施的新政使美国很快走出了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以下对策:1、整顿银行,对银行注资,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2、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先后多次修改了《农业调整法》,通过调整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了有效的调控。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使工业生产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3、为了限制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垄断竞争,提出并推行公平竞争,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4、在实施了一段时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后,开始建立动态国际贸易战略,促进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打开世界市场,创造更多出口机会。罗斯福的对策主要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思想,放弃以前那种过度自由竞争。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美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的经济对策。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的特点是生产过剩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周期性危机与结构危机交织在一起。六七十年代的越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美国还积累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美元逐渐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大大下降。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后,为了使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美国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和推行国家出口战略和全球网络贸易战略,从而使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具体的做法是:1、实行从自由贸易政策向公平贸易的转变,有针对性的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国内工业,推动产业的转型。2、实施国家出口战略,把半导体、电脑、通讯、环境保护、咨询软件工业及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确定为重点出口产业。通过减少政府出口管制、开拓新兴市场、提供贸易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协助中心、提供贸易咨询等措施,扶持这些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3、为了加强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制定和实施了多边贸易、双边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的贸易政策。4、实施全球网络战略,制定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交易标准和规范,进行高速宽带平台及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最新版本网络软件的开发,从而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争取到强大的网上优势,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美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对策。当前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为走出经济危机制定的刺激经济对策同以往应对危机的做法大致相同,首先是对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注资,恢复金融业的贷款活动,对汽车产业的资产进行重组,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生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任后着手实施了旨在提高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五个具体政策。具体包括:1、政府计划对目前公共建筑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目的。2、政府将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和桥梁翻新建设。3、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将重点针对学校设施的改造。4、建设信息高速公路;5、美国的医院要实现全面的互联网连接。实际上,奥巴马上台后实施政策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增加政府的投资,减少对企业的和个人的征税,扩大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
这些措施是否能和罗斯福新政一样带领美国走出当前这场经济危机,还很难说。但是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政策是和美国的经济模式一致的,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达到解决其他经济问题的目的。美国是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在这个基础上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目的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需求和总供给。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放在总需求上,在消费、投资和外贸领域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还运用其他的方式干预和调控经济,如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兴办国有企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参股大型私有企业帮助私有企业渡过经济危机。运用法律手段来直接干预经济和规范经济活动,还通过贸易政策和特殊的管理措施在一定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
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发展经济的对策。在二次大战后,日本经济实施外需主导型发展战略很快恢复了经济的增长,并且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二战后日本国内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实施外需主导型战略,贸易立国。因此日本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2、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3、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继续实施需贸易主导型战略,后来逐步推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政策。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结合之下,日本很快实现了本国经济的重化工业化,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这些成功的经济政策使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便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成为贸易强国的经验。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是进行了市场体制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日本的经济模式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和美国有相似之处,都是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具体做法:发挥市场的作用,遵守市场机制,推行财产私有、契约化和风险自担三个原则;以价格机制和竞争的优胜劣汰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有力的干预和指导,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间接、有效的调控,并一直管道微观,落实到企业。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对策
——韩国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之一。90年代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下,韩国对金融市场就逐步实现了自由化和开放,政府放松了
对金融市场和国外投资的监管。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盲目地扩张,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199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时,韩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大批银行倒闭,韩国受到严重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一方面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借贷,另一方面向银行注资,使银行国有化,稳定了金融领域的秩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韩国政府渡过了经济危机,对金融体制进行了大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大大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对策。韩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对策是:1、建立统一的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2、在银行系统稳定后,向外国银行出售银行股份,使银行私有化,目的是通过金融业的市场化和开放,推动贷款结构的优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逐步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和利率等金融业务自由化,建立韩元独立浮动汇率。4、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组织抓主导产业的发展、抓自主创新、抓服务业、重点培育大企业,推动产业升级。5、韩国政府对重点主导产业,通过产业政策、规划、立法、基金、政府采购,行政干预等手段,进行引导和扶持。6通过进行大企业合并和重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7、从财政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办从事新兴产业的中小公司,从而带动全体韩国产业的优化升级。
——韩国经济成功转型的经验。韩国成功转型的经验是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制度框架,目的是建立自律、竞争、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一个自由竞争开放的真正的市场经济。开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符合WTO规定的进口限制以外,实现进口完全自由化,降低关税壁垒,取消非关税壁垒;二是将《外汇管理法》改编为《外汇交易法》,政府的作用由外汇交易的调整、管理转变为促进外汇交易的顺利进行;三是像发达国家一样使资本往来自由化;四是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韩国市场的限制,银行、证券、保险等国外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韩国国内金融市场;五是使利率升降等金融业务的市场化,强化金融监管。
美国、日本、韩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经济转型规律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每次世界经济危机对各国来说都意味着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财富的大量流失,同时也是经济崛起的机遇。世界大危机后,根据随之而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和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并进行国际协调,归纳起来其经济转型的规律有以下方面。
——进一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经济危机时,政府往往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灵活地调整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减少税收,增加转移支付,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刺激经济回升,推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政府还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国际间的协调,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危机。目的是避免经济过热或紧缩,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调整产业政策,发展优势产业,发展高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危机时,西方国家政府通常认真研究危机带来的机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未来五年或十年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次序、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提出实现这一规划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金融、投资、技术、地区发展、企业管理、进出口等多种措施,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对包括钢铁、汽车、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进行兼并、转让股份和改造等进行产业升级;逐渐削减消耗资源多、效益低下的工业部门;同时国家加强了对高新技术,包括微电机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航技术和海洋开发等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进行国际间的协调合作,联合共同攻关,推动高科技发展。
——进行产业组织和产业地区调整,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进行产业组织调整是指国有企业私有化,公私企业合营与合作,同国外企业合资等,以增强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些股份制大企业通过并购和转股,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竞争力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地区调整包括将重点工业、服务业发展中心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和落后地区转移,实现城市经济均衡发展;同时兴建科学园区,集中科学院所、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具有战略意义高新技术。
——重视经济立法,依法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了推行公平竞争,发达国家在完善的法律体制基础上往往制定针对某些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和事业的立法、调节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立法,对国民经济和企业行为进行强行干预。在经济危机时,法国还实施某些临时管制性措施,如进出口管制、能源进出口管制、能源进出口和消费管制、物价冻结等。美国政府也通过各种经济立法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
——加强对对外经济关系的调节,保护和支持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扩大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争夺国外市场,发达国家通常积极干预国际经济关系,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通过贸易谈判,突破对方国家的贸易壁垒;通过对外援助或贷款带动商品出口和资本输出;通过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来争夺国外市场,加大政府对高科技工业的出口补贴,支持高科技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在经济危机时,由于西方国家政府对科技革命、新兴部门的建立、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设和人才的培育的大量资金投入,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家还对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及基础研究等领域进行大量的投资;牵头帮助大学、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联合攻关;对一些战略性项目如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研究开发领域进行干预和协调,从而保证了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成果。
对我国的启示
——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向透明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当,将导致市场价格的扭曲,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多过度干预,鼓励外贸领域里的良性竞争,推行公平竞争,加强对外贸领域的监管,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进行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转型快,机制灵活,我国政府应从财政、经济政策上加大对从事高科技的中小企业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大中型企业资本和技术力量雄厚,政府应鼓励其进行战略重组,各自发挥优势,联合对高新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积极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大进展。在国际贸易保护倾向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中国应积极加强同多边体制合作,积极推动重启多哈回合的谈判,积极参与20国峰会,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建立平等、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加快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推动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中日韩东盟自贸区和亚洲经济联盟。实现人民币对外结算,走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最终建立亚洲货币区,实行亚洲统一货币,最大程度降低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害,从而为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转型提供保障。
——应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就业者工资水平。因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对劳动者进行终身培训。一国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是决定其国际分工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国劳动力充裕,但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低素质打工者难以胜任今后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的重任。所以加大对教育投入,特别提高对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应投入资金加强对职工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使职工文化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的提高。
——应充分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新能源的开发和资源储备的跨越式超越。加大新能源技术的自主研发,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新技术和经验,跟进世界能源动力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和价格均衡机制,打破国际上垄断资源企业对重要资源的垄断,争取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华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