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2009-01-14 08:11薛亚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心态心理健康

薛亚萍

个体心理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学生心理的健康是校园和谐的基础,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校园的和谐与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心理上的和谐。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就要高度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心态平和,能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从容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表现为冲动、易怒、浮躁、焦虑、不满、自私与极端自我、依赖性强、报复心强,不能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事等等。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痛苦,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温和、豁达的性格,才能理性、平和、宽容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与他人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协调行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协作,促进校园和谐。

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频率高,关心他人,待人友善,乐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忧愁,对人热情、正直、友好、尊重,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理性的积极心态,保持心态平衡和心理和谐,从而实现与同学的和谐相处,最终构建和谐校园。而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心理健康、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创建和谐校园,一方面要减少学校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强校园和谐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探索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疏导与化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的机制,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乐观、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有许多事情要做,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如果消极颓废、瞻前顾后,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对构建和谐校园充满必胜信心。要努力学习,积极开展活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乐观应对,以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宽容、谦让等健康的人格特征。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必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努力塑造学生宽容、谦恭、忍让、诚信、友爱等良好的人格特质,做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积极消除和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为促进学校和谐贡献力量。

(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体现之一,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遇事要冷静,善于克制忍耐,决不冲动,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言行,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美好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对健康心态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个人文化素质高,就会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理性对待社会问题,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低下,往往会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发生不当的言行,很容易因社会和生活变化而产生不良心态,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先进文化的熏陶,对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和保持至关重要。应当大力发展学校公共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元的健康文化产品,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塑造健康的心态奠定文化基础。

(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和维持校园和谐,就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珍惜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和谐。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举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如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与成才、消极情绪的调适方法等等,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面,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咨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排解困惑、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关心和做好心理、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内心冲突,克服障碍。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积极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对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健康。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预防网络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预防体系,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4.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个人处于挫折、困境中,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适时宣泄出来,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极端行为。所以,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关注热点,掌握其心理动态,预测其发展趋势,建立学生交流、倾诉的平台,如采取个别交谈、设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法,让学生自由倾诉烦恼、忧愁和苦闷,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避免其不良心态、不良情绪的积累和恶变,保证其心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让人倍感温馨、愉悦、满足和安全,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维护其自尊、权力、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建议,激发并保护其创新精神,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学生见利思义、先人后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培养他们真诚守信、谦恭礼让、友好宽容的美德,理性对待同学间的矛盾,避免冲突、化解矛盾、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同学关系。

参考资料:

[1]吴黎宏.略论精神和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陈少涵.论“和谐德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1).

[3]金一波,王大伟.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张成山.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心态心理健康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