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上海,超英赶美?

2009-01-18 08:34卢思骋
南风窗 2009年25期
关键词:世博风电场垃圾

卢思骋

上海把GDP的3%投入环保,不单执国内牛耳,就算是在国际层面,亦是位列前茅。面对挥之不去的水污染和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上海是否超英赶美,可能见仁见智。但上海的硬件发展,毋庸置疑,已臻一流,唯公民社会之软件,仍然滞后。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参展方将通过举办各式展览和活动、以至利用场馆的建筑本身,来演绎城市、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分享各地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探讨如何在都市发展与永续未来之间寻求平衡。主办方继承京奥,也提出要办“绿色世博”,不单在主题上扣紧环境保护,于世博园区展现可持续未来的绿色方案,更希望在筹备的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并且藉此推动上海的绿色转型。

引致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的既有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可能让生活更美好,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上海人烟稠密,居民接近1900万,又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0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3倍之多,人均GDP亦翻了一番。打从1920年代以迄,上海一直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重镇,发展较早,产业繁多,在申博前工业污染严重,旧城区环卫条件较差,城市基础建设落后。在多重压力下,上海的环境挑战非常突出。让一座污染严重的城市,举办以美好城市生活为主旨的世博,岂不是荒天下之大谬?

不论是否举办世博,上海都急需从一个传统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新定位。所以,当上海在2000年启动世博筹办工作时,政府就把握世博之机遇,加快上海的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拉动绿色转型,务使百年申城脱胎换骨,从后赶上,力争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绿色榜样。

海上风电场不是形象工程

2009年4月,上海正值黄霉季节,连接上海本土与洋山港的东海大桥两旁雾霭阴黧,视野隐约,然而,耸立在桥侧的巨型风力发电机,却依然醒目耀眼。这些于杭州湾上拔海而屹的风塔,每个高达近100米,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中国首座海上风电场,也是全亚洲、甚至所有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场,第一期共有34台风机,每台的功率为3MW,总装机容量为102MW。

东海海上风电场将会在2010年5月世博会开幕前投产,为上海提供绿色电力。按上海每户家庭每年平均的用电量1200KWh的数据计算,风场可以满足20万户家庭的能源需求。目前全球只有20来个海上风力发电场,基本上都是建于欧洲国家,美国一座也没有。故此,这座海上风电场不仅是个零的突破,让上海跻身世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前列,而且更富有象征意义地让中国走在了美国前头,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笔者于2009年3月至7月,受聘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上海世博会的环保工作编写独立评估报告,为收集资料,主动提出要参观东海风场。在疾走于东海大桥的车上,我兴致勃勃地跟陪行的上海市环保局官员讨论世界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但心里总是有个疑问:东海风场是否只是“绿色世博”的形象工程?

车上,项目投资方上海绿色环保能源公司的工程师雄心勃勃地说,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给予可再生能源许多的政策鼓励和配套支持,虽然一期项目尚有一半风机还待安装,他们公司已开始计划扩建第二、第三期,大量风塔日后将于东海大桥两旁星罗棋布。

以笔者的观察,东海海上风电场确实并非一出样板戏。上海位处长江河口,风能资源充沛。在2007年以前,上海总共只有24MW的风能装机容量。2006年发表的《上海能源白皮书》却提出了到2010年将实现300MW风力产能的雄心目标,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在4年间增长10倍。根据《上海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到2020年,总共将会有13个风电场,其中4个为海上风电场,总计超过2.1GW装机容量,能满足400多万户家庭每年的电力需求。

风电转动腾飞,上海的光伏发电,也是火爆耀眼。主要的世博园区建筑物,包括中国馆、主题馆和演艺中心,都史无前例地采用了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合共超过4.69MW,示范了可再生能源于未来绿色建筑的整合应用。市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提出一套综合计划,推动太阳能电池板的广泛使用,并要求新建政府大楼要安装太阳能利用设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上海的太阳能发电能力,于2010年将达到7—10MW,并建成至少5座兆瓦级的太阳能电厂。

中国首个并网发电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早在2007年就于号称生态岛的崇明岛上的前卫村投产,目前已经开始产生每年将近100万KWh的电力,每年节约337吨的煤耗,相等于削减二氧化碳排放643吨。前卫村光电站是一个示范工程,使用了不同的光伏技术,比较分析其性能,以在长三角地区推广普及因地制宜的太阳能技术。零垃圾何其远

城市生活垃圾,是另一难题。上海于申博前,并没有现代的、将污染减少的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只是简单填埋。过去几年,上海不断建设新的安全处理设施,例如老港第四期垃圾填埋场,以及御桥、江桥两座垃圾焚烧厂。但2008年上海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理率仍只达到77%。不论是填埋场或焚化炉,当地居民或多或少都有意见,不是投诉臭味,就是担心致癌物二恶英的排放。政府近年推动机械生化处置厂(MBT),使用机械方式自动分拣废弃物,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成分进行分选,在现场或其它地方对回收的可再用产品进行处理,对其余的可生物降解部分进行厌氧消化或堆肥,是一种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废弃物处置技术。目前上海已有两座MBT厂投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尽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仍然困扰着上海。虽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直是上海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的三大原则,但政府目前的重点集中在提高垃圾的安全处置能力上。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厂和机械生化处置厂的增加,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得到了拓展,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恰恰是可持续废弃物管理战略中最基础的部分。

长达10年的经验表明,上海市垃圾的产生速度超过了垃圾处理量的发展速度。这个问题不仅是上海才有,对其它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减少和处置废弃物也将是必须面临的挑战。居民上街反对焚化炉,先有北京的六里屯和高安屯,近有广东番禺。因此,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大都市,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东道主城市,进一步加强废弃物的长远管理,借监国际先进经验,迈向“零垃圾”的社会,别具意义。

“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

上海的城市绿化,亦有显著的进步。截至2008年,上海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至38%,几乎是2000年的两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至12.5平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12倍。截2008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6%,比2000年翻了4倍。可见,植树造林也因为世博而得到快速发展。

京奥时空气质量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上海政府故此亦非常重视改善空气,采取了多行业的综合治理措施,在过去的10年加快工业升级改造、执行严格的企业和机动车排放标准、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加大了立法、科学分析、政策研究、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这些对于空气污染的改善,都有直接的贡献。其中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以及二氧化硫的上升趋势掉头回落,都是难能可贵的成绩。然而,与世界上最好的实践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导标准相比,上海还需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上做更多努力,尤其是跟邻近省市的区域合作,以及对臭氧、PM2.5微细颗粒物、和汞等重金属的监测。

上海于节能减排、新能源发展等几个领域,成绩斐然,其成功并非偶然,上海市政府是通过持续的财政投入,来确保环保工作之落实。从2000年到2008年,每年的环保投入超过了全市GDP的3%以上。其中,2008年环保投资达到了420亿元,是2000年的3倍。把GDP的3%来投入环保,不单执国内牛耳,就算是在国际层面,亦是位列前茅。

不过,上海的绿色转型,也并非一帆风顺。水污染是上海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自1998年起,上海共花了255亿人民币,开展河道整治工作。贯通上海的苏州河自上世纪初工业化就受到污染,是河道整治工程的重点。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使苏州河的水质在最近几年内不断改善。整治前,苏州河水质属于劣五类。而今天,河道的黑臭现象不复存在,但水质仍然徘徊于五类边缘。

上海市政府整治苏州河的决心和投入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如此,上海的水质仍是未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位处苏州河和黄埔江上游之苏浙地区,当地的农业面源污染未有受控,大量的化肥持续渗灌水系,造成水体的普遍富营养化,使上海河道的氨氮和总磷经常超标,并每年导致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水华爆发。这也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为后^带来沉重负担的一个典型案例。河道整治投入的大量资金说明,污染是容易的,但消除污染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为绿色中国开先河

假如2008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正在崛起的中国,让中国正式走向世界,那么2010上海世博会,将可能更上一层楼,通过万国来朝的形式,向世界宣扬中国经已整装待发,准备在奔向未来的绿色马拉松中,锐意带头领跑。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鸟巢、水立方、巨蛋,固然让京奥游客对古都耳目一新,此等前卫破格建筑,集体耸立北京,中国完成与世界接轨,实不言而喻。

无心插柳也好,处心积虑也好,为世博密锣紧鼓的上海,确是技惊四座,兴建了美国也没有的海上风电场和超超临界煤电机组,构筑了比伦敦更复杂、冠绝北美的地铁网络。面对挥之不去的水污染和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上海是否超英赶美,可能见仁见智。上海的硬件发展,毋庸置疑,已臻一流,唯公民社会之软件,却仍然滞后。在强政府大市场下,上海的NGO发展十分微弱,没有活跃的绿色公民,何言绿色城市?

在人类面临气候危机的剧变时代,上海可否开创新潮,与世界对表,并快人一步,走在寰宇前列,现在言之尚早。但上海为筹备世博不仅换上青碧衣裳,而且尝试换骨脱口胎,蜕变为“绿色新上海”,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绿色世博的理念,不仅将惠及展览期间的7000万游客,也为上海市民留下一个更绿色、更宜居的城市,这份绿色遗产,惠泽后代。自信的上海人爱说:“今日的上海,明日的中国”,绿色新上海,会否也为绿色中国开创先河?

猜你喜欢
世博风电场垃圾
垃圾去哪了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倒垃圾
倒垃圾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探求风电场的远景
代力吉风电场的我们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