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格
山水交错的城市,总有些相像之处。比方说,伊斯坦布尔就经常让我想到香港和里斯本。
最近这次到伊斯坦布尔,感觉公共交通比几年前更方便了,轻轨往西延伸到了机场,下飞机后只需花1.3新里拉坐轻轨到橄榄角(Zeytinburnu),就能换有轨电车进城,票价也是1.3新里拉。这务有轨电车线以前只到金角湾边的艾米诺努码头为止,现在跨过加拉塔桥延长到了金角湾对岸,经卡拉科伊、铸炮厂区直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的卡巴他什。从卡巴他什,又新修了条钻山缆车直达闹市中心塔克西姆,与原有的地铁及古董有轨电车接驳,形成一个轨道交通小网络。
目前来看,伊斯坦布尔公交系统光是轨道交通就有六种方式之多:轻轨,地铁,缆车,古董有轨电车,新式有轨电车,再加郊区铁路。我是“铁轨控”,在这个城市坐车晃荡,感觉很过瘾,
连接塔克西姆和隧道口的红色古董有轨电车仍是伊斯坦布尔一景,犹如香港岛的双层电车和里斯本的28路有轨电车。若要比较,里斯本的28路似乎比伊斯坦布尔和香港的老电车略胜一筹,胜在沿途景致,峰回路转,迤逦起伏,而伊斯坦布尔和香港的电车路线显得平铺直叙了些,老电车本身虽有韵致,车轮碾过的只是寻常街市。
里斯本同伊斯坦布尔一样,除古董电车外还有几条新式有轨电车路线,似乎这是大都市的一个发展趋势。罗马和巴黎近年都新增了漂亮快速的有轨电车(巴黎那条叫轻轨也未始不可),香港除地下铁系统之外,也在新界元朗、屯门修通了现代化的轻轨—其实叫有轨电车也不错,因为经常只是单卡,而且多在地面行驶。
我一向以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优雅宜人,有个标准是看它是否通行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的声音,“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张爱玲语),是一个世纪前干净的现代主义,有利于抵消当代都市的各种乱象。中国不少城市以前是有这种交通工具的,老电影里经常看到,后来轨道拆除,很可惜。我甚至觉得像巴黎都因为缺少有轨电车而使它的浪漫打了折扣,现在为巴黎增加有轨电车的规划者,一定也意识到了这点。
里斯本地铁不如香港发达,伊斯坦布尔更次,迄今只修了一条,从塔克西姆通向北郊新区。我想大概因为里斯本和伊斯坦布尔是坐落在地震带边缘的危城,不利于发展地下铁。规划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隧道一旦修通,伊斯坦布尔的第二条地铁线将连接欧亚两岸,现存的地铁一号线也计划从塔克西姆跨越金角湾延伸到老城区的新城门(Yenikapi)。本来新城门就是机场轻轨的终点站,有轨电车和古老的“东方快车”(正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里那条从巴黎到君士坦丁堡的著名路线)也从附近穿过,这样一来,地铁、轻轨、有轨电车、远程铁路在新城门辐辏交会,估计新城门将来会变成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枢纽站。
香港有条太平山顶缆车线,是观光路线,不算公共交通。在缆车方面,数里斯本最发达,有三条著名的山坡缆车,伊斯坦布尔也不差,早有卡拉科伊到隧道口的钻山缆车,近年又在艾玉甫和卡巴他什新修了两条缆车线。
由此我想到地势一样高低起伏的旧金山,早期旧金山缆车遍布全城,后来大量拆除,让位给汽车道,只留下两条作为观光缆车继续存在,至今还是旧金山的招牌游览项目、
在轮渡方面,里斯本、旧金山不如香港和伊斯坦布尔、香港有天星小轮,伊斯坦布尔有博斯普鲁斯海峡渡船,让人百渡不厌,当然是因为维多利亚港、博斯普鲁斯海峡景致胜过里斯本港口和旧金山海湾,也因为香港和伊斯坦布尔城市规模是国际级的,从远处看气势更恢宏。我的体验是,到达香港和伊斯坦布尔的最好方式是坐船,远胜过陆上抵达或空中降落。
当然,渡轮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而达到极致,肯定不在香港也不在伊斯坦布尔,而一定是在威尼斯,,比如巴士这样东西在威尼斯不是车,是船,就连写有Taxi、Police、Ambulance等等字样的一切交通工具在这个城市全都是机动船只。威尼斯不同于伊斯坦布尔、里斯本、旧金山、香港这些有山有水的城市,水城不通车,交通工具没有可能多样化,不得不围绕着水,于是有了一种孤绝的悲剧感,最好的意象莫过于一种叫Traghetto的非机动摆渡船,汽船还未出现以前它就是威尼斯的平民交通工具,至今仍往返大运河两岸,和著名的贡多拉一样,尖头平底,装潢不像游船性质的贡多拉那么豪华,只是刷一色黑。坐这种船,其实不是坐,是站:船客走下码头,交一两个硬币给船夫,小心翼翼站到船上,待站满了人就起绳离岸。如此渡河,很有些悲壮感,满满一船人直挺挺地肃立着,一叶黑色扁舟,沉默渡过大运河。
至于有山的城市,做起文章来大可以多样发挥,天上地下,立体交叉。比如香港有一种堪称怪杰的交通工具——自动扶梯,本来是功能性很强的室内“人肉传送带”,在香港竟然演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条世界最长的中环至半山行人自动扶梯问世不久已然成为一个不收门票的旅游景点。里斯本则有一条垂直的电梯,也是一绝——需要买票,可见和电车、缆车一样被正经当做交通工具对待,电梯本身是19世纪古董电梯,通体铸铁构造,宛然一座会上下移动的埃菲尔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