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有限心无限

2009-01-20 09:24叶培贵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书法文化教育

叶培贵

标题是我反复思考、最后从欧阳先生自己的诗中找出的一句。20世纪80年代,他在山东荣城写下了“竚足成山頫尽头,狂涛滚滚意悠悠。天涯有限心无限,碧落披襟抚九洲”的诗句。言为心声,这或许能够概括欧阳先生的追求和努力。

1950年,当时年轻的欧阳中石还是一位小学教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考大学,从而我们的学界得到了一位硕学,书界得到了一位专家。他考取了辅仁大学哲学系。在山东度过了22年时间的欧阳先生,从此步入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在辅仁大学就读一年后,欧阳先生进入北大哲学系,主修中国逻辑史,成为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得意门生。

1954年,先生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学从事教育,先后教过中学的各门课程,后来他戏称:“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教过,而且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也都教过。”其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时间最长。80年代,他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深入思考。运用他对中国文字、语言特点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逻辑理论,提出了一套科学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在中学试点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收入《北京语文教育50年》)。1981年,他被调进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

正是在北京师范学院,欧阳先生的事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走上了书法教育道路。其时我国书法艺术教育在经历了长期的沉寂以后,随着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的恢复、硕士教育的创始,而走上了艰难的高等教育之路。但是,独木不成林。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相比,与她在20世纪70年代宋80年代以来的复兴热潮相比,她在高等教育中的规模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被文革耽误的一批有志青年,更加缺乏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艺术复兴的进程和向深度的发展。欧阳先生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批已经在书法艺术中有过多年追求的有志青年,他在北京市高教局、学校有关领导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的支持下,于1985年在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开办成人书法大专,首批面向全国招收了93名学员。这一重大举动获得了学界和书界的广泛支持,诸多著名学者先后应聘到校任教或讲学。两年后。这批学员以崭新的面目毕业,在北京、香港两地举办毕业汇报展,其重视以文化为基础、立足正统的教育思想在毕业展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赢得了学界、书界的关注和赞誉。

良好的开端使得北京师范学院的书法教育迅速走上正轨,蓬勃发展:设立续本科、1991年招收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硕士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博士点(1995年首次招生)、1998年国家人事部设立项目博士后(1999年第一位研究人员入校),从而在我国高校第一个建成了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其中,最具有转折意义的是博士点的设立。标志着书法作为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门类终于在现代教育和学术体制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为使她真正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提供了体制的保障。与正规书法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的是它的各种补充形式:1995年首次接收访问学者、1997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1999年获准招收硕士同等学历班。这些培养方式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上的不足,满足了许多书法专业工作者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1994年,首都师范大学决定成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挂靠中文系,1998年脱离中文系成为独立的院系级教学科研机构,更名“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2005年建设成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并建立了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成为我国建制最为完善的书法学科点,不仅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而且于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多年来,他领导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近10名博士后、40多名博士、近100名硕士、1000多名本专科生及其他类型的学员500多名。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已有数十人成为大学教授、学科点负责人,20多人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构成了当前书法文化研究、教学、创作最重要的队伍之一。他所领导的团队,成为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获得了“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教育奖”,他本人则获得了“教育特别贡献奖”。可以说,他担任学术带头人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已成为国际国内著名的书法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从正式开始书法教育的第一天起,欧阳先生就明确了一个基本思路:书法不是“独立”的艺术,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而“独立”,她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因此,她的研究、教育事业,也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而“独立”进行,我们不应只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她。这一基本思路当然不是一时灵感的产物,而是他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长期陶染下的理性思考的结果。随着他所领导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这种教育思想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在第一届成人大专班的教学计划中,欧阳先生提出“文心书面”的主张,有关的文化课程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诗词、文字学、书画装裱和鉴定课,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从聘请的专家名单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总体课程结构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取向已经非常明显。1994年,首都师大派专人——向考试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征询关于博士生招收和培养的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首先注重中国文化。由此欧阳先生进一步确定了首都师大书法教育的核心思想,他在博士考试课程中首列“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理论”,博士教学课程中又单列“中国文化”,聘请诸多文史哲大家授课。经过深入的思考,他提出了首都师大书法教育、研究的基本体系的构想: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以“书法史论”、“书法理论史”、“书法实践研究”、“书法美研究”等为基本分支。这一构想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重视中国文化,不只是一个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的问题。中国文化历来注重人格的培养、道的追求和审美品格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具有更本质的价值。欧阳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加重视的也是这种精神的贯注。

他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的书法修养》(王世徵先生及首都师大书法所多位教师共同撰写)一书的题词是他这一思想的精确表达:“以书养德,固本强身;明心砺质,通礼修文”。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前后两句,“通礼修文”是在学识修养方面必须具有中国精神;“以书养德”则是在书法的内在精神与最高追求上与中国文化保持一致。他的另一个意见,则从反向强调了这个意思:“德重则才高”。他一向这样要求自己。也以此“苛刻”地要求他的弟子们。他不能容忍学业上的懈怠,更不能容忍德的懈怠。

他不断地对书法所教师和他的弟子们强调他关于书法实践的两个重要意见:“我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创作;我反对‘技法的提法。”以他的精深的学识修养,他不可能不知道创作、技法在一

门艺术中的重要意义,不可能不知道创作研究、技法理论研究在一门艺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他要提醒的是,“创作”、“技法”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的目的。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持,它从根本上是没有意义的。

他对“创新”持谨慎的态度。在他看来,“新”与“旧”和“优”与“劣”并非对应的关系,新并不一定优,而旧并不一定劣,反之亦然。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他有过两种提法:一是在《中国的书法》中——“来有所出,去见其才”,一是在记者访谈中——“历史高峰”与“时代前锋”的结合。后一个提法显然是第一个提法的发展,但更宏观,更有概括力,也更能表达他思考的深入。他并不反对探索,但他要求探索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首届硕士课程班上,他告诫弟子们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要求他的弟子们能够进入历史的深处,探抉其内在的精神,但不能满足于此,而应从历史之“然”,探求未来之“然”。他不认为这是“重视传统”,传统不都是优的,他称这种追求为“正统”,正统是传统的精华,是有生命力的部分,是能够不断生长、发展的部分。

这种教育思想不容易赢得学声,但先生很有耐心,也很有信心,因为他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念!

欧阳先生思维敏锐,不仅具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刻钻研能力。更具有宏观把握全局的胸襟。他在逻辑学、戏剧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中国书法学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曾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10多项,还主编和撰写了《逻辑》、《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章草字典》、《书法教程》、《中国书法艺术》等著作及教材60多种,其中《中国逻辑史》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金资助优秀成果奖,《书法与中国文化》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书法教程》获得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都是各自学科领域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他的书学研究,与他对首都师大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步发展,展现了他对书法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想和不断完善。

从1988年到1993年陆续出版的由他主持确定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列教材”,以《书学导论》为出发点,以《篆书浅鉴》、《隶书浅鉴》、《行书浅鉴》、《草书浅鉴》、《楷书浅鉴》为实践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向,以《中国书法史略》(包备五先生著)、《书论会要》、《书法美学引论》(叶秀山先生著)、《书学杂识》为理论教学、研究的基本组成,以《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古书画鉴定》(杨臣彬先生编著)(以上著述,除注明作者外,皆由欧阳先生主编或撰著)等为旁涉,为首都师大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成人书法教育确立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内容框架,成果显著。同时,他还兼顾了非专业书法教育教材的建设。主编了《(高等师范)书法教程》和《书法》(中等专业学校)。他还和徐无闻先生合作主编供普通大学生学习的《书法教程》(2007年出版《新编书法教程》),广为国内大学所采用,有力地推动了书法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普及。

但这个框架还没有充分体现他的设想。随着首都师大书法硕士生、博士生教育的发展,他进一步完善了这个体系。“书法与中国文化”作为核心课题,被北京市确定为“九五社科规划项目”,由他主编、书法所部分教师和他的部分弟子撰写的同名著作于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撰写的《中国书法史鉴》于199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他指导博士生撰写的《古典书学浅探》于199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他指导访问学者撰写的《书法美的探索》于1997年由旅游出版社出版;他主编的《学书津梁》、《大学本科书法系列教材》分别于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2006年华文出版社出版。这一批著作。是对他所主持撰写的相关原有著作的深化,更是对他的学科研究构想的完善和深化,《大学本科书法系列教材》有多册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特别是《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出版,说明他的学科理论研究体系的基本成形。

2008年,历经十年才完成的《中国书法艺术》中英文版分别由国家外文局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先后推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耶鲁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谢伯柯评价说:“‘权威一词不可轻言,但这本《中国书法艺术》无疑是当今关于中国书法的权威论述。”中文版获得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英文版获得美国出版家协会两项杰出著作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也为人文奥运理念献上了书法学科的一份厚礼。该书由中美两国学者共同完成,他担任主编,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国际传播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他还是在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的著名艺术家:工于诗词曲联,雅善丹青,为京剧奚派嫡传。其书法,诸体兼精,尤以行草能入东晋堂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出版的代表性作品有《(行草)中石夜读词钞》、《(行草)中石钞读清照词》、《(小楷)老子道德经书卷》、《(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邀请展作品集·欧阳中石卷》等。

欧阳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他认为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他主张“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我们的书法艺术要为我们的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符合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数十个国家部门创作了数十件艺术精品,颂扬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发表后不久,他应人民日报出版社之邀,把讲话内容书写成一横一纵两幅作品付梓。广泛发行,用手中的毛笔为弘扬讲话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9月,中央纪检委、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廉政文化绘画书法展”,他饱含热情地书写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博得了参观者的一致赞叹,中国美术馆特意为此制作了诸多复制件供有关部门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廉政文化的宣传。

他为祖国的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如泰山、峨眉山、岳阳楼、黄鹤楼等创作了数百张艺术精品,为妆点祖国的雄伟关山作出了独特贡献。他还为近50所大中小学、文化机构题写机构名称、校训或校庆贺词,如高教人文社会科学网、国家留学中心、逸夫会议中心、中关村、孔子学院总部等,为标示和提升这些机构的文化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他的这些作品,全部是无偿奉献出来的。

他不仅直接用优秀的作品为社会服务,用作品来感染人和鼓舞人。而且常常将艺术劳动的所得贡献给社会。据不完全统计,他已为山东济南一中、淄博考院小学等中学捐资设立助学金、奖学金近10项计200万元,2005年为首都师范大学筹集200万元设立了“首

都师范大学中国书学奖”。2003年“非典”、2004年印度海啸以及其他重要的社会捐助活动,他都做过很突出的贡献。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又捐赠了200万元的善款。

欧阳先生曾担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两届北京市政协委员。至今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他被温家宝总理聘请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馆艺术委员等职务,为整个艺术学科的发展,从专业布局、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贡献了许多智慧和劳动。

在得知我将撰写这篇稿子之后,欧阳先生就特别强调,自己做的工作有限,千万不能溢美。其实,在我追随他的这么年多来,类似的话我早已熟悉不过,根本无需专门嘱咐。

欧阳先生的专业贡献和社会贡献,早就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除了获得有关科研奖项之外,还获得了社会和政府颁发的许多奖励。其中有代表性的有:1993年,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2年,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书协承办的中国书法行业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授予他唯一的“教育特别贡献奖”,同时授予他所领导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教育奖”:2006年又授予他“终身成就奖”,同年他又获得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艺术家奖”;2007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北京市人民教师”光荣称号。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与他的贡献和影响力相比。欧阳先生所获得的荣誉似乎并不相称,这并不是社会忽略了他,而是他的品格决定的。他自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来都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20世纪70年代,为救出车轮下的青年,他落下终身残疾。但他从不对外人谈起,唯有一纸残疾人证书,是他舍己救人的证明:90年代,脑溢血又为他留下偏盲的后遗症。但他从不把自己作为一个残废之人,至今依然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学校曾计划推荐他参加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奖”等重要奖励,他均婉言谢绝。包括上述已经授予他的各项奖励,都不是他本人所希望的。许多次评选,他本人都没有提供任何个人贡献方面的材料,所有材料均是学校了解情况的同志提供的,由于他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不留记录,各项数据都采取了保守的做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教育事业开始不久。他就多次表示,自己已经“韶华过景、江郎才尽”。所能做的都是基础的工作,真正的发展,应当寄望于后来。对于提携后进,他从来是不遗馀力的。他多次说,我们能做的太有限了,只有年轻人尽快成长,挑起大梁,这个事业才真正有后劲。以我的浅见,他这么说是非常真诚的,他也确实这么做了——2003年他把书法所所长的职务交给了年轻人,2005年书法院建立,我曾向学校建议请他担任院长,他坚辞不允。他的目光,早已经越过了现阶段取得的成效,而着眼于更长远的将来了。任何一个有他这样广阔胸襟和长远目光的人,面对历史,都会像他一样,深深地感到“天涯有限”,而将热烈的心怀投注于无限的未来的。

(作者系福建人,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7年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书法艺术工作组专家成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和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评委、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评委、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书法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诗书画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