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亚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的比重不断下降,向银行贷款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的风险巨大,但目前高校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贷款风险分析的要求。文章正是从这一角度分析了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028-02
1高校贷款现状及其风险
1999年,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大力倡导高校大规模扩招,允许高校向银行贷款以发展教育。由于部分高校扩张过于迅速,带来了一系列资源紧张问题,许多高校开始求助于银行,先后走上了举债建设的道路,并且逐渐形成了贷款建设之风。《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已高达4 500亿元。
高校银行贷款,虽然解决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但是, 这造成了一些高校过度负债,随之而来的则是日益严重的贷款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形成财政风险,并转移给当地政府。高校贷款涉及政府、银行、高校这三大主体,由于高校的特有性质,三方博弈的结果政府永远处于弱势地位。高校贷款风险一般通过三种途径转嫁给政府,即:高校—政府途径;高校—银行—政府途径;高校—学生—公众—政府途径。这样就贷款风险转化为了财政风险。
②造成银行的大量坏账。高校的债务问题使银行增加了财务风险,将有可能最终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不良债务。据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在2002年时,原教育部直属的74所院校就已经有10所高校达到财务风险预警线。
③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若过度融资,一旦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则会使学校信用丧失,后续融资产生困难,进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破坏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广大教职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负面效应。
2高校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①发展定位不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是高校后续发展的关键,定位太低会丧失发展机遇;而定位过高则会需要过度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贷款,这往往会形成贷款的高风险。
②资金结构不合理。在高校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的过程中,资金结构的不合理更加加剧了原有的贷款风险。一些高校以长期贷款为主,没有安排适当的短期贷款,导致资金成本偏高,定期偿付利息的压力骤然增大。而另一些高校则恰恰相反,重视短期方式融资,而忽视长期贷款,使得短期内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
③会计信息失真。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高校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债权人确定提供贷款资金与否的重要基础资料。但高校目前采用的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导致了高校会计信息普遍失真,致使高校管理者和债权人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从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
文章认为,高校要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关键。
3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贷款风险分析的障碍
贷款风险分析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贷款风险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而充分揭示财务风险,评价还款能力。然而,目前高校会计制度中恰恰这几个方面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1资产负债核算不准确
①债权资产核算不完整。目前,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核算基础下,一些应收而未收的资产没有被记录于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中,而一些应付未付的费用支出亦没有被记录于资产负债表中。
②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目前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高校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按原值计入报表。这与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严重不符的。实际上,如果按提取折旧后价值来看,有些设备的实际价值几近为零,但在账面上仍以原价计入资产,这使得高校在不考虑折旧的前提下所形成的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必然会掩盖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
③负债披露不全面。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核算实际已经收到和支出的款项,而对一些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收入和支出却没有披露。例如,高校在采购过程中的大额支出尚未付款,但是却没有计入到“应付账款”进行核算。高校这种隐形负债目前我们很难统计,但由此可见,高校目前的财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负债信息披露不全面的严重缺陷,这对于高校管理者进行贷款决策是极为不利的。
④负债分类核算不准确。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负债科目中“应付票据”、 “应付及暂存款”、 “应交税金”、“应缴财政专户款”等是属于流动负债性质的科目;而“借入款项”和“代管款项”核算的内容既有长期负债,也有流动负债,两者不区分开来核算。如此将全部借款都笼统地记入“借入款项”、“代管款项”,不区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这样的核算结果和信息披露显然无法满足高校管理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3.2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
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是教育事业经费核算体系,该体系主要核算高校的教育部门拨款收入和和教育事业费收入,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二是教育基建投资核算体系,该体系主要核算高校的发展改革部门拨款收入和自筹建设资金,并向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报送。事实上,当前普通高校基本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从政府部门获得的基本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这样,基建投资核算体系俨然已成为高校核算银行贷款的一套“账外账”,它把本来应该显现的风险隐藏了起来。
3.3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却未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是非常矛盾的。首先,收付实现制是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重要基础,而当前高校的会计制度正是收付实现制,非常有利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其次,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恰恰是以现金流入和流出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未编制现金流量表,会导致无法及时掌握高校某个时期内现金的流向、变化状况等信息。此外,高校现行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笼统,大部分高校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很粗浅,这也会影响相关人员的决策。
4改进高校会计制度的建议
由于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利用其会计信息来分析贷款风险就会产生偏差,并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高校的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决策结果。因此要想有效预防高校的贷款风险就必须改革其会计制度。
4.1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在高校会计制度中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高校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财政资金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所以要求高校的会计核算原则要与国家财政资金核算的会计原则保持一致,以便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准确计算财政收支差额。显然,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财政资金在其整个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减小,特别是在许多高校基建会计中,财政拨款已经微乎其微。使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负债。因此,只有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完整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真正揭示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为贷款分析提供依据。
4.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按照合理的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实际的财务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报表信息使用者正确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及其还款能力,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4.3区分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
将借入款分为长期和短期分别核算可以有效帮助高校管理者根据还贷期限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减少偿债风险;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防范。
4.4应计提利息费用
目前,高校负债金额很大,常常以亿元为计量单位,因此,利息已构成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只有将应付未付的利息在会计资料中予以反映,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实际负债的金额。这不仅对高校监控风险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对贷款安全掌握全面的信息。
4.5建立编报合并会计报表制度
高校可试行编报教育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合并报表,将基建核算并入学校财务会计核算。合并后的报表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全部的债权、债务情况,增强对偿债能力评估的准确性,减少账外债务引起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及时预测和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4.6增加现金流量表
高校现行会计报表体系忽略现金流量表,掩盖高校的财务状况全貌,特别是还本付息能力,难以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政府以外的高等院校投资者、债权人以及高等院校自身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借鉴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编制现金流量表。
参考文献:
[1] 赵平峰.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分析[J].会计之友,2009,(4).
[2] 张韦韦.大学贷款潜在威胁加剧[J].教育与职业,2007,(4).
[3] 李强,相二卫.高校贷款风险分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