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漫
摘要本文通过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对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方面的探讨,对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实施要点的分析,进行了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初探,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 兴趣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问题情境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它需要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相匹配,还需要与语言、交际能力互相促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目前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1 有效性差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常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国内有关学者曾专门对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良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7个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确定。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范围确定,然后学生才能知道怎样回答。如果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2)问题的措辞要简单,不要太长,问题中的形容词若太多,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问题太长,往往把答案的线索在问题中泄露出来。
(3)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教师发问时应多采用思考性的问题,即使发问的目的供给学生复习的机会也应当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较有价值的问题。
(4)问题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水平。问题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尤其是思考性的问题更要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语句,要避免用生僻的字和专门的名词,以免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难易也要切合学生的能力。
(5)问题的内容要有价值。总的内容应当是教材中的重要部分,一般应是重点、难点和疑点,凡是琐碎而不重要的问题不必向学生提出。
(6)问题的发问不要直接用教科书的字句,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就会盲目记忆教科书上的内容来应付老师的发问。
(7)老师若能把所要发问的问题,预先计划一下,使之有组织、有系统,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要相联系,而且一环扣一环,就会对学生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发问的方法,对于学习教材和启发学生思考最为有用。
1.2 问题的水平偏低
教师不应让学生一味的去记忆一些具体的事实,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提问仍然是以强调知识记忆为主的。例如在历史、政治、生物等教学中,这种现象特别突出,不但影响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3 教师普遍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凭直觉行事,提问的随意性较强,在课堂上往往是即兴式的提问,学生也往往报以齐唱式的回答,如此反复,提问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在提问的基本理论方面,不少教师把提问与启发式教学划上了等号,看成是一回事。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同,教学提问只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用得好可以视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
2 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方面
2.1 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静态的。提问则是指整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动态的。设问技能就是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把问题科学、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需要对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2.2 设计问题要意图明确,有目的性
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即希望通过问这个问题,让学生学到什么,或教师要获得什么信息等。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认识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都要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层层设问,指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实现教学目的。只有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问,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克服盲目设问、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
2.3 设计问题要抓住关键,有选择性
在一堂课中能发问的地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价值。因此,应对问题精心选择。第一,要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设计提问。教师如果能抓住重点、关键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眼”进行问题设计,“课眼”是指课文中能够统摄全文的关键之处,它是文章的关节要害。提问抓好“课眼”,才能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第二,抓住易混处、易错点、难点设问。第三,在貌似无疑却有疑的地方设问。第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第五,在看似矛盾之处设问。第六,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设问。
2.4 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
2.5 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有针对性
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一方面,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过易过难的问题应少问或不问,低水平的问题和高水平的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要针对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设计问题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有时教师为了某种原因,如帮助、鼓励或检查等,针对某具体学生而设计问题。这对因材施教有着积极的意义。
3 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实施要点
3.1 课堂提出问题的过程
提问过程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拟题阶段。拟题是为提问而做准备工作,它是提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教师要在此阶段精心设计问题。
(2)引入阶段。教师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心理准备。如“同学们,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个问题,看有谁能够作答……”
(3)发问阶段。即陈述所提问问题并作好必要的说明。表述问题应清晰准确。教师还可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
(4)听答启发。教师要倾听学生答题,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要以不同的方式,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学生,耐心启发他们。
(5)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方式主要有:重述,目的是为了引起重视和思考;追问,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补充,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教师和其他学生予以补充;更正,教师或学生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分析;扩展,依据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新的问题或进行新的内容学习;检查,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及时而且中肯;要尊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答错的学生,不能表现出鄙视和轻视的态度,要热情地引导。有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评论,比如征求学生的看法,他们是否也有同样的观点,是否有新的看法等。
3.2 实施要点
(1)对象明确。提问的效果,最好是能启发多数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的策略是:提问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同时提醒全班同学包括差生注意听;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或答出个五、六成,再请好的同学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提问中出现僵局时,为了解除僵局再用。偶尔也叫成绩不好的同学来试试。
(2)表述清晰。发问语言应简明易懂,问题尽量清晰到位不复述,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提问题,可以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如学生不明了问题的意义,而要求教师解释,可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3)态度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发问的态度若有拷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无法安静地思考,不能畅所欲言。
(4)适当停顿。教师发问后,要给全班同学思考时间,不宜匆匆指定学生回答。若某一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必等他回答,可另行指定,而让其旁听。
3.3恰当处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如何处理好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是提问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如同问题本身一样重要。教师的评论或回答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再回答另外一个问题的愿望。教师处理学生回答有几种方式。
(1)表示承认学生的回答。这种类型的回答(指的是简单的承认),对于鼓励学生讨论问题是十分有效的。当学生的回答被一种含糊的方式所承认时,全班便知道问题还没有讨论完,其他同学可能会提出对讨论有益的新观点、新思想。
(2)评价性的叙述。有些教师认为,他们必须用“是,这是对的”或“不是,这是不对的”这样的术语来评价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当然,教师需要评价学生的回答,并且不能放过错误的回答。但是这种程序是错误的。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回答,会使得一些学生不喜欢参与这类问题的提问,因为他们不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老师评价是错误的,不愿冒这个风险,他们只好不参与,如果老师要求他们参与,他们便会说不知道。
(3)再述与阐明。并非所有学生的回答都需要再述和阐明,这类叙述特别适合于当学生说话声音太弱,全体学生不能听清的时候;另外当教师知道进一步的阐明有助于下一步问题的思考,或有助于得到更精确的回答,它也是适合的。
(4)探查。在教学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仅是问题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希望能鼓励学生得出一个更为全面的回答,这一目的可以由探查附加的知识来达到,这类的回答常常由下面的句子来引出:“你能不能对那个问题再补充一点呢?”“你能解释它发生的原因吗?”“你说的是对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点你没有提到。”
(5)暗示或提示。有的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的含义,可能是因为问题表述得不好或其他原因,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学生以答案,而是应该给学生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前进,这不仅仅要简单的重复问题,在暗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得提少量的额外知识。
4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更要关注情景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使教与学真正达成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史立平.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
[3] 张林.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
[4] 皮连生.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施小光.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