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霞
作为全球经济衰退的后遗症,贸易保护主义最近正在全面发作。尽管在2008年11月的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都以积极的态度做出了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但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行驶上复苏轨道的时候,贸易保护已经烽烟四起。2009年以来,全世界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起贸易摩擦案件发生,其中大多数都指向中国,中国平均每个月都要与其它国家在贸易救济案件上交锋近十次之多。而这样的状况很可能还仅仅是一场贸易战的序曲,真正的战争究竟会是怎样的规模、会如何残酷至今仍然无法预料。
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其实就不难想到全球贸易保护会走到今天的局面。当各国政府完成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任务,并将下一步的目标定位在千方百计实现经济复苏的时候,贸易保护几乎已经不可避免。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是GDP的基本组成部分,当金融体系因流动性匮乏失去了支持投资活跃的能力,当失业率高企抑制了私人消费的热情,对外贸易变成了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救命稻草,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不但能够创造更多的贸易顺差,还可以拉动本国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而在缩减进口方面,贸易保护当然是效果最立竿见影的选择。
中美贸易纠纷谁之过
在这场全球性的贸易对抗当中,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纷争备受关注。美国历来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中国则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显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领导力量,可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走向的风向标。
2009年9月,美国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立即做出了反应,对原产自美国的肉鸡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11月初,在奥巴马总统访华前短短两周不到的时间里,美国又裁定对从我国进口的输油管、铜版纸和焦磷酸钾等化工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商务部也决定对从美国进口的部分小轿车、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目前,美国还在针对中国进行着数起贸易救济调查,如果继续做出惩罚性的裁定,中国也完全可能继续进行反击,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不仅是剑拔弩张,而是试探性的开战了。
美国在贸易方面一向好战。自由贸易能够实现资源在全球的最优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也从自由贸易当中获取了不少的福利,至少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就为美国人提供了大量的低价日用消费品。但美国在自由贸易中连年面临巨额贸易逆差,工业制造业完全失去竞争力,失业连年增加,金融危机以来,这两方面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尽管这些问题只是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美国所必然面临的结果,并不是由自由贸易导致的,但美国人似乎就是仇恨自由贸易。削减过大的逆差,减少就业岗位流失是美国屡屡发起贸易保护的最重要动因。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对中美贸易动作频繁,无非是向人民币升值施加重压,希望通过汇率调整平衡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解决逆差拖累经济复苏的问题。
中国在贸易方面一向尚和,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自由、稳定的贸易环境才能给中国带来最大的利益。在以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当中,考虑到全局利益,中国一向以退让为主,不愿掀起贸易战。但中国在金融危机当中也损失不小,出口至今仍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拖累,国内产能调整和就业改善任务艰巨,此时人民币如受迫于外界压力加速升值,出口又因贸易保护直接遭受损失,对于刚有起色的国内经济必然是沉重打击,此时一反常态的开始反击其实也是退无可退。
贸易保护走向何方
实际上,美国希望通过贸易保护解决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美国终归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应以发展各类新兴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生产要素成本过高决定了其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分工中只能是进行资本控制、研发设计等,不可能再参与加工制造环节的市场竞争。以纺织工业为例,美国的劳动力价格是中国的近10倍,仅此一项就足以使美国的纺织产品比中国价格高出70%以上,如果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和中国的产业链整合优势,即使人民币再升值也同样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美国纺织业规模继续萎缩的趋势,美国人对于从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需求也不会实质性的减少。而与美国在贸易上发生对抗,中国实际上也很难处在有利的位置上。中国对美国出口多、进口少,进口的又几乎都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产品,即使中国想不计损失地把这场贸易战继续打下去,也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还击的着力点。
所以其实不难看出,贸易战不可能解决全球经济低迷的问题,发展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且,不论是从实质上还是形式上,这场贸易战也并不具备不断深化和升级的条件。美国和中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市场经济中最浅显的道理不会不懂。归根结底,中美贸易之间现在纠纷频发不过是双方都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中寻求自己的利益,而双方的利益之间又存在一些冲突。其实大家都清楚,贸易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双方最终还是要通过相互妥协将利益协调起来,实现双赢,而且中美之间也并非水火不容,共同的战略利益毫无疑问存在。只不过,现阶段双方还在相互博弈,都希望通过动用一些非常手段迫使对方更多做出的妥协,自己则在做出最少让步的情况下得到最多的利益。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问题,现在我们所有的担忧和焦虑只是来自于不知道这个博弈过程还要进行多久,还要有多少牺牲。
中国纺织工业前景几何
对于我国的纺织工业来说,现在算是个山雨欲来的时刻。从美国传出的消息是,美国的有关行业组织有意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也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如果中美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得太长,贸易保护的战火烧到纺织品服装其实并不遥远。贸易保护就是枪打出头鸟,我国纺织行业目前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已经占到1/3还多,且市场份额也还在不断上升,是名副其实的出头鸟。即便美国纺织产业已经不成规模,美国进口商与生产商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但考虑其对国内失业情绪的安抚,其在棉花方面的利益等等,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采取一些措施其实也没有根本性的障碍。
在中美贸易纠纷面前,中国的企业始终处于弱势、一方面,被诉是被动的,对于贸易保护即使有所预期,也几乎无法预防,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以及美国的强大法律体系通常使得我们的企业几乎没有胜算,因此贸易救济调查一旦开始,对于被调查企业和出口产品打击都是沉重的,对于纺织品服装这种低利润的消费品更是如此。
面对如何应对贸易保护,通常的建议是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除了调整内外市场结构外,也包括加快产业间的结构调整。美国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有意无意地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第二产业,减少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实际上是在产业结构上后退了一步,而中国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在产业结构上前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于工业的依赖程度,合理发展第三产业。纺织工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生产制造环节升级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发展符合行业特点的生产型服务产业,一方面优化结构,另一方而也更好的促进产业升级。
当然,结构调整的任务是长期且艰巨的,不能作为短期内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途径。在通常情况下,有效的应对途径其实是增加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避免贸易摩擦发生。而在双方政府正处于公开博弈状态的情况下,利用行业组织和媒体的力量充分传达产业的真实情况和希望友好合作的声音,或许是纺织行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贸易摩擦风险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