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平 程永康 陈 斌
中央扩内需政策拉动农田水利建设呈现恢复性增长,掀起冬修水利新高潮——
打牢基础保增收
初冬时节,江西省樟树市吴城水库除险加固施工现场热潮涌动:10余辆装载车卷尘挟土、来往穿梭,30多名工匠砌石勾缝,100多名农民工挑运石块和砂料……多年不见的大修水利场景又重现了。
在樟树市阁山镇韶塘村田间,一寸来长的油菜苗长势喜人。村民张湖平赶着给自家油菜地施肥。“往年种下油菜基本不怎么管,今年的情况不同了。”地里不“差”水,让他觉得冬种有干头。
原来,今年3月横山灌区清淤项目竣工,一条条渠道把清水引到了田头。“要不是灌区送来的救命水,我的6亩多晚稻非得旱死。”三年前的那场大旱,让张老汉手足无措,一亩晚稻才打了200来斤。今年同样大旱,他家晚稻亩产达到900多斤。
“相同年景不同光景,旱了不减产,一靠水利打牢基础,二靠科技提高单产。”樟树市农业局局长付长生说,今年全市晚稻总产达到2.41亿公斤,增产4%,可以说是受害不成灾。
“政府投入落到田头,干成了农民想干干不了的事。”河南中牟县信王村支书郭秀荣说,靠着黄河浇不上水,因为渠道、闸门年久失修,修一下,动辄几十万元,村里修不起,灌溉阻塞在“最后一公里”。去年国家农水项目实施,把黄河水引入田间,万亩庄稼终于有了灌溉保障。
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投入,解决农田灌溉“卡脖子”问题。去冬今春,中央投入327.48亿元,同比增长140%。今年投入继续加大投入,骨干工程、配套工程统筹推进,畅通农田灌溉“经脉”,打牢农业基础。利好政策引导,各地积极行动。江苏将投资75亿元,投工6000万个,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陕西省财政将拿出15亿多元,计划新修基本农田50万亩,改造基本农田70万亩……农田水利建设正形成新一轮热潮,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
“多元治水”解难题
“群众筹、议事投,小钱才能干大事。”在樟树市吴城乡水利建设工地,吴城村干部黄林华说,过去每年冬修水利都发愁,年轻人出去打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3860”部队,挖渠挑土谁来干?
今年县里出台奖励政策,村民自筹资金的,优先安排项目,并按照所需资金的30%给予奖励。村里按照“一事一议”,需要多少钱、多少工、有多大的效益,让大家心中有数,三天之内就筹到了10多万元。村民齐义连说:“国家出钱干咱农民自己的事,不把农田水利建设搞好,那可真说不过去。”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能光靠中央财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了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办法和优惠政策,农田水利建设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樟树市吴城乡“取之于水,用之于水”。通过减免承包费用,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修水利设施;将30余座山塘、水库统一发包,承包金全部用于维护配套灌溉设施,有效地解决了4600余亩高坎田、“望天丘”的灌溉问题。
江苏今年出台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以村为单位全年筹资人均不超过20元,农民筹劳每人每年不超过5个工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省财政专项安排5亿元奖补,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河南新密市每口水窖补助2000元,引导农民修建集雨节灌工程,累计兴建集雨水窖1.6万多个,财政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加大投入更见效
“还是缺投入。”安徽固镇县新马桥镇水利站站长曹修宏说,最近5年,财政扶持打的井才200多眼,镇里大多农田抗旱的能力不足5年一遇。今年春天的大旱,镇上的几千亩地没水、没井、没电灌站,干着急没办法。
樟树市店下街道办事处水利员方明生说:“工程配上套,才能派上用场,农民最盼花钱见实效。”老方说,他们街道位于店下灌区末端,水渠长,淤塞严重,原来水库一开闸,水当天就哗哗地来了,现在四五天都等不到。原来有7个村能用上店下灌区的水,现在只剩下彭家、皮家、南上3个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打机井又费用太高,一旦发生大旱,就可能出现机井报废,粮食减产。
以樟树为例,去年中央财政的水利资金中,1亿多元投到赣江堤防以及大型水库的治理,对田间地头小农水的投入只有350万元。大多末级渠道损坏严重,好不容易提上来的水,“走一路漏一路”,能浇到地里的不到50%。
一些干部普遍反映,中央投入大幅增加,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河南省滑县副县长王少刚说,县里基本是“吃饭财政”,薄弱的农田水利需要大量资金,但你争取的项目越多,财政配套的压力越大。希望能减轻产粮大县的配套比例。
基层队伍薄弱,也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方明生说,作为最基层的水利服务机构,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被撤销了,现在全镇只剩下2个水利员。“没人、没钱,活谁来干,希望能够重视基层水利机构的建设。”方明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