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红
面对金融危机,不能简单地将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而要思考如何科学把握公允价值、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
尽管公允价值纳入会计准则的时间不长,但会计界(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基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对公允价值属性及应用性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客观地说,公允价值会计的推出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为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使以折现现金流法(DCF)进行企业估值的应用更具可操作性。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问世不久的公允价值会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责难与迷惑
金融危机导致欧美政界和实业界对公允价值的抨击,将危机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公允价值,大有公允价值不废,金融危机不去的感觉。理由是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如下恶性循环:公允价值下跌→报表反映巨亏→投资者因恐慌而抛售→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报表继续确认巨亏。这种责难使我产生以下两点迷惑:
第一,公允价值会计问世之前,历史上就曾爆发过比现在更严重的危机,那些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既然金融工具价值下跌时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恶性循环,据此推理,金融工具价值上升时公允价值计量则会产生良性循环。我国2007 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均用公允价值计价,年底股指直冲6000 点后应该继续攀升,不应该跌破现在的2000点;同理,按照恶性循环论,股指跌破2000点后则不会有回弹2000点的可能。
显然,将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的常识,也忽略了不言自明的现实经济现象。
初衷与本意
欧美国家对公允价值的非议主要集中在金融工具上。实际上,公允价值计量远不止金融工具的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或事项还包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等。
国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争议也颇大,概括起来主要是公允价值既容易导致资产泡沫,也容易导致利润泡沫。从理论上讲,所有的资产负债均按公允价值计量且计量准确,资产负债表则具有充分的信息含量,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之间具有无差异性,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尽管这种理想境界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但不能不说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是会计的一大进步。
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潜在收益和损失,准确判断公司的真实价值。如果再将公允价值计量改为成本计量,则是会计的一大倒退。成本计量确实具有可核性,但它有以下缺陷:成本是从交易发生的时点看待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如同以出生定终生,而不是在现实环境下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既不利于判断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也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价值判断,还不利于管理当局的管控。
运用与分析
将危机产生的根源归咎于公允价值,在于错误地理解和运用了公允价值。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反映,资产负债价值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温度计对温度的反映一样,温度不会因为不用温度计而停止变化,也不会因为使用温度计而加速变化。财务报表无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废除公允价值无异于掩耳盗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废存公允价值,而是如何正确理解公允价值并正确分析运用公允价值生成的会计信息。
一、正确理解公允价值。从获取方式上,公允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中获得公允价值,如股票和债券;二是对活跃市场中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进行估计,并对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而获得公允价值,如二手车、投资性房地产;三是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不可获得, 或者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差异不能客观地确定, 需要运用市场法、收入法和成本法等多种估价技术进行估计而获得的公允价值,如商标权和专利权。
但必须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二层次公允价值的获取必须以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价格的不可操控性为前提。例如,在股票市场交易活跃有序的情况下,企业持有的某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可以直接取其市价,但如果在股市持续低迷、交易清淡甚至只有偶然性交易的情况下,取其市价作为公允价值是极不正确的。再比如,以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的企业,如果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又有同类楼市作比较,通过获取相似楼盘的市价并进行调整可估计其公允价值。但在房地产有价无市的情况下,以挂牌价为基础确定企业所持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极其错误的。
正如2008 年9月30 日SEC(美国证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如果某一资产缺乏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交易,则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而不是直接取其市价。
二、正确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纳入会计准则,不仅要求我们把握公允价值的实质及计量方法,还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财务报表分析模式。
由于资产计价观在新准则中被较普遍地运用,报表编制日按公允价值调整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同时,公允价值变动作为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营业利润)或所有者权益。如果以过去建立在收支配比观和以成本计价为基础的报表分析方法,来解读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报表而得出错误结论,则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错误。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及营业利润指标的设计无疑是科学合理的,它符合人们从动态角度把握资产负债价值这一认识规律,从更广的视野看待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理财活动和投资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自身的生产经营、理财活动和投资活动承受风险的方式及大小、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报表阅读与分析时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应该区分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获得的盈利以及财务运作和投资活动的盈利,从而客观判断企业营业利润中不同构成部分对公司价值成长的贡献。
解读新准则下的营业利润,必须抛弃原制度下用当期营业利润直接预测未来利润的简单化思维定式。新准则下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测必须建立在综合评价正常生产活动的盈利能力、被投资单位的利润预期及股利政策、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的盈利能力、收回现金资产的投向及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之上。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