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芬 李军民 唐 浩 吴家全
苹果顶梢卷叶蛾别名梨白小卷叶蛾、芽白小卷叶蛾、拟白卷叶蛾,属鳞翅且、小卷叶蛾科。此虫在我国分布广泛,各地苹果产区均有分布,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发生最重。
1发生与危害特点
苹果顶梢卷叶蛾的发生与危害具有以下“七性”特点:
1.1虫体多变性
(1)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2-14毫米,体色为灰褐色,前翅前缘顶角内方具两块,后缘臀角具一块三角形黑色斑。两翅合拢时,后缘两块斑呈菱形。前缘斑有时呈梯形。
(2)卵:扁平,椭圆形,黄白色,单产有光泽。
(3)幼虫:体形粗壮,头、前胸背板及胸足漆黑色,身体污白色。小幼虫乳黄色。头、前胸盾、胸足漆黑色。越冬幼虫淡黄色。
(4)蛹:纺锤形,黄褐色。茧黄白色,长椭圆形。体长5毫米,短而粗,腹部末端具8条细而长的臀刺。轮状着生。
1.2专蛀性
专门攻击苹果树的叶片,有时也攻击幼果,以苹果树的叶片为主要食物来源,有时啃食一点幼果的果皮以调调口味。
1.3觅嫩性
苹果顶梢卷叶蛾性喜嫩食,重点取食“四嫩”(嫩梢、嫩芽、嫩叶、嫩果)。
1.4隐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隐蔽越冬。苹果顶梢卷叶蛾一般于9月份孵化的幼虫一直危害到lO月份逐渐在顶梢卷叶内作茧越冬。(2)隐蔽取食。于4月上旬,当气温逐步上升到12°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活动。这时苹果树刚开始展叶,幼虫就餐于顶芽、嫩梢、花蕾,并在此吐丝卷叶或缀叶,又将叶背茸毛做成虫袋,然后潜伏袋中。肚子饿了时,它们就爬出来觅食,吃饱了又爬回虫袋休息,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此后,幼虫还把靠近果实的叶片,以丝缀贴果实,啃食果皮,或在果与果连接处啃食果皮,致使两果均被啃伤。以后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7月上旬。
8月上旬和9月上、中旬。(3)隐蔽产卵,成虫不需补充营养即可产卵,为了加强安全防患,隐蔽自己的后代,成虫将卵粒散产于当年生枝梢中部叶片的背面。一般一头雌蛾产卵几十粒至100多粒,卵期约7天左右。
1.5趋光性
苹果顶梢卷叶蛾成虫具有弱趋光性的特点,虽然不是像有的昆虫那样特别喜欢在灯光周围玩耍,但当它们吃饱喝足、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就飞到有灯光的地方与“昆虫界”的朋友们集会。
1.6猖獗性
由于苹果顶梢卷叶蛾幼虫具有吐丝卷叶(缀叶),并将叶背茸毛做成虫袋,然后藏身于虫袋中,不易被化学农药杀死,反倒大量杀死天敌,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苹果树附近种有桃树、梨树等,会给苹果顶梢卷叶蛾提供丰富的食料来源和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常常导致苹果顶梢卷叶蛾猖獗危害。
1.7严重性
(1)“虫袋”结实。苹果落叶后新梢被害状很明显,新梢顶端形成一团由虫丝缠卷干枯的小叶或碎片形成“虫袋”,此“虫袋”用手掰开时,内部虫丝缠得很紧,须用刀片方可割开。(2)“连片打包”。在果树生长季节,苹果顶梢卷叶蛾在新梢顶端卷叶危害,将叶片卷成团,咬成孔洞或缺刻,但不是将单片大叶打包,而是将数片叶卷成球状,即“连片打包”。其结果是一虫危害多叶,严重年份新梢顶尖被害率在70%以上。(3)咬断叶柄。此虫活动时,叶缘朝外,常将其中一片叶柄咬断。(4)啃食花芽。苹果顶梢卷叶蛾有时在早春还蛀孔潜入花芽基部鳞片下啃食幼嫩组织,并用虫丝将鳞片缠绕不易脱落。(5)战略转移。当苹果顶梢卷叶蛾缺乏食料时,它们即可开展战略转移,由苹果园转移到梨、桃、杏、李、樱桃及山楂等经济园林觅食。(6)受害的果树最终表现为“六个影响”(影响幼树的树冠形成、影响苗木的发育、影响坐果、影响产量、影响品质、影响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苹果顶梢卷叶蛾发生与危害的“七性”特点,若不加强防治,将会导致苹果产量降低、品质降低、果农的收入降低。
2防治对策
2.1农业防治
重点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虫梢,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残虫(幼虫)。二是结合园林管理,于4月中、下旬。彻底摘除幼树、苗木上的虫梢、卷叶。收集烧毁,以杀死其中的幼虫、降低第1代虫口密度,减轻其危害。三是结合冬闲园林管理,彻底清除果园落地的残枝、残叶、残果,以降低越冬代虫口基数。
2.2物理防治
针对苹果顶梢卷叶蛾具有弱趋光性的特点,可结合灯光诱集具有较强趋光性的害虫,兼诱苹果顶梢卷叶蛾成虫。
2.3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果园,可在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实施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可收到消灭害虫、保护天敌之良好效果。
2.4药剂防治
可选用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又名蛾巧)1500~2000倍液。或20%虫酰肼悬浮剂(又名绿洁)1500-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又名尊功)2000~2500倍液均匀喷雾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