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关注月”是美国肺癌联盟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向民众传播肺癌防治科普知识宣传活动,2008年是第8个“肺癌关注月”。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20万新增病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最新资料表明: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之首位,每年约有60万患者死于肺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如不控制吸烟和空气污染,到2025年,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例,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北京市卫生局在2008年10月底发布的健康播报中指出,自1977年以来,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一直高居首位,而且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北京市肺癌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恶性肿瘤的29%,肺癌死亡率从1974年到2003年增幅高达167%。2007年,北京市居民死亡66421人,死亡率为5.51%,约有24.55%死于恶性肿瘤,其中因肺癌致死的北京市居民约有4729人,已占恶性肿瘤的29%。在去年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肺癌,这一现象应引起公众的高度警惕。
2008年11月,由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工作部、北京健康教育协会、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主办了“第八次全球肺癌关注月——肺癌治疗新进展”健康大讲堂活动。肺癌专家支修益教授介绍肺癌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向民众和肺癌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信息,为治疗过程中的问题释疑解惑,并提供病友交流的平台。
肺癌为什么要先分期后治疗
得了肺癌千万不要急于治疗,科学正确的临床分期是规范化治疗的前提。肺癌治疗前一定要进行各项分期检查,然后再谈论治疗方案。
准确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医生为肺癌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使那些已有远处转移、不应该做手术的肺癌病人避免承受开胸手术之苦,使那些原本并没有转移的肺癌病人得到及时科学的外科手术治疗。
判断肺癌早期、中晚期或晚期的检查办法,就是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侵及范围、有无侵及周围组织器官、有无肺外其他脏器的转移,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临床分期。由于肺癌容易发生颅脑转移、骨转移和腹腔脏器转移,治疗前除外和确定有无肺外转移对医生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例,病人胸片和胸部CT发现肺部孤立性结节阴影,经气管镜活检确诊是肺癌,胸外科医生马上就给病人“成功地”实施了肺切除手术。自认为预后良好的病人,很短时间后就发现肺外有多发转移,如颅脑、肝脏、骨骼等部位的转移,事实上这些病人在手术前就已经出现了肺外转移,只是因为没有例行检查、没有发现而已。如果术前作了腹部超声、颅脑核磁共振、全身骨扫描等检查,就能够及早发现肺外转移。从而使病人避免开胸手术而选择其他的治疗手段。
肺癌如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肺癌有非常明确的高危人群——长期大量吸烟者。医学统计学资料显示,吸烟指数(吸烟的年数乘以每日吸烟的支数)大于400的人群肺癌患病率比不吸烟人群高20倍以上。另外大气污染也是肺癌高发的一个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均显示,城市的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
另外在我国云南个旧和宣威是肺癌肺癌发病率极高的两个地区。个旧肺癌患者多为锡矿采矿工人,被认为与以砷为主的矿尘和氡以及氡子体等有害物质被吸入肺内有密切关系。而宣威的肺癌发病与当地的生活燃煤多为烟煤有很大关系。
由于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不佳,早诊早治就成了肺癌防治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做到早期诊断呢?
定期体检我们提倡45岁以上居民每年做健康体检,体检应包括拍摄x线正侧位胸片。如果你是一个烟民。就是35岁,也应该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烟民,每天抽两包,抽了30年、40年了,每半年就要做一次胸部的体检。这是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早期发现肺癌最好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对于55岁以上的中重度烟民应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
症状就诊如果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有血痰,平时也咳嗽,但是咳嗽的规律,咳嗽的习惯跟以前不一样了,这些症状要警惕,要到医院及时就诊,拍摄胸片。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肺癌患者被误诊为肺结核或肺部感染等其他疾病,到胸外科医生介入时疾病已达晚期,很令人痛心。要想改善此种状况,一方面应加强各科医生的肺癌防治知识的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发挥肺癌中心的多学科优势,肺癌中心成员应包括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放射科以及病理科等科室医务人员,对疑似肺癌的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及早作出诊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治疗。也可以使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
为什么说肺癌是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
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人口死因调查数据显示: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
2008年3月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由2006年第三位升至第一位,首次排在北京市居民死因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夺命杀手。其中肺癌居恶性肿瘤死亡之首,其构成比已达29%。
美国癌症学会公布报告,2007年全球新增癌症病患1200万例,760万人死于癌症,相当于每天死亡2万人。而在众多的恶性肿瘤疾病中,肺癌对生命的威胁排在第一。2008年中国肿瘤大会报告,我国每年有60万人死于肺癌,每4个因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1位是因肺癌死亡。全世界平均每30秒就有1人死于肺癌;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列为所有肿瘤之首,是名副其实的癌症第一杀手。
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有几种
随着医学科学、近代麻醉学、手术器械和微创胸外科技术的发展,肺外科手术在肺癌综合治疗的地位与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肺癌外科手术随着电视胸腔镜和微创胸外科技术的开展而有所发展,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的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胸膜活检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可以肯定地讲:I期、Ⅱ期和部分高度选择的Ⅲa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可以从外科手术中获益。
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是目前肺癌切除最常用的术式。约占肺癌肺切除手术的70%。支气管袖式成型肺叶切除主要是针对一组特殊的中心型肺癌患者,支气管镜提示肿瘤位于或侵犯叶支气管开口处。术中支气管残端送冰冻病理检查已经成为常规。
全肺切除术,近年来逐渐减少,特别是对于高龄肺癌患者更要慎重。局部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近年来电视胸腔镜肺局部切除给高龄早期肺癌患者带来生存益处。
肺切除加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是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性术式。新近几年开展的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十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在各大城市进步很快,其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所导致卫生经济学的争论也在继续。希望医保部门重视并给于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此外,不损伤胸壁肌肉的小切口开胸肺癌根治术给更多中小城市的肺癌患者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和低廉的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肺癌外科手术前要做哪些准备
肺癌外科手术前准备包括肿瘤学准备和外科学准备两方面。一旦经过肺癌诊断及分期检查确认为符合外科手术适应症的肺癌患者,主治医生会制定一系列与肺切除术相关的术前临床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并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完成重要器官功能的检查,了解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和既往手术史。外科重点是肺功能和心脏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用以确认余肺是否能够代偿。血气分析用以判断血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排泄功能,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确认心脏能否承受开胸肺切除手术。
医护人员还会指导患者如何锻炼肺功能和有效咳嗽。
肺癌患者手术前一定要戒烟,吸烟对肺部手术有不利的影响。吸烟可以刺激呼吸道,减弱气管内纤毛对粘液的清除能力,导致痰液淤积,影响术后排痰;开胸手术本身对健康肺组织就是一种损伤,肺切除术后余肺很容易出现肺不张,出现肺部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医护人员会告诫烟民立即停止吸烟并于术前至少达到戒烟2~3周。
术前一天要进行灌肠或服泻药,术前晚10时禁饮食,常规服用催眠药,进手术室前摘除所有的首饰、隐形眼镜、假牙假发等。
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前积极处理治疗合并疾病十分重要。
肺功能测定临床常用的有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一般认为当VC占预计值百分率(VC%)≤50%,MVV占预计值百分率(MVV%)≤50%,FEV1或FEV1%<50%时剖胸术的风险非常大。一般认为MVV%≥70%者手术无禁忌,69%~50%者应慎重考虑;49%~30%者应尽量保守或避免手术,30%以下者禁忌手术。
肺癌外科手术为何要常规清扫纵隔淋巴结
我们强调了临床分期的重要性,其实最重要的是外科手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不单单是切除了转移的纵隔淋巴结,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得到了准确的病理分期,为术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果肺癌手术中不进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就有可能将Ilia期肺癌错划分到I期或者II期,即把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当作早期肺癌看待,甚至错过了术后辅助治疗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
近年来,经常在特需门诊遇到在基层医院刚刚手术完的肺癌患者前来会诊,术后复查的胸部CT片显示术前纵隔肿大淋巴结还在胸腔,病理报告单上也只有肺门淋巴结的报告结果。术后不到半年病人就出现声音嘶哑等因肿大纵隔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的症状。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肺癌根治术的重要步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金标准。
肺癌手术中肋问神经冷冻止痛术有什么益处
肺癌患者往往有长期大量吸烟病史,手术前就有咳嗽咳痰症状,加上手术本身对肺的损伤,术后痰量会明显增加,需要患者有力、有效的咳嗽将痰液从肺内排出。但由于手术后患者往往切口疼痛惧怕咳嗽,致使痰液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呼吸道梗阻发生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张等并发症。
以往肺切除手术均采用胸部后外侧切口,类似英文字母“S”,长约30厘米左右,需要切断前锯肌、背阔肌、斜方肌等胸壁肌肉,手术创伤大,手术后切口疼痛严重,发生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张等并发症几率高。
开胸手术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手术中肋间神经受到了损伤和刺激所致。为此,我们在完成肺切除后准备关胸前常规游离出切口附近的肋问神经予以冷冻,使肋间神经暂时性麻痹,患者手术后仅仅感觉切口部位麻木,不会再有疼痛的感觉。患者有效咳嗽能使痰液及时排出,促使剩余的肺组织膨胀,使手术后恢复明显增快,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麻痹的肋间神经在手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功能,手术侧运动、感觉均恢复正常,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肺癌患者术后为什么要定期复查
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再次患肺癌,这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要求肺癌患者术后都要进行定期检查、随访。
一般来讲,术后第一年,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持续终生。术后第一年并不是每次复查都查胸部CT,主要是复查与手术相关的项目。但有一点要强调:术后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胸部CT复查,有助于发现肺部微小病灶转移。一旦查到有问题,就要及时治疗。尤其是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人,更要进行定期复查。
术后需要进行辅助化疗的病人,一般是21天一个疗程,需完成4~6个周期术后辅助化疗。每次化疗期间都要常规进行一些检查,如果发现了复发,就及时处理。
目前肺癌根治性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的病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远处转移,如骨转移、脑转移和腹腔脏器转移。如果出现了骨转移,就按照骨转移的治疗方法,防治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如病理性骨折和骨痛的治疗。并进行全身化疗,或二线治疗。
定期随访检查的另一个好处是患者能及时的从医生那里得到关于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新技术、新药物的治疗。
定期随诊检查最少应持续5年以上。
看肺癌专家门诊要准备哪些资料
患者到医院看肺癌专家门诊前应首先做一些“功课”准备:
仔细回想一下发病开始到就诊时的症状变化过程,在其他医院检查和治疗的情况,争取能用简单、清晰的语句将以上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肺癌专家陈述清楚。
一定不要忘记携带以往就诊时在当地医院拍摄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CT、核磁等,如果接受过手术治疗,应携带相关的手术记录、病理报
告,如果接受过化疗,应能向专家提供化疗方案、化疗疗程以及化疗效果的评价,如肿瘤大小的变化和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