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险峰
现今大棚在农村并不稀罕,但是集中连片成百成千甚至上万亩的大棚形成“棚海”的景象并不多见,而今在辽宁省沈阳市有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3150个,有5个万亩以上规模大区、6个五千亩大区、20个千亩大区、150个五百亩以上小区。新民市的设施蔬菜,辽中县的设施果蔬生产,苏家屯区的温室葡萄,于洪区的设施食用菌,沈北新区的设施花卉生产等特色设施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沈阳市副市长王翔坤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沈阳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把赚钱的农业做大”这一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依靠科技支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设施农业让农民捧上“金饭碗”
今年辽西北发生了严重的伏旱灾害,大面积农作物因灾严重减产或绝收,沈阳市的康平县、法库县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家底继续增厚,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继续加大。今年前三季度,沈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152元,比上年增长11.4%。
一亩大棚的收入少则四五千元,多则几万元,效益是大田作物的十倍乃至百倍,还不受老天的影响,可以说设施农业也让农民捧上了“金饭碗”,它解决了长久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2008年,省、市两级财政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1.14亿元,协调贷款11亿元,农民自筹4.04亿元,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是新增数量最多的一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9万亩。2008年沈阳市设施农业总产值已突破30亿元,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29元中,农业收入占到44%。其中占耕地总面积10%的设施农业为农民创造了56%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目前沈阳市各地已掀起“改变靠天吃饭,建大棚奔小康”的热潮,今年的旱灾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但设施农业普遍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沈阳市创新设施农业建设方式,变秋季建设为全年建设,在全国首创日光温室产权抵押贷款,为808户农民发放贷款2823万元,增强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融资能力,推动了设施农业超常发展,全面完成了今年新增15万亩的建设任务。
大棚助推产业化经营
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沈阳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尽管在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今年沈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依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99个,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3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3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加值实现190.1亿元,同比增长18.9%。
在全国最大的辉山农产品加工基地,聚集了辉山乳业、禾丰等1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与20多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将继续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奶牛、肉鸡、生猪、水稻、五味子、花卉、苹果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力争5年左右时间,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全国科技含量最高、积聚能力最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
经济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沈阳市创新农业运行体制,按不同主导产业在全市设立了13个农业经济区,如法库县万寿菊农业经济区、康平县鹅产业农业经济区等。东陵区以祝家街道为核心打造树莓产业,成立了沈阳祝家农业经济区,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树莓农户8000余户。2008年,东陵区树莓栽植面积已达3.7万亩,结果面积1.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5000吨,树莓种植户每亩平均纯收益达到4000元,收入提高10%。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完整产业链条,建成集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于一体的树莓生产加工基地,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工厂”。
高效农业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含量
高效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沈阳市以蔬菜、五味子、树莓、万寿菊、寒富苹果、地膜鲜玉米等为代表的高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去年新增面积40万亩,总面积已达到239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超千亩以上规模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41%。全市“一村一业”专业村总数607个,占全市总行政村数的38%,基本实现了特色化种植、产业化经营。
辽中县冷子堡镇社甲村日光温室现已发展到300多个,种植面积已达到750亩,在市县农业技术部门的帮助下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社甲村农民孟丽告诉记者:“我家是去年新建了一栋占地一亩的大棚,政府给补了2000元,把秸秆埋在地下发酵后西红柿增产三成以上,大棚一年纯效益至少在3万元以上。”
今年以来,沈阳市加大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的力度,共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近304个。示范和推广面积累积达690多万亩。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23项。目前沈阳市正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2009年新组建25个基层农业技术区域性推广站。沈阳市加大了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辽宁省农科院和沈阳市农科院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由近200名科技人员参加的10个科技专家服务团,在沈阳市建立了10个科技共建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
2006-2008年,沈阳市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星火计划项目32个、省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39个、市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188个,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沈阳农科院的玉米杂交品种“沈单7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农大研发的辽沈Ⅰ型日光温室获2007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长效缓释复合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级稻“沈农265”等12个品种在东北稻区推广种植面积1300万亩,占东北稻区的26%以上,增产幅度高达20%;“沈单10号”、“沈单16号”、“沈玉17号”和“沈玉20号”均为国审品种,是全国春、夏播玉米的主栽品种,仅“沈单16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就达8000万亩,创效益16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