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蕾 居新宇 梁丽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但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的不断显现,纺织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了低谷徘徊的困境,开始呈现出企稳回暖的基本态势。虽然目前行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未来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争取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的目标不容动摇,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相信,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新为核心,提高科技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正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互动,产、学、研联合,创新正在使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
本次对2009年度创新的梳理,特别是对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的报道,其意义在于向全行业展示创新的业绩,彰显创新的力量,树立创新的榜样。随着后危机时代的来临,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能在创新的旗帜的寻找方向,走出突围,显得极为迫切。
危机中,我们见证了纺织服装企业创新的风采,更看到了纺织强国的辉煌明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崭新的希望,迎着胜利的曙光,沿着创新的足迹,在危机中奋起前进吧。
2009年创新回顾
行业荣获国家科技奖
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其中纺织行业获得科学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有,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发的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常州市东高染整有限公司等研发的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东华大学等研发的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项目。
点评:一直以来,我国都被看成是制造大国,产品只能打上“MADE IN CHINA”,纺织大国却与技术、创造无缘,此次获奖的纺织企业,不仅为国家争了光,也为行业争了光。依靠科技进步,才是振兴纺织业的有力支撑。纺织行业是一个具有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如何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两个“贡献率”,任重道远。
“如意纺”打破纺纱极限
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如意纺”,具有高效、低耗、短流程、节能的优点,并为不同原料优化组合与花色品种多元化纺纱提供了新途径。这项全新的复合纺纱技术实现了超高纱支的纺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毛纺、兔毛纺、棉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点评:该技术打破了目前纺纱的极限,大大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该技术突破了原有环锭纺纱技术的局限,实现了纤维“超高支纺纱”,达到500支。原有的环锭纺纱技术对纤维长度、细度等性能有极高的要求,该技术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对于落毛、落棉以及其他一些难以纺纱的较短纤维或者强度不够的纤维都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加工,极大的拓宽了纺织材料的范围,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利用,对于纺织行业产品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节能减排取得突破
8月5日,由中科院微电子所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联合研制的常压等离子体共性技术设备在绍兴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鉴定,该设备应用于棉布轧染的前处理流程,可节能减排约30%。按传统工艺,棉布在纺织染色印花前需经过退浆等工序,通过添加强碱进行高温蒸煮后用水洗涤,产生含大量化学需氧量(COD)的废水,工艺能耗高,对环境污染严重。应用常压等离子技术处理后,棉布在轧染的前处理过程可省略或缩短退浆煮练等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和化学污染物排放。同时,该技术对于改善纤维染色印花性能、提高色牢度、提高羊毛防毡缩性能、改善织物手感风格、去除甲醛及过敏性气体等电有明显效果。
点评:利用等离子体技术进行棉布轧染前处理是多个国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但该技术目前只是在实验室做小样面料的实验,尚未研制成功能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求的样机。此次工业用常压等离子技术处理设备的成功研制,是推动等离子技术在纺织印染工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纺织之光”推动科技进步
11月26日,纺织行业科学技术最高奖项——“纺织之光”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教育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柔性复合纤维(短纤、长丝)成套装备及产品集成化研究”等9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染整新工艺”等5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皮芯型双组份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成套设备而研制开发”等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同时,大会还对“纺织之光”教师奖、学生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进行了表彰。
点评:“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前身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该奖自2004年设立以来,为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作了积极贡献,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主要用于奖励全国纺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科技成果,奖励在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使他们成为全行业的典型和学习榜样。
品牌战略打响
今年四名温州商人以2亿欧元的高价收购了国际著名品牌皮尔·卡丹在中国区的商标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传奇”。据了解,皮尔·卡丹自1950创立以来,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900多个授权许可证,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虽然近年来,在国内的一线城市逐渐了告别奢侈品的行列,但在二三线城市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点评:我国虽然是服装生产大国,却是个品牌弱国,对于拥有工厂和销售渠道,渴望品牌的温州企业来说,收编皮尔·卡丹这个全球性品牌“借鸡生蛋”,自然是喜事一桩,不仅体现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品牌意识的发展,更是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化战略的一次突破。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收购国际品牌是中国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而品牌的收购和并购更是产业发展很正常的现象,值得鼓励和提倡。
自主品牌崛起
今年,“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首次更名为2009(第六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5年来,“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通过颁奖、巡演等方式,积极推动了中国自主原创品牌的发展,并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中宣扬了中国服装品牌的集体形象,树立消费中国服装品牌的概念和信心,“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共设有中国服装品牌风格、品质、创新、策划、潜力、营销、价值、公众和成就等大奖,到目前共有255个品牌参与了该活动,基本覆盖了在国内一、二线服装市场位居的前列品牌。
点评:“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为激励现有品牌的发展和新生优秀品牌的涌现,为中国原创服装品牌搭建了一个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中国原创服装品牌以群体的姿
态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形象,进而树立中国品牌的价值与地位,推动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中国原创服装品牌走向世界,赢得国际话语权,赢得尊严和尊重做出了积极努力。
创意引领未来
以“2009时尚创意空间”之名,首届中国时尚创意大奖今年lO月在上海名仕街时尚创意园举行。该活动共分为创意市集、创意蜂会、创意大赛和创意大奖四大板块,其中创意市集活动是展示所有为纺织服装产业服务的设计创意力量的主要平台,50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内共吸引了50余家服务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时尚机构参与展示,光国际设计师的比例达到近50%。
点评:创意不应当是一种理念或一种哲学,而应是一种产业或一种现实,创意空间在鼓励品牌与创意结合的同时,不仅推动了品牌的发展,更提升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说,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纺织产业进步和中国现实生活方式改变的一个标志,,而中国时装设计创意大赛的举办。更是推动了当代中国品牌和设计师的群体力量和社会创造力的成长,提升了品牌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蓄势创业园
2009年11月,中国纺织协会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合作规划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规划占地2000亩,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建成运营后,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人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设计研发中心、行业活动中心和流行趋势发布中心,是融创意设计、产品研发、时尚表达于一体的纺织服装企业创新、发展的国际化园区。
点评:把“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打造成流行趋势发布中心、时尚产业设计研发平台、时尚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时尚产业创新品牌的孵化器、品牌商业活动的集散地、纺织服装行业活动中心,不仅奠定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根基,为产业未来发展,特别是应对当前危机创造了条件,更为中国具有创新意识、立志自主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二次创业和再次腾飞的历史机遇。
企业并购重组
11月初,北京天彩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收购北京童装昱璐品牌及其全部产品和市场资源,这是2009年在北京本土发生的第一起纺织服装企业并购案。进入2009年以来,国内并购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内纺织行业中一些涉及国际国内企业的重组并购案频繁发生,其中包括波司登、巴贝等优秀企业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化资源整合,绍兴地方政府注资华联三鑫、江龙印染,以及中纺兼并保定依棉、宁波维科兼并淮北印染等。
点评: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调整,加快了产业和企业竞争的格局。不管是企业兼并重组,还是强强联合,必将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将来行业利润率的提升创造条件,但盲目的扩张和并购只会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企业兼并重组行为应该表现得更加积极、理性。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落实《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增强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市先后出台了纺织服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细则,其中对纺织的产品升级、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贸易、生产、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划,为保证我国纺织业健康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点评: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逐渐显现,我国纺织经济已经逐步摆脱了低谷徘徊的困境,开始呈现企稳回暖的基本态势。因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今后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十大中心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渡过难关,实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业社会责任获好评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中国财经报道栏目以《责任的财富》为题,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长达近60分钟的深度报道。报道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坚持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突出的报道,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作为中国首创的行业社会责任标准获得了高度评价。
点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自2005年发布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CSC9000T)以来,通过CSC9000T“1O+100+1000”项目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现代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抗击金融危机免疫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更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业市场联盟对接互动
为搭建商贸合作平台,促进代理商、经销商、生产商和品牌商与专业市场间深度对接,专业市场联盟“3+1”俱乐部先后组织了常熟、杭州、绍兴等长三角地区100多位服装代理商、经销商以及专业市场代表,组团参加“第六届中国纺织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暨“第七届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成为危机下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积极“走出去”的一个亮点。
点评: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对引导行业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专业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和自律发展,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对接与合作,进行专业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和实时监控以及建立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培训体系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产业转移提速
今年7月,中国服装协会在郑州召开会议,针对服装产业转移作了推动工作;8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工信部消费品司在江西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结合江西具体情况进行了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调研;10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西部国际纺织服装展览会,与宁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了银川首届中国西部服装服饰艺术节,为实施纺织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点评:近年来,随着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我国纺织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正在悄然加快,梯度转移已成定局。如何解决产业转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转移,也成为摆在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意面料馆落成
今年6月,全国首个面家纺织面料馆在浙江绍兴柯桥创意大厦落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已有全国300多家国内优秀纺织企业的几千个品种几万块面料入驻面料馆。面料馆主要为所有会员单位提供具有详细产品信息、厂商联系方式、产品第三方检测报告的面料样品,并由国家纺织面料馆统一管理。
点评:面料馆的应运而生,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纺织行业创新的现实需求,更是柯桥纺织面料生产与设计创意观念的集中体现。面料馆最大程度地为用户服务,其目的在于“便于生产者推销市场,便于消费者选用面料”,如何加快实现从纺织面料“实物博物馆”到“思维博物馆”值得思考。
联盟“维新”图强
9月9日,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在北京总部和上海东华大学两地举行互动视频会议,宣告了“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诞生。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
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科研院所对制造、使用工艺、试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将可实现创新资源聚集,从而推动新一代纺织设备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
点评:作为纺机业界最广泛的产学研联盟体系,创新联盟的成立既是对国家六部委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一次积极响应,也是纺机行业实现产业集成创新与技术有效扩散的自发性要求,它将成为推动纺织机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和巨大动力。
国内市场大行动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开拓国内市场,为纺织服装企业树立信心、寻找商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今年3月、8月—1O月分别举办“春季市场大行动”和“秋季市场大行动”。在春秋两季展会期间,除了现场产品展示外,还组织了百余场专题技术交流会、论坛和展演活动,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四大主线,向全世界、全社会、全行业展示调整振兴纺织产业的主要方向和具体途径。
点评:两次“大行动”不仅扩大了纺织行业上下游的互动和交流,更开拓了国内市场的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更为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促进了产业创新思维和进取,凸显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舰队的实力和活力,打响了全纺织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第一枪,有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拓国际市场寻商机
为帮助国内纺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今年美国纽约第10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和法国巴黎第四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中国纺织业的实力和信心,更为参展企业坚定了开拓欧美市场的信心。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巴黎TEXWORLD春季和秋季面料展、法兰克福产业用纺织品展等,对促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挥了较好作用。
点评:不管是在国外举办展览,还是去参加展览,中国纺织服装积极走出去寻找商机,这就是化解危机最好的行动。展会在以展促贸的同时,为成为了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和国内外供应链的纽带,成为中国原创品牌走向世界的窗口。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纺织产业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更增强了全行业提振产业调整升级的信心。
“走出去”步伐加快
为贯彻“走出去”方针,缓解制约中国化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料瓶,中国纺织化纤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带队11人赴俄罗斯考察。此次考察恰逢俄罗斯政府应对“经济衰退”调整产业政策的关键时机,考察团先后拜访了俄罗斯联邦工业部以及相关的司、局、处、室,就俄罗斯的产业政策、投资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并就中国化纤产业、企业的现状以及合作投资化纤、化纤原料的设想和相关投资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点评: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化纤业带来的冲击,特别是缓解制约化纤产业发展的资源性压力,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寻求国际化合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积极统筹组织企业去俄罗斯参观、考察,为我国化纤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带了一个好头。
再现家纺百年辉煌
为祖国六十华诞献礼,《中国家纺文化典藏》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家纺文化典藏》是第一本用现代视角剖析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总结我国家纺文化精髓、宏扬我国家纺文化优秀传统的书籍。书中的内容以历代的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为主要依据,论述了家用纺织品在中国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全书分为三篇:家纺文化简史、家纺经典工艺和现代家纺设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不仅记录了中国家纺文化历史的经典创造,还体现了中国家纺工艺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国家纺设计提供了详尽的参考和启迪。
点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指出:编写《中国家纺文化典藏》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既有助于我国人民对家纺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可提升家纺产业的附加值。
提升企业软实力
由中国纺织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2009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暨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表彰大会在贵州召开。其中,授予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是纺织行业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为加强行业软实力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纺织行业调整振兴而开展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在纺织行业尚属首次。
点评:中纺政研会通过持续开展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等活动,不仅为企业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更为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提升企业软实力,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是“辛苦并快乐着”——访2008年度创新人物苏善珍
来到凯宫机械,见苏善珍的第一面,就听他兴奋地说到:“我们自动络筒机研发成功了。”原来他的创新,一直都在坚持,都在继续。问他对“创新”又有何新的感受,他出乎意料却很真心地说:“创新很辛苦啊。”
创新是辛苦的
“创新很辛苦”,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感受,归结在这样的一句话里,从中似乎可以听出压力、听出困难,听出所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大。
苏善珍说:“创新很辛苦,在各个方面,不论是资金还是精力都要投入很多,不成功就面临着巨大的损失。因为不管什么新的产品,高科技,在投入上简单的都要上千万,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一直以来以创新为理念,坚持不懈,所付出的艰辛、风险和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一直以来,凯宫的不断创新,为它赢得了在同行中的领先地位,成为了一个行业标杆。用苏善珍自己的话来说“做标杆很辛苦,一来为了这个标杆的位置,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因为大家都在进步,不用说站着不动,就是进步慢了一点,就会有人追赶上来。而且,正因为领先,我们只看到自己前面的路,怎么去走没有参照,只有自己去探索。当然,这样的追赶,对于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整个中国的纺机产业水平的提高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追赶并做到世界最先进,否则我们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我们也很清楚,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很多。”
采访过程中,苏善珍一直强调两点,一点是“诚信”,一点就是“技术团队”。人才是苏善珍非常看重的,但这也成为他“创新辛苦”的原因之一。“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在用人方面也很辛苦,技术人员是我们的财富,如何留住他们,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如果凯宫没有人才也就没有凯宫的今天。不可否认,这些技术人才也面临着外面很好条件的诱惑,这时候,老板的品格,企业的声誉就是关键,欣慰的是,目前我们凯官的技术人员没有流失的情况。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行业的领
导专家的支持,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只依靠别人,不能忘记自己才是最主要的,要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找缺点,这样整个团队自然会壮大,生机也会更大。”
创新是必须的
世界金融危机,在纺织行业证明了这样一点:没有科技含量,没有能跟世界品牌的纺织企业去竞争的产品,确实是很难生存的,很突出表现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否在行业里是尖端的。2008年、2009年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纺织企业倒闭或是转行,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没有组成一个实力强大的研发科技队伍,没有一个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尽管创新很辛苦,但是苏善珍仍然很坚定地认为创新也是必须的。“要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必须追赶西方先进国家尖端技术水平,这样才能生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时时刻刻了解全球最先进的机器是什么,要自己想在前面,成功一个,抓住一个,再开发一个,我们必须撇开那些没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走高科技的道路。这些都需要创新。”
创新是快乐的
“创新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也有想不到的乐趣。我觉得一个最高端的产品研发出来,得到外国人的尊重,做到了别人不能做到的,那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苏善珍很有感触地说,“能在行业做最高端的产品就是我的乐趣我对自己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客户对我的口碑和评价,都是在意和看重的。”
企业是靠产品生存,靠科技生存,与此同时企业的信誉,领导者的为人也是不可忽略的。在这方面,苏善珍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凯宫在研发自动络筒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很多,但是就在他们遇到瓶颈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和纺纱厂技术人员的指点和帮助,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想方设法给凯宫创造平台,帮助他们完成想要完成的事情。苏善珍说:“我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动万分,那也是一个帮助我们的人说的,他说‘凯宫信誉好,领导为人好,我们是中国人,要研发我们的自主品牌,有什么理由不帮忙的,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都可以解决。这些人,不计报酬,不提方方面面的要求,只希望我们能把自动络筒机做出来。”
创新的最新成果
从2004年起,凯宫就瞄准了自动络筒机产业,为研发做了大量细致而翔实的准备工作,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功攻克了自动控制等十多项核心技术。终于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KGFA688型自动络筒机。
自动络筒机是棉纺企业最后一道加工设备,集电子清纱、气动捻接、自动卷绕于一体,具有“光、电、仪”高度集成的技术特点,是决定纺织品高产、优质、高附加值的关键设备。在当今竞争日益加剧、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纺织市场形势下,对纺织企业来说,自动络筒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德国赐来福、意大利萨维奥和日本村田三家公司拥有自主生产能力。他们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对全球的市场垄断,我国自动络筒机70%以上也来自上述三家,改变这种局面是大势所趋。
凯宫研发的KGFA688型自动络筒机,在攻克多项难关外,还有着多项的创新。全新的纱路设计,采用了尽可能小的纱线转角,纱路接触点少,降低了纱路的附加张力,减少了对纱线的摩擦损伤,络纱速度高、质量好。全新的直流无刷电机驱动技术,满足了槽筒高速卷绕、络筒机工艺要求,为高速络筒创造了条件,槽筒转速精度可达O.2%。全新的接头循环控制技术,采用DSP现代微处理器控制技术和独特的新工艺流程,优化了接头循环动作,实现了接头循环各动作的实时监控和精确配合,缩短了接头循环的时间,提高了接头循环的效率。全新的智能变速电子防叠控制技术,利用传感器实时控制信息,确定易发生重叠的区域。只有当筒纱卷绕处于重叠区时,才通过电气控制槽筒电机加减速,使筒子获得必需的滑移,达到防叠目的;既保证筒子退绕顺利,又避免筒纱表面损伤、减少能耗。
全新的张力控制方式和控制技术,在纱路近槽筒端安装张力传感器,实时检测纱线张力波动,由控制系统进行处理,通过对电磁力的调整,实现张力闭环控制,得到均匀一致的卷绕张力,卷绕密度一致,筒子成形良好,退绕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全新的负压调节变频技术,负压风机采用变频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测定风压,在接头循环等负压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变频器控制,及时进行负压调节,使其保持恒定,工艺适应性好,降噪降耗。全新的现场远程控制总线技术,实现了不同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递,并可进行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既能节约用工,又便于管理。
目前,公司3台新型自动络筒机分别接受江苏两个用户的生产实验,得到了两用户厂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设备性能、技术指标、生产效率、自动化控制方面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速度高,接头又快又好,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用工;节能优化设计,降低了能耗;适纺范围广,可用于低、中、高支各类成纱的加工;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可替代进口,成本大幅降低,为棉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
问及下一步的创新发展计划,苏善珍说:“明年开始,我们瞄准细络联、高速气流纺等的研发,这样说来凯宫还要辛苦一段时间了,当然这辛苦也是并着快乐的。”
绿色科技与健康纺织——访2007年度创新人物潘跃进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中国纺织业的未来,考验也好,机遇也罢,我一直在想纺织业与绿色科技的相辅关系以及由此可以进发出的行业生命力。”当问道潘跃进关于创新的看法时他如是说。
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机构指出中国绿色科技解决方案的市场潜力每年可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对此,潘跃进指出,交通的节能环保、煤炭的清洁科技、建筑的节能减排、水处理技术是当前四种最有潜力的绿色科技。他说“现在正是我们纺织业积极参与其中的大好时机,新的需求将会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蓝海。但应该看到,绿色环保不只是一个环保问题,它其实不仅带来经济效应,也是我国纺织成为健康绿色产业,进一步做强的良好契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9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上海年会上指出要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动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和品牌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西方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提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可以说,这些都是行业发展和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中大科技公司紧紧围绕健康、安全和功能概念,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集实用性、艺术性、功能性为一体的绿色新材料技术解决方案。纺织品作为一个对人的身心和社会环境具有呵护和调节作用的商品,对人的自我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具有独
特的意义和价值。以健康纺织理念来引导、指导消费,引导、指导纺织业的发展,必要符合人的健康需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健康型、循环经济型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只要这样,才能让普通老百姓也穿上健康纺织品,健康不应该是奢侈品。”潘跃进表示,只有创新,将绿色科技与健康纺织相结合,才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同心圆式的产业发展,创新兼顾经济效益及环保效益的全套节水、节能、高效率绿色工艺及新材料,中大科技形成了技术层生态创新和管理层生态创新相结合的两层次创新系统,建立了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确定了以“生产型、技术型现代服务业”为定位的国际化品牌定位。依靠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大中科技不仅拥有中国唯一的特种纺织品开发基地、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开发基地。今年1月,其“印花技术”项目被授予国家“改革开放30年推动纺织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进步奖”。
中大科技创办之初,瞄准产学研与国际相结合的自主研发体系,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际性合作伙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以实验室经济为主体,做精、做强。积极建设“洁润丝实验室”,立志成为纺织业“贝尔实验室”,为中国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纺织的发展作出新贡献。而这一切,都会因为创新而实现。
有了荣誉更加不敢怠慢——访2007年度创新人物沈顺年
创新就是生命。曾被评为2007年中国纺织创新年度人物的马桥街道党委书记、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说,“马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不断的创新,马桥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坎坷,有机遇,每一次都走在别人前面一点点才确立优势地位。我们不应该浪费这种已有的良好资源。同时这样一种追求,也会让马桥经编发展得更好。没有荣誉的时候我们埋头苦干,有了荣誉我们更加不敢怠慢,更要努力向前。”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影响,园区经编行业出现了较大的起伏,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单子骤减,面临发展危机。但是马桥经编正是通过坚持创新之路,抵御住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今年1~9月园区实现产值81.9亿元,同比下降6.5%;实现利税4.7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31.O%。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海宁经编产业园能够在产值下降的同时利润得到大幅度增长,原材料的下降、产品新销路的拓展都是利润增长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编企业通过创新来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产品。
以高端技术装备提升产业层次是海宁经编产业园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园区内企业的生产设备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德国卡尔迈耶、利巴公司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KS高速经编机和双轴向、多轴向经编机,园区内的高档经编机及相关设备已达1300多台(套),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双轴向经编机占全国拥有量的70%。此外,园区企业还以产学研结合提高研发能力,以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充分理工科研院校智力资源和研发设备,每年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PTT新型纤维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高阻光双喷灯箱布”、“防脱散经编牛津布”等多个项目都通过省级验收并被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园区连续3年开展科技品牌标准年活动,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标准创建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对获得嘉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5000-30000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给予20000-50000的奖励;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园区还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经编产品检测中心,并依托检测中心组建了浙江省级经编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协会协调、检测机构牵头、企业参与的形式,先后主导或参与制定了《柔性灯箱布》联盟标准等1O个标准,填补了国内经编行业标准的空白。
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使海宁经编产业园在危机过后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创造了大幅度的利润增长。发展来之不易,今后,园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兴园”战略,应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实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研制新产品,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化水平,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让创新动力更充足——访2008年度创新人物汪建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桐昆来说创新是战胜困难,实现发展的法宝,桐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曾当选为2008中国纺织创新年度人物的浙江桐乡桐昆集团总裁汪建根对于荣誉有着自己的看法,“桐昆将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创薪的道路上前进。来自行业的肯定,让桐昆创新的动力更加充足,我们会把创新进行的更好,更充分。”
经济危机中,开展瘦身行动、净身行动、切身行动和健身行动,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案,也是企业长寿最有效的法宝。2008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谁也没有料到。2009年依然艰难而漫长,为企业设计一套强身健体的方案,以强健的体魄应对恶劣的环境,是企业长寿最有效的法宝。
首先不能盲目生产,要适度压缩产能,以销定产;其次要大力促销,加快回笼资金。再次要合理使用资金,适时归还贷款。加快资金周转,一有条件就要及时还贷,降低银行贷款成本,也是瘦身良策。要做到瘦身,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很重要。目前,化纤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供大于求,作为年产超过百万吨的涤纶丝厂家来说,实现产销平衡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桐昆拥有一支健全的营销队伍。
要想走得快走得远,轻装上阵为企业净身是长寿的秘诀之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节能降耗,挖潜降本。二是要压缩开支。降低管理费用,尤其是非生产性开支,减少一切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中,谁更能精打细算,谁就能站得更久、走得更远。三是要对原辅料、备品备件实行招标,竞价采购。对原辅料和备品备件这类生产性物资实行招标管理,加强物资进出流程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四是要缩短备品备件的库存周期,以盘活资金,提高流动性。在一手抓企业发展的同时,另一手紧紧抓住节能降耗不放。今年,桐昆将切片纺、熔体纺分门别类,实行车间成本控制绩效考核,基础性管理工作得到加强。5个月下来,节能降耗效果比较明显,吨产品电耗比去年同期减少209度/吨。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全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切身感,使员工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真正把“你们”转变为“我们”,深切体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这是企业长寿的秘诀之三。
自我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根源,也是强健身心的核心。经济危机时,各方面的成本比经济繁荣时低,是上项目的最佳时期,也是企业拉开与同行差距的机遇期不断在新市场、新客户、新品种这“三新”上下功夫,
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企业电能因此逐步做大做强。目前,化纤产品结构雷同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如何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开发一些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是桐昆近几年来一直考虑的问题。近几年,桐昆集团开发,熔体直纺阳离子、熔体直纺大有光、超细旦、高附加值产品等,从表面上看,桐昆的生产量很大,但分配到品种上,桐昆的产品很丰富,有POY、FDY、DTY、复合丝、中强丝等五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除开发各种产品外,桐昆还从拓展应用领域的角度来创新。现在,桐昆从原来的服装用产品为主已转向产业用为主,例如家纺毛毯类、工业用缝纫线等。在这些领域每年都有新的品种面世。
凡事多问为什么——访2008年度创新人物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作为高校的教授和科创人员,一直保持着冷静务实的科研思路:“一个就是走原创道路,依托企业,解放思想;再一个就是走学科交叉。原创很重要,高校要能够潜下心来做一点真正的真东西,才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和关注。”
2008年,徐卫林主持完成的“优质天然纤维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初,他发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超越原有技术对纤维长度、细度等性能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次革命性地突破,可通过对现有普通毛纺和棉纺设备改造,纺出500支的高支纱(此前纺织上分别最高只能纺出180支和300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成纱质量,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鉴于徐卫林教授杰出的创新业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了他“2008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称号。徐卫林教授对于科技创新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热情,“我喜欢逆向思维,凡事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嵌入纺最初的研发灵感就是这么来的。”(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详细研发过程见《中国纺织》2009年第4期“人物”栏目。)
2009年,对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徐卫林教授来说又是繁忙的一年,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奖之后,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称为“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突破”的技术,迅速在全行业掀起了技术升级的旋风,在此基础上,武汉科技学院主持创建了中国“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科技创新联盟”,对这项原创技术进行产业推广。8月,湖北省政府在武汉科技学院召开了“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应用大会,向全省纺织企业介绍推广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的重大原创纺织技术,推动湖北科教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省10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参加了此次推广活动。在将原创技术进行产业推广的同时,徐卫林教授主持承担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功能聚合物复合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结构与性能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前期研究专项资助。10月,徐教授在纤维领域的成就使他又获得了一项殊荣:在美国乔治亚州雅典市召开的美国纤维学会秋季年会上,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被授予2009年纤维科学杰出成就奖,成为该奖项设置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美国纤维学会(The fiber society)成立于1941年,是关于纤维、纤维产品和纤维材料的全球性非盈利学术组织,纤维科学杰出成就奖(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 in FiberScience)是该协会设置的重要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表彰一名对纤维科学研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年龄在40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纤维科学杰出成就奖”再一次证明了徐卫林教授不断创新的活力和突出的业绩。
建起创新“经纬线”
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而纬线则是与地轴垂直并且指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如果打个比喻,地球仪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经线从北到南类似于企业纵向时间上的发展历程,纬线从西到东类似于企业横向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涵盖的领域、产品还有自身的制度、销售、管理等等。而在山东岱银集团,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建起了创新的“经纬线”。
创新,一直都在
岱银的创新之路走了快20年了,用董事长赵焕臣的话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岱银这些年一直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来抓。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始终把创新作为重要因素来参考。”为了能将创新贯彻到实处,集团每年都会举办高峰论坛会,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界同行,包括政府官员等围绕企业的创新做一些理论的探讨和实际运作的指导。所以这几年,岱银集团在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是一家集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跨国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具有30万枚纱锭、10000头气流纺、1000台织机、3500台(套)缝制设备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20亿元、利税1-8亿元、出口创汇7600万美元。集团下设岱银纺织公司、中美合资金卡特牛仔织造公司、中法合资雷诺服饰公司、岱银毛纺公司、岱银进出口公司等十家分公司,并在斯里兰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各种系列的纱、布、毛呢、服装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美国、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现今集团纱类产品已形成三十多个系列六百多个品种;牛仔布产品已形成麻棉弹力牛仔布、彩棉牛仔布等二十多个系列二百多个花色品种;毛呢产品已形成方块兔毛呢、彩花呢、羊驼毛大衣呢等四十多个系列产品;服装已开发出西服套装系列、休闲西服系列、职业装系列等上百种新款式。
岱银的创新从很早就开始了。比如说在纺纱这一块,1995年前后就在企业中搞“零库存”这个探讨,还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验介绍。而在此之后,又提出了以服务做好营销的创新,包括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对于岱银这个超前的理念,在客户群当中,赢得了很好的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在纺纱过程中,也由原来纺一些大众化的纱发展到现在走新型化、差异化的道路,拥有很好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步形成全国闻名的弹力纱基地、竹节纱纺纱基地、气流纺粘胶纱基地、气流纺针织纱基地等:现在,企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实力越来越雄厚,创新之路也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创新,“无处不在”
除了这些年一直坚持不断创新之外,从横向来看,岱银也在“全方位”实践着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技、品
牌和管理等方面。
赵焕臣说:“岱银一直把科技自主创新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重点倾斜,全力创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产品、工艺等方面确立研究课题,就是为了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科技创新在纺纱方面有着最好的体现。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制竹节纱的企业之一,现有6万锭竹节纱生产规模,形成了纯棉竹节纱、麻棉竹节纱等四大系列、上百个花色品种的生产能力,年产竹节纱3.2万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竹节纱生产基地之一;自主研制开发的氨纶包芯纱年产量达到2.6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氨纶包芯纱生产基地之一;自主研发的交捻纱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综合质量指标、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专为日本等国外客户生产;此外,集团还在国内最早实现了用德国气流纺设备生产苎麻棉混纺纱,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形成大批量生产,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在品牌创新方面,“雷诺”应该是做得相当出色的。泰安雷诺服饰有限公司是岱银纺织服装集团的子公司,是集服装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服装企业,拥有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套西服生产线及国内仅有的大型微电脑高档服装专用设备,具有年产各类服装300万件的生产规模。公司精心打造的雷诺服饰品牌,版型设计采用欧洲的尊贵、典雅、时尚、浪漫的风格特征,由法国著名设计师亲自打板设计,配以世界上先进的特种缝制设备、整烫设备,使西装整体线条流畅、舒展,以其独特的风格、时尚的剪裁、精细的做工,在众多服装品牌中独树一帜。目前,雷诺服饰已推出西服、职业装、商务休闲服、西裤、衬衫、T恤、毛衫、领带、女装等系列产品,凭借卓越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先后荣膺“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服装协会抽检优等品”、“中国最具影响力商务休闲服装品牌”等殊荣,跻身于全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之列,现已进驻了全国各地的近百家知名大商场。旗下的300多家专卖店和特许经营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就像赵焕臣自己所说的:“创新的理念给我们品牌的发展也带来了好处。比如‘雷诺这个品牌,如果我们按常规的西服来做,可能市场拓展就会比较慢,比较小。因此我们决定走差异化的道路,率先推出了休闲系列化的西装,一进入市场,就非常畅销。正是走创新的的道路,让我们占到了市场份额,分得了蛋糕。”
除此之外,赵焕臣还说“在管理经营中,我们也始终贯彻创新。为了更好地练好内功,强化管理,今年我还带队4个副总,到日本的丰田学习精益生产经验,回来结合自身实际推广,这对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危机的时候,我们狠抓成本的控制,把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一直在抓。”
创新理念不动摇
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岱银更加坚定不移地走高科技含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道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产品效益好的新产品,通过推出新产品增加销售亮点,提高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今年1-10月份共研发纱、布、毛呢、服装新品150余个,其中80多个品种已实现批量生产。同时坚持走差异化路线,持续加大竹节纱、包芯纱、交捻纱、弹力牛仔布、白色毛呢、休闲服装等特殊品种的开发力度,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用特色产品、用差异化产品获取了较高的附加值,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在毛纺面料这一块,同样坚持走创新之路,不靠批量,而是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危机之中大多数毛呢厂家亏损、微利,而岱银的毛呢业务在今年却赢利近600万元。面对金融危机,岱银也开拓了新的国外市场,赵焕臣说:“因为我们是做高档西服的,受危机的冲击,高档西服在国外的销量受到了影响,我们就走了差异化道路,做起了国外的职业装、学生装等,还有一些休闲户外服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使我们在危机中逆势增长,在行来出口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今年1-10月份出口增长3.8%。”
创新始终都在头脑中,不论企业发展的未来十年,还是二十年,无论企业今后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的理念不会动摇。“明年的形势我们不确定,电许并不会太乐观,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充分应对出现的各种困难,今年集团销售收入18个亿,2010年的目标就是20亿元,完成这个目标应该没有问题。”赵焕臣自信而坚定地说。
创造百姓品牌新“大陆”
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她业余时间自裁自制服装摆地摊叫卖,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在发现面料市场的需求胜于成品服装后,她放弃服装转而经营而料零售;为了更大的成功,她成为第一个进入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江苏人,开始进入批发领域;为摆脱仿制,她进入实业领域,自建印染厂,每天都开发出新的化型,一万七千多个创新品种让她成为柯桥鼎鼎大名的“中国花布大王”;为r解终端市场需求,她进军零售业,接连收购三座商厦,将“亚萍布业”、“亚萍家纺”、“亚萍商业”拧成一股绳,不经意间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物美价廉的购物场所;为把“亚萍”这一品牌推到全国老百姓的面前,下一步,她还将有更大举措,比如上市……陆亚萍的创新之路是在内销市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二十几年用心用意于把企业做大,让员工和自己多挣点良心钱,她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她朴索的理想和敏锐的眼光让她的亚萍集团一步一个脚印地完美呈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换代,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发展范本。
创新成就“中国花布大王”
凭借一把剪刀起步的陆亚萍对市场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20多年前还在乡毛纺厂打工时她偶然发现,3块钱一条的男田径裤特别好销,不由得心头一亮:何不自己动手做了卖?她不顾小姐妹的好心劝阻借了50元钱,买了布料连夜赶制,第二天就拿到集镇上摆摊叫卖起来。“这次‘田径裤商机让我懂得做什么事都得做有心人。”
1984年前后,陆亚萍发现人们对布料的需求比成品服装还大,就预感到做布料生意会来事儿。于是从上海买来不用布票的整匹化纤和人造棉,再裁成衣服布料零卖,这一卖就卖到县城,生意出乎意料的好。那时每天5点钟就起床,推着满载布料的自行车,风雨无阻来回25公里卖布,三年后成为当时海门第一个承包集体大商场的个体布商。
长年累月与布料打交道,陆亚萍练就了一身看布知料的特殊本领,1996年到浙江柯桥二次创业的陆亚萍敏锐地觉察到,花形足未来布料市场的“气象预报”,便亲自动手进行花形设计,开始几天一个,后来一天一个,一天几个,到目前已累计开出一万七千多个化形,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花布展览中心。她又自建印染厂,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亚萍布业当年就在浙江一炮打响,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一跃成为拥有数万家公司的中国
最大轻纺城的头号布商。几年来,她发展固定客户6000多家,产品出口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数亿元。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称之为“令人震惊的东方神话”,她本人也获得“中国花布大王”的美誉。
陆亚萍称自己的成功是胆气+才气+运气,其中胆气占份超后“两气”之和,所谓胆气,其实是敢为,而所谓敢为,实质上是人是否拥有一种冒险的精神。“在我们身边有人学富五车却干不出人生的精彩,而有人学不超群却是一路高歌。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凡事不在单纯的占量,而是应用的程度继而是创新的深度。”
坚持“低价”品牌的商场
“我先在浙江有自己公司本部,后到江苏创设多个分公司。为什么当初非要跑到浙江去发展,因为通过考察使我了解到我是当时拥有6万多个经营单位的中国轻纺城第一个来自江苏的创业者,在才气上略胜一筹的江苏人融入到胆气上领先一步的浙江,让我占尽先机。我成功了。而为什么我又要回到江苏大展宏图,除了回报家乡的一腔热血,另外一个重要的一条是当一个地方在一个历史阶段稍呈滞后以后,对已拥有一定资本并裹着‘才胆双气的人肯定会以更大的热忱洞开‘机遇的大门。事实印证了我这样的发展机遇观。”
1998年秋,陆亚萍在南通南大街购买商场,创立了南通亚萍布业、于2000年收购了位于海门市解放中路71号原倒闭的东洲食府,设立了海门亚萍布业、2001年5月,陆亚萍偶然来到如东县,得知位于县城掘港中心地段的“驱细亚商厦”。由于偷工减料资金短缺成了闲置多年的半拉子工程,当初为筹集资金通过每人交纳2.5万元至4万元而招收的400余名集资工人,因工作无望、还款无期,隔三差五、逢年过节聚集到县里请愿,致使如东县委、县政府背上了难缠棘手的包袱。出于强烈责任感的驱使,她毅然决定拿出巨资整体接手这座“烂尾楼”,把它修建成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如东亚萍国际购物广场”,原先的集资户既在商场里找到工作,又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集资款。2005年设立南通亚萍家纺大型生产基地、2007年她再斥巨资在南通最繁华的地段南大街收购了原倒闭的华联商厦设立了南通亚萍国际购物广场,成为亚萍集团在南通地区的第三大连锁商场。商业零售渠道的建立,让陆亚萍的品牌梦有了落脚点,在她的商场里,有醒目的亚萍产品区域,“亚萍家纺”、“亚萍毛衫”、“亚萍服饰”……“都是我自己生产的,或是我亲自去组织来的产品,物美价廉,有人说你怎么不和别的商场一样把价格弄高高的再打点折,这样多赚点,我说我不帮富人想,我要帮穷人想,老百姓也有需求,也要穿漂亮,我亚萍品牌的产品就是要有很好的品质,让人真正喜欢,但只在成本价上增加一点点。我太了解纺织产品的成本和质量了,这样性价比的东西,别的地方都找不到。”
一切源于亚萍的“以人为本”
2009年上半年,亚萍集团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利润持平,上缴利税增加2%,员工队伍相对稳定,员工收入增加10%,主要业务除纺织品出口下降30%以外一切正常。下半年销售额同比增加25%,利润增长8%,上缴利税增长12%,员工收入增长17%,纺织品出口业务已基本恢复。对于亚萍事业的不断发展,如果说敢为人先的闯劲与甘于吃苦的韧性是基石,那么恪守“以人为本”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则是历久弥新的“法宝”。
尽管深知商场竞争非常激烈,但陆亚萍仍以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去盘活一个个倒闭的企业。“从开办海门亚萍布业起,到现在开办南通亚萍国际购物广场,我不完全是出于创业的激情,而是尽可能多地履行一分社会责任。我提供了数千个再就业的机会,安置了数千名下岗工人,为城市增加新的税源,这比挣再多的钱都更有意义。我的财富不属于我一个人,而属于这个社会。从商多年来,我花了数千万元回馈社会,我觉得非常值。”陆亚萍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财富不在于手中资产能达多少,而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员工队伍。作为以轻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并兼营其它商品的大型民营企业,亚萍集团目前已拥有下属企业10多个,员工达4000多人。她不赞成民营企业习以为常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却推崇企业内部建立家庭般的亲情,从商以来她一直秉承“用真心换真心”的准则,将员工视为亲人,像关心自己家人一样关心每一位员工,很早就实施办理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福利待遇,公司开到哪里,免费食堂就办到哪里,坚持和员工同吃、同住,陆亚萍与员工的沟通非常细致入微,哪个员工感冒咳嗽她都会留意,会在不忙的时候招呼对方去她办公室喝止咳糖浆。许多老员工都不称呼她为“董事长”、“老板”,而是亲切地叫她“大陆师傅”。今年国庆节,这个朴实的、被员工称为“大陆师傅、陆妈妈”的企业家受邀站在了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对她来说,是崇高的荣誉,更是今后事业的图腾,而这一切,都源自她的“帮老百姓在想”。
酿得百花成蜜后
从白手起家到坐拥130亿元资产,他只用了15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具有亚洲最大织造能力和全国涤纶长丝产能前三强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他带领着28000恒力人一直在努力向前。他,就是年仅38岁的恒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建华。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他早就已经把明天的超越看成生活和行动的习惯。
对恒力而言,2009年是充满发展机遇的一年。虽然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但恒力打造全球化纤精品生产基地的力度丝毫不减。目前,恒力正在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设备技术改造升级、深挖内部管理潜力,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抢占高端市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2009年,在建设德顺纺织、德华纺织的基础上,恒力集团投资新建恒力(宿迁)工业园江苏德力化纤有限公司。两年后恒力集团在宿迁总投资额将达75亿元,建成1 15万平方米厂房,拥有5200台高档喷水织机和5000台倍捻机,年产8亿米高档面料和20万吨涤纶长丝,直接吸纳就业人口17000名……一个集纺丝、织造、染整、新型纺织品研发为一体的纺织生产基地横空出世。
看到今天的恒力,很多人都会唏嘘不已。谁也不曾想到,那个曾经连小时候读书的钱都要东拼西凑的陈建华,今天会拥有如此蓬勃发展的事业,有人说他有今天的一切是因为他勤劳、务实、谋求上进,不过还有一个词汇,也许更适合他,那就是敢为人先。
1994年,冒着举债的风险,陈建华用吃苦打拼赚下来的369万元购买吴江化纤织造厂,认购了当时濒临破产的镇办集体企业,从而也成为吴江首位民营企业主。1997年10月,吴江化纤织造厂购置了第一批喷水织机,引进韩国产整浆并,为吴江市纺织行业技术改造上做了领头羊。自此,增资扩产的步伐越走越宽。2002年,在宏建分厂又投资2.2亿人民币,进一步壮大了企业实力,
并在装备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在那一年,他们以刨新做支撑,全力打造“化纤航母”。11月,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占地80公顷,项目总投资32亿元,引进40万吨德国吉玛公司生产的聚酯生产装置,配备日本、德国产DTY高速加弹机,生产能力一下跃居全国化纤行业前列,成为我国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1月18日,总投资18亿元的恒力化纤二期年产20万吨,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项目终于建成投产。
危机面前一马当先
“企业运行好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在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寒冬”的当口,陈建华再次依靠他未雨绸缪的独到眼光和执着信念,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恒力减到最小。针对此次金融危机,陈建华指出,恒力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方向创新发展。
加快设备技术升级改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调、欧元贬值、增值税转型等,经济周期性下行也让投资成本下降了50%,企业已经进入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10月18日,恒力年20万吨工业丝项目奠基,此举将使恒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丝生产基地: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项目引进的是世界最先进的8头纺设备,但价格却只相当于去年的50%,相比传统的4头纺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一倍。
另外,要提升技术水平,引进高端人才。金融危机时期,也是人才流动活跃时期。目前,恒力集团有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500多人,多年来引进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地资深化纤业专家,组建高新产品研发团队,不断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化纤新品,并被国际化纤市场所认可。
与此同时,实现内部管理创新。恒力集团平均产品价格比其他厂家贵每吨600元至800元。出口量占总产量的38%,列全国第一。这就是管理出效益。陈建华表示,恒力集团始终严控纺丝质量,生产效率高,产品有较好的染色度,质量稳定。
还有一点不可或缺的,就是要注重向高端化方向优化客户群体。欧盟、日韩等国家还拥有一定量的高端纺丝、织造产能,国际高端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国内纺企拥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如果这些高端市场份额被我国的纺企占领,他们将无法生存。“产品质量要让客户认可,纺丝企业要让织布企业认可,织布企业要让服装企业认可,服装企业要让服装销售商认可。”陈建华说,纺织产品要提升档次,必须要多跟中高档客户群打交道。恒力的高端客户群,就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恒力集团自主研发的吸湿排汗功能性纤维,全面被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运动休闲服装品牌使用,填补了高端服装差别化原料的空白。
着眼全球注重环保
有一句话,陈建华总是如在耳边,那就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上,恒力集团在创办之初就确定“创新”为立业之魂。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要向东丽、帝人、台塑等一流化纤企业学习。实际上,恒力和这些企业在设备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所欠缺的就是技术。”陈建华对于和世界一流化纤企业的差距毫不隐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这些企业还存在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那就证明我们还有发展的潜力。”
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恒力集团始终着眼全球,在设备更新、科研开发、企业管理方面不拘一格,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投入、高效益、低消耗、零污染、和谐共进”的创新之路。
打造国际品牌,“拳头产品”是关键。目前,恒力集团生产的“恒远牌”半消光涤纶长丝凭借技术领先和品质精良,顶替了同类外国进口产品,并成功参与了欧美等高端国际化纤市场的竞争。超亮光丝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主攻产品,一经投产就填补了国际市场这一领域高端产品的空白,并以强势冲击了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国内中高档有光丝市场。
与此同时,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也成为恒力的重要发展思想。
自创办企业以来,恒力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总投入1.8亿元,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恒力集团全面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实现了企业污水零排放;集团下属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公司实施循环硫化床项目,进行深化脱硫处理,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减排量达50%以上;兴建“沼气回用”项目,把废水处理厂厌氧处理部分产生的沼气回收,并作为清洁能源供使用。目前,集团食堂已经全面启用沼气提供燃烧能源……
陈建华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两手抓”;努力建设生态型企业,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是恒力的重要发展思路。
展望明天亦苦亦甜
如今的恒力集团已拿到多项“第一”:
“恒远牌”涤纶长丝是中国名牌产品,超细涤纶长丝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大陆多孔丝专家”;公司投资18亿元建成的超亮光丝项目,使恒力一举成为世界级超亮光丝产业基地,从而全面提升了中国纺织企业高端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亮丝隆(LUSTERON)”牌超亮光涤纶长丝,在业内被誉为国内“标杆”产品,年产能全球第一;自主开发的“酷派丝(COOLPASS)”牌永久型吸汗速干纤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酿得百花成蜜后,虽是艰辛苦亦甜”。谈及未来的发展,不事张扬的陈建华流露出强烈的自信“世界纺织业市场的蛋糕很大,我们才分到了一点点,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而他的目标是让恒力成为世界品牌,做全球化纤业的巨子!
展望未来,恒力集团将致力于不断提升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计划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在陈建华的带领下,恒力集团已开启了新一轮的领跑之路,在这路上,我们也将看到恒力更有作为的超越姿态。
创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李水荣对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荣盛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荣盛的创新史,从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到产业的创新、文化的创新,正是创新使荣盛始终能够快人一步,引领行业的发展。李水荣常说,“创新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创新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艺都有创新的潜力和可能,把日常的工作做得更好,把传统的产业做得更精,这也是创新,而且效果不俗。”
近几年,整个化纤织造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遭遇一些发展瓶颈问题,而2009年,又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行各业较为深重的一年。在如此黯淡的外部环境制约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逐渐显现出一些束缚性与再发展的劣势,已经很难适应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新的形势,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积极响应各级政府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号召,结合企业实际,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不断开展管理、技术、发展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9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产销127.5亿元,利润4.6亿元,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功实现经济复苏。目前,集团已形成以石化、聚酯、纺丝、加弹为主业,以煤化工、房地产、贸易、物流、热电等为辅业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主业已形成PTA 300万吨、聚酯60万吨、纺丝55万吨、加弹35万吨的生产规模。
管理转型员工为主
20年的创业历程让李水荣董事长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管理要高效就必须要规范,有规范才有竞争力与凝聚力,企业才能正常地高速运转。2009年,尽管金融危机对荣盛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李水荣却没有感到它的可怕。他始终坚信,企业的危机不单单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今年,他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向大家阐述一个理念:金融危机不可怕,没有创新的管理最可怕。他将这一理念转化成实际的行动,遵循集团“制度系统化、考核规范化、监督经常化”的“三化”管理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的革新和升级。
经过前几年的努力,集团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制定了一系列详实的规章制度。2009年,在此基础上,李水荣董事长亲自参与集团管理创新工作,完善已有的制度,并制定各类“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制度,以高效的前沿理念指导工作。年初,集团出台的《师徒结对管理实施细则》,不仪实际有效地解决了新员工适应陌生岗位的问题,更加快捷地学习到所需掌握的技能,而且促进双方相互学习,改进技术,并对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根据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中普遍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长干短一个样”的心态,年中集团出台了《荣盛控股集团本部员工技术等级评定实施方案》,这是集团本年度的一个工作亮点。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意味着普通员工也能像管理技术人员一样享受“年终奖”的待遇,而且让广大普通员工摒弃消极心态,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看到上升的渠道,提升再学习再发展的强大动力,员工有了走向成功的合理阶梯,企业也便有了不断牝火的实力;员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也便有了立是国内外市场的核心力量。
目前,企业制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涵盖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人事管理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集团的绩效考核工作全面推开,目前已实现各部门、全员覆盖,并且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正后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绩效考核,不仅使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而且对实现集团的成本领先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集团还在业内较早地开展了全面信息化建设,并把企业的管理决策、生产经营、成本核算、审计稽查、控制监督等融人其中,目前ERP系统已经实现全覆盖,无纸化办公基本上得到实现,无纸化传真在集团内全面上线。除此之外,集团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使各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创新发展技术先行
荣盛目前已跻身全国500强和行业前列,较大的规模、较全的产业链使荣盛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真正支撑荣盛不断做强的是集团二十年如一日对技术革新的重视和投入。2009年,李水荣董事长十分关注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集团科技人员实现多项技术与产品的新突破,为集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技术创新方面,集团一方面加强节能降耗的研究,另一方面提升生产技术的革新。2009年,“提高酯化废热利用率、节约装置电耗”技术成功问世,并运用于实际的生产领域,因此,集团荣获萧山区节能降耗先进企业。这项技术不仅降低公司循环水和电能的消耗量,而且节省公司蒸汽用量。其中,利用酯化废水余热推动热水澳化锂制冷机,全年节省能耗的经济收益为267.3万元,用空冷器替代冷却列管换热器,节省循环冷却水泵电量的经济收益为46.6万元。
去年,在李水荣董事长的主持下,集团成功引进韩国和台湾专家组,对集团现有技术进行专业改进和提升。2009年,专家组对本部生产中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节约大量的成本和人力,精简人员几百人。
在产品创新方面,集团在2009年取得重大突破。集团董事长李水荣一直以来都重视新产品研发。首先,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管理、技术合作关系。其次,在集团内部逐年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今年,集团有多项新的产品项目成功问世。双异毛型有色涤纶长丝的产业化、新型仿毛聚酯纤维的开发均已成功申报,作为国家火炬项目的聚酯装置节能增效技术、异形保健聚酯长丝正在申报过程中,
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变企业的产品结构,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发展今天着眼未来
有管理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技术和产品的不断突破与研发,集团把创新的工作放眼于未来的发展。李水荣董事长知道,荣盛的发展不仅仅是今天的繁荣,而是百年基业的宏伟目标。
近两年,虽然国内外经济有过低迷,但是集团依然加大投资发展力度,侧重于产业链上游的充实延伸以及差别化纤维的产业化。今年,大连PTA项目、宁波PTA三期工程和本部差别化聚酯纤维的建设成为投资的三大重点。
这些项目的投资标志着荣盛在立足本业做强、做大、做精的同时,不断向上游延伸,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整的产业链。
在谋划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李水荣董事长以超前的眼光认识到,荣盛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必须担负起引领整个行业的神圣使命。只有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中国(国际)化纤产业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便是在李水荣董事长引领行业发展的意识下形成的一大手笔。李水荣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力求集聚一批国内外大型优秀化纤及相关企业,加强行业引导,规范企业竞争,汇集全球最先进的化纤生产和织造技术,并通过化纤行业总部经济的发展,促进化纤及纺织行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这不仅是荣盛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更预示着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决战终端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曾这样评价希努尔:希努尔的两大资产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评估,一个是品牌,一个是终端网络。而这些成就正得益于新郎希努尔董事长王桂波一直以来所坚信的理念,他始终认为,企业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创新永远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在创新的路上,没有终点……
在很多人眼中,王桂波都是一个奇迹,从当初诸城市劳动局的厨师到承包劳动局下属的缝纫部,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他把仅有4个人的缝纫部从亏损变成年赢利200万元;从卖缝纫机到进入西服制造领域,他用一年
便创下100多万元的利润;而如果您能看到现如今坐落在山东省诸城市的希努尔男装产业园,您肯定更会觉得奇迹就在眼前。希努尔男装产业园以其12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无疑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大军里的一面旗帜,三个中国名牌产品、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上千家独立的终端专营店、品牌超市,从雪域高原拉萨到北京金街王府井,希努尔专营店的身影遍布700多座城市的A类商圈。
敢于突破终铸就规模势力
1992年,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经商热潮。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下,王桂波内心的火焰也升腾起来,他决定离开自己一手缔造的缝纫部,去经营劳动服务公司下属的一个商场。1993年,人们发现,在山东诸城市一个名叫“新郎”的西装品牌出现并面向本地的消费者,此时的新郎西服厂只有几十台缝纫机,几十名员工。但从那时起,一个“做中国最大男装制造基地、做民族自主品牌”的梦想就在新郎希努尔创业团队诞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新郎”西装开始踏上了走出诸城、走出山东、走出国门的宏伟征程。
2004年,占地120万平方米的希努尔男装工业园在诸城市东外环落成,这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服装研发制造基地,引进的设备全部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自动化服装加工设备,实现了大型流水作业的工程改造,同年,新郎希努尔终端专营店达到了800多家。三年之后,沿用了数十年的“新郎”、“新郎希努尔”品牌向“希努尔”成功过渡转型,经历了“新郎”“新郎希努尔”、“希努尔”三个阶段的转型,非但没有造成市场占有率下降,反而以25%的速度保持增长,这在世界品牌史上都算是一个成功案例。
自主创新助产业结构升级
2009年6月4日,随着济南市泉城广场永安大厦1.8亿元拍卖锤的最后一次落下,永安大厦易主新郎希努尔集团,国内最大的单品牌服装超市将在这里诞生。而在收购永安大厦前不久,新郎希努尔集团投入7000多万元巨资在北京购买了一幢5000平方独立的写字楼,希努尔的研发中心即将移师这里。在创新研发上投入巨资,王桂波带领的希努尔丝毫没有犹豫。
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环境标准、廉价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是大多数中国服装企业目前所而临的焦点问题,破解以上困境与挑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主创新。对于款式变化最为频繁的服装业来说,没有创新便没有品牌的竞争力。
为引入国际上的尖端工艺技术,王桂波重金聘请意大利著名国际服装设计大师,很早就开始大量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工艺师加盟,并在此基础上投入近2000万元组建了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服装研发中心,以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体,希努尔构建起了完全独立的研发平台。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取得骄人成绩,总结过去,王桂波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兴在创新”。他说“企业自主创新首先要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不仅是技术的提升和经费的投入,还要从整个企业的观念、思路、精神、文化上进行创新,从制度上为企业创新提供保证。”
于是,在品质创新上,新郎希努尔率先推出零缺陷管理制度;在营销体系创新上,打破依靠商超、专柜的销售模式,率先在二三线城市建立独立的品牌直营店、加盟连锁店,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营销网络,在终端招商上,创新出8大优惠诚信的加盟政策,将加盟商的风险降至为零;在售后服务创新上,“终生免费干洗”是服装行业一大杰作;在管理创新上,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文化创新上,独创了“军队+家庭+学校”的仁和文化。可以说创新在新郎希努尔无处不在,创新足新郎希努尔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精益求精造就国内一流水平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于今年三月份在北京如期隆重举办,这是中国服装行业规格最高的盛会,连续几年在时装周上大展风采的希努尔男装今年再爆热门,凡是参观过希努尔展位的国内外顶尖设计师及业内人上普遍认为,希努尔品牌的款式、品质绝对是国内一流的。时装周上,来自国内外的客商挤满了希努尔的展位。还不到五月份,希努尔的全年订单已经饱和,而此时,仍有国内外客商源源不断登门寻求合作。
什么原因使得希努尔品牌如此倍受青睐?很显然,产品的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郎希努尔2008年提出的“做精品、争高端、广结盟、迅扩张”这一未来发展战略里,做精品排在第一位。
中国服装为何价格卖不上去?不仅仅是缺乏品牌,更主要的是缺乏精品,缺乏做精品的耐心,贴牌和低价位竞争是中国服装品质提升最大的制约瓶颈,摆脱了这一制约的希努尔品牌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崇、信赖。正如希努尔集团副总经理王培灵所讲,品质不是检测出来的,是整体设备先进与否、工艺的科学组合、自主创新的能力及全体员工技能的提高等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没有全员质量意识,品质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
决胜终端打造百年品牌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业上了生动的一课,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国内终端销售网络的服装企业突然间举步维艰,不过危机里依然机会丛生,内需拉动使得拥有庞大终端网络的企业逆势增长,希努尔便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为建设一支凝聚力、战斗力极强的终端经销商队伍,新郎希努尔本着共建共赢的原则吸纳各地的精英人才加盟,为避免经销商之间发生不正当竞争,希努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产品价格,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希努尔品牌一概不打折。为给加盟商创业成功提供一个超强的平台,形成长效发展的机制环境,新郎希努尔推出了八大优惠政策,成为服装行业里的一大创举,没有一家国内国外的服装企业敢于将风险全部承担在自己身上,而将加盟商的所有风险降至为零。
产品库存往往是服装业加盟商关注的头等大事,是专营店能否盈利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希努尔为加盟商推出的第一个优惠政策就是零库存:加盟商所有滞销或不畅销货品,公司无条件给予退、换货支持。在专卖店装修上:希努尔全部承担所有货柜、中岛、门头等装修设施费用、施工费用。在物流上:希努尔承担发货、调货、退货的全部物流费用。对于加盟商关注的加盟费问题:希努尔承诺不收取额外的品牌授权加盟金,无偿授权“希努尔”品牌使用权。在售后服务上:公司提供无偿资金和配套服务开展“免费干洗服务”,并承担由于产品品质问题造成的退赔费用。
2008年,新郎希努尔终端专营店改造计划开始实施,目标是将所有专卖店实行统一店面形象的改造,打造强力终端。专营店改造所有的费用由公司投放,当年即投入3000万元对部分店面进行重新装修,2009上半年,又有100余家专卖店装修整改完毕。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新郎希努尔对终端网络的提升改造,这一举措反而更加坚定了消费者、加盟商应对危机的信心。
领军中国职业装
职业装与普通时装不同,作为体现团队、行业精神的着装,一般要穿2年以上,每天至少穿8小时,可以
说时时处处在接受着消费者的检验;而石油、电业、医疗、航天等行业的特种防护服,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着装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想要在职业装领域取得成功,企业需要始终关注新纤维新原料的应用、人体工学的进展、特殊功能面料的研发,最新工艺的跟进,同时还要保持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把握终端市场的流行趋势、不断调整提高设计师团队的组织配合……由于职业装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国职业装第一品牌宜禾“与生俱来”的创新特质。董事长马金芳是宜禾这一职业装航母的掌舵人,在她的带领下,宜禾的创新不仅成为企业稳定成长的源动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职业装行业前进的轨迹,如果说宜禾是中国职业装真正意义上的标杆,那么马金芳就是中国职业装的“定义者”。
铸造职业装第一品牌
从1983年开始创业,1988年率先进入职业装行业,在20年的创业历程中,马金芳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企业从创业初期只有三台缝纫机、一千元贷款的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超亿元,年产各类职业服饰300万套(件)的现代化企业。谈到创新,她否认了关于大刀阔斧改革和突如其来转变的想象,在她看来,“创新没有那么神秘,对宜禾来说,创新就是总结提高,在原有的基础上上升一点点,改善一点点,持续不断的进步。”在宜禾厚积薄发的发展历程中,企业的创新重点从产品、质量、管理一直到品牌、文化等步步深入。
1988年,马金芳抓住职业装作为产业在我国悄然出现的契机,转为职业装的专业生产。她敏锐地把握社会审美观念变化,缜密研究市场需求,在款式和工艺上进行大胆革新,成功开发出职业时装、职业制服、职业工装、职业防护服系列产品。进入职业装领域二十余年,马金芳不断亲历和感受着当代中国职业装发展的酸甜苦辣,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生产经验,她领导下的宜禾填补了国内职业装生产的多项空白,诞生了职业装发展史上的多项“第一”:首家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纺织职业装企业;2000年荣获第一届“北京中国国际职业装博览会第一品牌”;2002年成为“中国职业装十大领衔品牌”;2003年创立中国首家职业装研究所,独家主办了2003“宜禾”中国职业装发展论坛、“宜禾”中国职业装企业家高峰论坛;2008年,参与起草中国职业装标准体系;2009年,建立中国首家职业装博览馆……。发展至今,宜禾的职业装和专业防护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十二大行业的两千多家企业,其中防静电、耐酸碱、耐高温、阻燃、防水透气、防毒、防化、防辐射等新型材料的上百个品种的特种防护服已参与世界竞争;宜禾还是生产军需装备的第一家民营企业;中国五百强企业的员工,有一半人穿着宜禾职业装。宜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职业装第一品牌。
“我们生产的服装,如果一万人里面有一个穿着不满意,对我们来说就是100%不满意。”马金芳对自己和企业的严格要求使宜禾在强手如林的服装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资产过亿元的全国最大的职业装专业生产企业,她自己也获得了中国杰出创业女性、江苏省优秀女企业家、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还连续担任江苏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务。执着、热诚的马金芳说“做事就是在做人,一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就会不断去追求、永远在创造。”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马金芳在研究中国职业装的发展、推广、提升、与世界接轨方面投入非常多的精力,随着交流和思考的增多,她从宏观的角度更加清醒地看到中国职业装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看到职业装发展对纺织服装行业产生的积极影响。“职业装是一个大行业,有很多细分市场需要高附加值产品,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消防防护服为例,我国现在依然依赖进口,价格高达12000/套,然而中国的企业却做不了。”
“中国职业装的发展必将科技先行。”在马金芳看来,为了穿得更轻便、更安全、更舒适和更环保,职业装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高科技,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宜禾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科技为先,领跑行业的品牌战略,马金芳把科学技术、研发实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科技研发和应用保持着强有力的投入态势,近五年技改投入已经突破1亿元,引进了全套国际最先进的制衣设备,率先将ERP系统应用到生产流程,设立了职业装研究所,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携手攻关职业服饰的科技难题,积极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应用技术并广泛运用于高品质的职业装生产中。宜禾具备阻燃服、防静电服、耐酸碱服、抗腐蚀服、防水拒油服、安全帽、安全鞋以及其他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特种安全防护器材的生产能力。
多年来在职业装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见识让马金芳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职业装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品质、高使用率的产业特性使职业装生产企业拥有更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创新性,也必将更多地承担起振兴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历史重任。她曾在一次发言中真挚感言:“与宜禾人探索和奋斗的历程交相辉映的是,我们国家的职业装产业已经走出萌芽状态,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前行的脚步也并不寂寞,因为在我们的身后,陆续跟进了成千上万志同道合的同行,我们宜禾股份非常希望与大家肩并肩手拉手,共同为促进和提升中国职业装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今的宜禾,正在谋求从行业品牌向公众品牌的过渡,“我们的工艺水平,我们的产品质量已得到国际同行业的认可,我坚信只要努力走下去一定会创造一个世界级品牌。20年来一直在这个行业领跑确实很累,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马金芳如是说。
不断挖掘职业装文化
“宜禾,宜,宜人,适宜,舒适;禾,绿色,天然,环保,这是职业装最本质的东西,是高科技和大自然的完美结晶”。职业装生产不同于一般的服装生产,它是一项集服饰文化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工作实用性于一体,是综合性的创造过程。职业装设计很难,企业员工,不管老的小的,每个人穿着后都不能显得老气土气,还要穿出团队的精神和企业的风貌,同时要把多种的实用元素设计进去,方方面面结合,所以这种设计比单一的设计师为某个群体设计要复杂的多。挖掘职业装的文化内涵,是职业装设计和应用的灵魂,许多优秀的企业职业装设计与企业文化企划是相配合的,需要把企业形象和文化融入在服装的细节中。
2009年5月,由宜禾发起建立,总投资预计3亿元的中国首家职业装博览馆正式对外开放。谈到这一创举的初衷,马金芳表示,“我们做了二十多年,对职业装有很深的理解,但是社会对职业装理解不是很充分,有人说职业装就是商务装,还有说职业装就是防护装,其实我们把职业装分了很多种类,防护服、制服、正装等等。职业装博览馆的建立,可以让人们直观了解职业装的历史和发展,充分地认识职业装的具体范畴、实际应用以及广阔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培育职业装文化。”宜禾现
在已经跟高校、科技院所达成意向,并开始实施将职业装博览馆作为大专院校的一个教育基地、实验基地,并共同开发职业装。博览馆也对旅游团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职业装的文化和历史。
破解机械波难题
谁都会有梦想,而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很多人都可能会将最初矢志不渝的信念遗忘。但是,崔桂生和他的同和公司没有。同和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纺机产品。现在,他们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做到了。而这一切,都只因那个始终贯彻在他们脑海的信念——创新就是生命。
从企业创建之日起,同和即开始研发罗拉产品,已形成十大系列48个品种,目前的产量、销量、品质均居世界第一。在中国棉纺企业纱线存在机械波,出口受阻,甚至受到索赔的危机时刻,同和公司不负国内用户的众望,攻坚克难,成为国内首家破解了罗拉对纺纱纱线产生机械波的难题,并不断推出高精度无害机械波罗拉、超级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新一代超级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满足国内外棉纺企业纺不同纱线品种和支数的需求,改变了中国棉纺织企业长期依赖进口高品质罗拉的局面,既提升了纱线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纺织企业走向世界,节约国家外汇做出重大贡献,被国内外用户誉为罗拉大王,成为业内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技术创新别具一格
罗拉,是纺织机械中的核心原件,纺制棉纱,特别是高细、高支纱,对罗拉的抗弯强度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由于工序复杂、对材质和加工技术要求都很高。长期以来,我国无法自行生产高质量的罗拉。但是,崔总和他的同和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十年来,罗拉销量达3,100万节,摇架销量达1,100万套,紧密纺销量达108万锭。其中罗拉产品,按国外罗拉300元每节销售价计算,可为国家节约外汇114,957万元,为用户节约成本784,951万元。
八年以前,同和公司生产出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纺制纯棉高支纱时常出现的机械波,将纺纱条干质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那之后,同和又推出了“新一代超级高精度无机械波粗纱、细纱罗拉”,受到国内几百家纺织企业的好评,并出口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形成r独特的品牌优势。他们还率先通过1S09002质量认证,其罗拉的整体制造精度高于现有国家行业标准,同和公司也因此成为“全国棉纺细纱机牵伸下罗拉”行业标准主起草单位。
这一切的荣誉和成绩,崔总把它们都归结到公司别具一格的技术创新上。他认为,创新要有氛围,创新要有群体,同和公司的创新是深入到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工作总结,在创新。
崔总表示,同和公司有个统一的管理机制,年度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创新的内容和目标。包括清洁工,全体同和公司的员工,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创新。“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要优秀,必须要每个员工都优秀,要培养这种创新的氛围。比如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扫地的我本来一个月要用1O把扫把,结果他把扫把用坏了以后再修一修,一个月只用了5把,也是创新,他同样拿到了创新的奖金。因为我们每个月都要申报的,每个月总经理办公会议上都要评审,评审好以后马上通报,创新不仅仅是几个人要创新,不仅仅在技术部门,创新在同和公司是所有部门、所有人,全方位的。”
研发不断突破
同和公司从创建之日起就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至今已获授权的专利15项,1项发明专利在受理中。“超级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获第三届江苏纺织技术创新奖,并列为江苏省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高精度、高性能气囊直接加式压摇架”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及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用于磁性紧密纺的罗拉”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成立了常州市认定的纺织机械技术中心,2006年被常州市确定为“常州市创新型试点企业”。2009年同和品牌获得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最难忘的纺织机械精品品牌。
同和公司还推出了第二代紧密纺装置,这是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性能和质量在国内均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第二代紧密纺装置真正做到了为用户量身定做,解决了紧密纺纱中的一些通病,有效提高了紧密纺装置的适纺范围。
同样是在2009年,同和公司通过自行研发,推出了,第三代负压式无网格圈紧密纺装置,该产品现已在浙江永盛、山东鲁泰、安徽华茂等用户单位使用,运行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用户要求,得到了用户好评。该产品具有可靠性强,一致性好的特点,可替代进口产品,既能达到进口产品同等纺纱水平,又能极大地降低棉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了国家外汇。
不得不说,同和高精度罗拉在国内纺织企业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成品纱的身价,而且为织制高难度高水平织物、包括针织复制等产品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纺织产品的高附加值,扩大了纺织产品出口,从而使得整个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上了一个台阶。
管理创新屡上台阶
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为了进一步提升纺织专件器材的质量和性能,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同和公司毅然于2009年投资8,000万元,其中新建现代化厂房25,000m2,预计投入3,500万元;设备投入4,500万元引进国际一流的加工设备,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公司花巨资引进各类高级人才15名,充实到技术、销售和管理队伍中,加强技术和管理力量,以迎接新的经济复苏、新的内需时代和新的挑战。
长久以来,同和公司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好的做法、好的养成、好的氛围、好的风气、好的理念和好的思维”。在公司内部,同和实行军事化管理,形成了严密、完善、可操作的、长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三铁”即铁的纪律、铁的制度、铁的道路,并要求每位员工必须做到每时、每天、每月、每年都要做好每件事。实行“管人、用人、治人”的管理方法,管人即量身定做的人性化管理;用人即用每个人的一技之长和优点,唯才是用,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发挥作用,只要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就能得到特别提拔;治人即对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一定要追查到底、处理到底。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下,每个员工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发挥特长。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同和公司产品改进,品质提升,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四步曲成就百年同和
同和总经理崔桂生认为,未来的细纱机要有五大突破,第一大突破长车,自络的性能要有突破。第二大突破:带紧密纺,长车自落还要带紧密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配套完整的,这个与国外比差距很大,第三大突破节能。因为细纱机能耗比重很大,如果能节能5%-10%,成本大大降低;第四大突破:高速。针对高速这一点,现在把罗拉、锭子、钢领、钢丝圈做好还没用,必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