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2009-01-15 09:03曾更芬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交流历史过程

曾更芬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讨论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发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教学体系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静态沟通,而群体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极为缺乏。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来矫治这些缺陷,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可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

一、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历史素养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设计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也不应在教案上已有明确的答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

2.创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史料浩如烟海,学生往往会因为对史料的理解不同,观点不同,而产生的结论有所不同。讨论法会充分展露这种种分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

3.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材内容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的联系与驾驭,都要充分考虑。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尽量避免教师与每个学生间有针对性的交流不够充分。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二、实施的过程

(一)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

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

2.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设疑的目的是激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二)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并研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边讨论边记录,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表述,答疑解惑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交流的过程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的课堂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同时,在教师的肯定和点拨中,学生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他们的情绪高涨,心情愉悦,因而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不断增强。

3.教师启迪引导。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启迪和点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他们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3]赵亚夫,张静,李晓风等著. 历史学习方略[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9)

猜你喜欢
交流历史过程
如此交流,太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新历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