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命意识缘起分析

2009-01-15 09:03戴雪花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湘西沈从文意识

戴雪花

【摘要】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湘楚神巫文化的熏陶,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在兵旅生涯中觉悟的生命意识和目睹无数无辜生命被杀戳,这使得他对生命现象有着极为深刻的思考与探索,因而在作品中渗透着作者浓烈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沈从文;生命意识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大都关注着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命运,字里行间都表现出对庄严雄强生命的热情歌颂和赞美,对虚伪衰颓生命的深刻嘲讽与贬斥,渗透着作者浓烈的生命意识,这也是沈从文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作家的表征之一。

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首先受到我国儒家学派文化精神的强烈影响。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与超越,他曾说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来把世界同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 他试图寻找一种“生命品格”,能吸附和有助于民族向上、向前的努力,以实现民族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沈从文的这种生命意识特点显然是受到我国古代儒家重视个体生命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思想影响。我们知道,儒家把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历史、伦理、道德密切相连,以一言以蔽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沈从文的这种改造生命品格以期达到再造民族性格的的思想与儒家“修身养性安天下”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一)湘楚神巫文化的熏陶

沈从文之所以能写出极具生命意识而又富含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来,是与湘楚地神巫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的。所谓楚文化,是指中国先秦时期以江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为主体,融合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湘西作为楚地的一部分,远离都市、极其偏远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活生生的巫楚文化的原生形态。世世代代居住在当地的苗民们,不仅和南迁的楚祖先们的后裔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且以他们特有的本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楚文化。沈从文在这种文化中熏陶了近二十年。从对神巫文化的接触、好奇到受其启示,他的思想中便留下深深烙印:人与自然原本是一体的。这对他后来思考人类生命有重要的启示。因此,当审视现代文明的暴力、变异、人性的异化时,他更加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沈从文在当时尤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也正是他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之所在,是他的亮点。在其相当一部分小说散文中的神巫、宗教的神秘的描述,既是因为湘西文化这一特征必然在其写作中的再现,其实也与他的关于生命的认识有关。沈从文在去京之前就生活在这种弥漫着楚地巫鬼文化的生活习俗之中,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就为他后来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例如,湘西女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她们充满活力的健康生命所遭受的折磨和摧残,就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而又惊心的印象。她们的放蛊、作巫、落洞都源于人神错综,一种情绪被压抑后变态的发展,沈从文对她们生命痛苦的描写显现出她们对生命留恋的强烈渴望和对生命幸福的强烈企盼。楚地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奠基者,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给沈从文的生命意识萌生以极大影响。他那关注民生、体恤生命、爱国爱民、痛斥腐朽,和不懈探索富国强民的宝贵精神;他那丰富奇诡的想像,充沛炽热的激情,以及对理想生命人格的孜孜追求,无不深刻影响着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沈从文也非常明确自己创作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传统与屈原是同出一源。他说:“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沈从文的“自然生命”、“率真尚情”、“粗犷强力”、“生命人格”等观念和浪漫想像的抒情文风,无不打上了屈原湘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二). 兵旅生涯中觉悟的生命意识

七年兵旅流亡的生活,让沈从文的关于人的“生命”意识觉醒。从十四岁上起,关于湘西生民的生活原样的接触、认识、理解、思考集中源自于这七年的见闻。船夫水手,妓女人家,贩夫走卒,商贾兵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悲观离合、谈吐性情,“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分。”“……十四岁后在沉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好在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情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而最触动作者灵魂且让他惊悸的是地方武装滥杀无辜,杀人如麻。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及其他文章中多次提及一些材料证明,视生命如草芥、杀戮、流血、死亡,是那么司空见惯……而这一切大量的经常发生在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的身边、眼中、心理,他又那样的敏感,他直觉意识到了生命被迫害。生命为什么存在?生命为什么那么脆弱?为什么有流血、杀戮、战争?什么样的生命方式才是美好的?关于生命的思考就在这个时期的某一个瞬间突然间像心扉打开了一扇窗户,生命之光陡然射入,从此,“生命”的思考成为他一生的最深潜的思索,这是他人生重要的一课。从那时起,沈从文基本上开始学习和接受“生命”这个需他一生来完成的课题。另外,在行伍几年中,他身边的人的生命,尤其是他的几个朋友的不幸,或因战乱或因“意外无常”、“偶然”丧生,也促使他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他曾多次提及到的一件事:亲眼看到几个地方兵押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小男孩肩上挑着两颗人头—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头……这个生活细节于沈从文触动很深,他于生命的价值意义、生存的方式的思索,在这些事上更加深了一层。循此,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身外,投向湘西,投向山外,投向中国历史,投向了更远…… 但他的目的是思考生命!他看到了湘西人在面对巨大生存压力下的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的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过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看到“现代文明”对生命的另一种注解、消解和迫害,因而对“现代文明”产生质疑,而把人性看成生命作为自己心中最高的东西。对此他看到中国古代先哲所向往的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生理想状态,而且提出生命应该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自然生命观,着重强调人性自然的一面,他的生命意识正是从此启迪,生命的变异、变常、偶然、意义、方式……是他思考的开始。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一个遥远封闭的山地的一个青年心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他接受这个时代的呼唤,并隐约有一种改变自己的期望。于是他离开湘西,走出湘沉,去北平,寻求别样的人生。这一人生经历,成为沈从文一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他满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极力描写湘西芸芸众生在艰辛生存环境中所显示的令人惊叹的顽强生命力不仅繁衍生息,生生不己,而且能够从容面对,自得其乐!因而作者笔下的众多湘西男子无不表现出粗犷彪悍,吃苦耐劳,充满雄壮生命力的形象,即使是柔弱女子也表现出无比坚强和执着的生命庄严和自由!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凌宇著:《沈从文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贺兴安著:《沈从文评论》,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湘西沈从文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一桥飞架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