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伟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石首事件是继瓮安事件之后最为典型的、影响力最大的群体性事件之一,这次石首事件暴露出更多的问题。通过石首事件,对群体事件进行解读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部分党政领导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主要党政领导靠前指挥不及时
在石首事件初期,该市党政领导和公安局长在事件处理时,没有亲自到场,错过了事件处理的黄金时间。群体性事件出现苗头后,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及时到达现场,不敢面对群众,回避矛盾,措施不力,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丢掉了阻止事件升级的主动权。群体性事件不可怕,可怕的是领导不敢勇于承担责任,而是能躲则躲,习惯于把群众的不满说成不法之徒的煽动,把警察推在前面,借以掩盖自己执政能力的低下,用暴力压制住一时的骚动。
2.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信息披露不及时
部分地方党政官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以为限制了当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消息就传播不出去。当发现网络传播了很多视频和照片时,又采取断网的措施。
信息不公开,沟通不及时,导致了在混乱的事物表象面前,产生种种猜疑和误解,使局面更加复杂混乱。而政府及官方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意控制和封锁消息,习惯性地采取内部处理事件的方式加以解决,隐瞒真相,加剧了民众对政府及其媒体的不信任感。
3.手段粗暴、没有及时问责
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少数党政领导过度依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会不断制造矛盾,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好关系。石首事件中,湖北省公安厅和武警总队派来了近万名武警,动用了高压水枪,老百姓从感情上接受不了,发生了冲突,损害了警民关系,加剧了官民之间的对立,增加了平息事件的处理难度。
在处理事件中,没有及时问责。部分负有主要责任的党政领导,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并报告情况,因失职、渎职造成群体性事件或使群体性事件升级的人员,没有能视情节轻重及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二、党政领导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1.勇敢面对、平等沟通
群众性事件发生以后,党政领导应该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要党政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直接面对群众。领导干部的出现,使群众有种被重视、信任的心理感受,给群众一种安慰感,有助于缓解群众的情绪,因而对抗心理就会相对趋缓,对平息事件大有益处;直接面对群众,有助于领导者了解事实真相,这对于辨别是非、正确决策至关重要。经验表明,领导亲自接待处理的群体性事件,有助于提高一次处理到位率。党政领导应尽可能地扩大与群众的接触面,消除群众的疑惑,满足群众的要求。
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危机时刻也是最需要领导者的时刻,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刻接受考验。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艺术的高低,通过他们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和手段就能够得以最好的检验。“乱世出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保障群众知情权、打赢信息战
“先入为主”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普遍规律。在互联网发达的信息时代,如果政府不抢占先机,就会使舆论引导陷于被动状态,错失化解矛盾的有利时机。
在网络时代,党政领导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首先要做的是改变长期以来处理此类事件的惯习,要积极发挥媒体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切实学会在媒体开放之中处理事件,一则可以将政府内部的一些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自古以来,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
传统的信息封闭和压制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不但不能奏效,反而会起到反作用。首先应该尽快地把真实的情况向老百姓公布,不要掩饰,不要粉饰,更不要说谎。若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较快地平息群众的情绪,取得群众的谅解,将事情缓和下来;凡是遮遮掩掩,不向群众说真话,就往往适得其反,既不能平息群众的情绪,反而激起群众更多的猜疑和怨愤,致使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下降。党政领导应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视讲话、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等各种渠道向群众说明事情的缘由,这有利于迅速地平息各种传说和谣言,消除群众的疑惑。
另外,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笔者建议,政府应建立网络信息舆情监控体系,利用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及时地了解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动态。
3.慎用警力,迅速问责
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没事了,但群众的怨气却在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很可能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隐患。所以党政领导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动用警力须慎之又慎。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应对群体性事件,问责要及时。在石首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负有主要责任的石首市委书记及公安局长被免职等,只是这些问责来得有些太迟了。如果能及时问责,对老百姓的情绪会有积极的安抚疏导作用,有助于尽快地平息事端。对于欺上瞒下、延误时机的行为,或处置不当造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失职、渎职行为,要按规定立即问责。2009年7月12日《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使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实现常态化。
4.事后逐步解决深层次矛盾
石首事件的演变不是单纯的死因质疑事件,而是由死因质疑引发的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总暴露。这些深层次矛盾说穿了,就是干群之间、警民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公共突发事件出现的社会背景,是因为存在官场腐败,为富不仁,治警不严和治安混乱等等诸多问题,导致了社会上蔓延的仇官、仇富、仇警心理。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少数警察的丑行多,部分警察对群众的态度相当专横,作风非常霸道,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治本。任何个人和单位,如果缺少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正如英国的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所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笔者认为,完善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司法不公是当前一部分民众最大的不满。”司法即正义,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部门的腐败比其他部门的腐败更让人深恶痛绝。在司法的独立性上,笔者建议司法机构应该摆脱当地政府的控制和干涉,学习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实行省级以下单位的垂直管理。
此外,笔者想强调一点的是,网络时代党政领导急需提高“执网能力”,政府应该安排专门的负责人了解网络民意,及时回应网民,主动“网上接访”。通过网络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解决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矛盾,才能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否则,如果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群体性的事件发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