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洪成
阅读认识理论认为,科学阅读是学生主动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老师千篇一律地“灌溉”的过程。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和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却走进了一个尴尬的死胡同。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践行着一种八股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形式——内容——形式。一样的阅读对象,一样的教学模式,一样的认知和感受。这一模式已经把阅读教学领入了可悲的境地,无法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准。
形式——内容——形式,这里面两个形式。第一个 “形式”是阅读对象的感性存在,第二个“形式”是学生感知的规律性。这样依赖阅读教学就成了一个因文知道,因道知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就成了一种知道的工具,这种工具一旦无利用价值,便会因道而舍文,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成了以内容为中介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生存”——运用其中模式,而不是让学生获得发展,从中感知内在的知识和“营养成分”。由此周而复始,学生便成了一种鸡生蛋、蛋孵鸡的有生命的生产工具。更坏一点,可能会使学生变得学而不能言,学而不能用,学而不知理,学而不知德等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力服务。这种服务需要与升学率说再见,与传统的八股式教育模式诀别。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使阅读教学成为培育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
第一,破除传统思维定势,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思维定势是学生发挥自我创造思维,创造性解决学习上各种问题的最大障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让学生学会自我挖掘阅读对象里的各类东西,逐步培养学生的通变性。
第二,提倡阅读争辩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每一个学生对同一问题认识各异,那么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由此进行争辩,就会使学生不断增强主体意识,个体潜能也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从而产生一些创新的见解。
第三,开启想象的翅膀,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可以从阅读对象开始,也可以以阅读对象为依托想象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的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这样也能正确塑造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第四,阅读教学应注意为学生的道德、自身素质,发展潜力服务。在语言学习上,这一点尤其突出。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的非理性成分更重。著名文学家、新闻写作家邹韬奋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道:“当我拿起笔的时候,只要用得着任何文辞句式,它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驰于我的腕下……我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到用得着的时候它好像自己就跑出来。”语言运用的非理性特点,吕叔湘先生说得更明白:“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举手都测定一下角度的大小、腕力的强弱。同样,说话的时候也不可能每用一个字都想一下它的定义,每说一句话都想一下它的组成。有人问:写文章不是有‘字斟句酌之说吗?对,有这回事。可是,仔细省察一下就会发现:1.不是每字必‘斟,每句必‘酌;2.所谓‘斟酌也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才合适,直觉地感觉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所以,纵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我们并不能走西方式的教育模式,更不能数典忘祖,我们应留住自己的根。日本思想家中村元在《比较思想论》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是一个伟大国民,其文化将作为中国精神流传下来,如果抛弃了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基础,中国早就停止不前了,也就永远会丧失自己的文化。中国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不能蹈袭西方文明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如果想抛开自己的文化基础,去实现西方化,中国必然会崩溃灭亡。”这也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教育也需要有中国的特色,为人师就有必要做好引导。
总之,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阅读教学模式,关乎民族大计,中国传统教育最著名的教本之一——《大学》开篇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中国的阅读教学更是离不开此。这也是为民族计,为国家人才储备和长远发展计。(作者单位:遵化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