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9-01-14 08:11张银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大学生

张银河

诚信作为一个伦理学范畴,其常用语义包括两方面的意思:(1)说实话。这里的“说实话”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说心里话,即“不自欺”,陈述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即为不说实话;二是指描述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事实,即“不欺人”。“言过其实”“文过饰非”即为不说实话。这两个方面都强调“不说谎”。谎言就意味者不诚信。(2)说话算数。“言必行,行必果。”言行要一致;言行不一即为不诚信。总之,诚信是指诚信主体(包括个人与组织)的思、言、行的一致性,一致性程度越高,诚信度愈高,反之则愈低。[1]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诚信始终被视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和个人的修身之本而备受推崇。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近年来,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一个群体,在对诚实守信这一美德的宣传与落实中应起到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而且对于社会其他阶层的诚信表现也能起到示范作用。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出现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恶意欠费、背信违约、弄虚作假、虚荣攀比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成为当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长期集权专制的社会环境是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中国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长达2000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在这种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中,不存在对个体意见的尊重,人们也不享有自由表达的基本人权,民众的思想必须和统治者认可的观点保持一致。久而久之,不仅人们的真实想法不能被表达出来,还使人们发现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而直言不讳、诚实守信却常常吃亏遭殃。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了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2.社会诚信危机是高校诚信缺失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驱动和法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趁机“钻空子”,或制造假冒伪劣、搀杂使假的产品,或在和他人交往合作时坑蒙拐骗、虚假浮夸。不诚信的行为几乎出现在各行各业,经济生活中欺骗、诈骗、不守约定的现象逐渐向社会的其他领域蔓延,导致人们诚信意识的普遍淡薄。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出现严重诚信危机的情况下,高校内的师生也会受到冲击与考验。一些道德修养较差、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人员便迷失方向,背离诚信的轨道。

3.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离

从客观因素来看,不少大学生涉世不深,有限的生活阅历往往不能让他们体验到道德素养在一个人的生存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于社会整体道德环境的影响,许多人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只要眼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行。从主观因素来看,大学生本身的诚信信念也不坚定。有问卷调查显示,有61%的学生会趁售票员不在时溜进去看电影;对于无故缺课的同学,有78%的人会“帮助”他们找出种种理由向老师说谎。[2]可见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存在着不重视诚信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许多不诚信的现象,这些行为的后果却往往是不诚信者受益,从而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产生误导,导致他们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4.社会公平问题

人们总是将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与另外一个和自己条件、能力同等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报酬基本均等,就有公平感,反之就会觉得不公平。当对社会整体环境有这种不公感时,人们就会觉得诚实守信对自己无益,转而选择投机取巧,设法降低自己的付出而又能谋取更多的报酬。一些大学生不积极偿还助学贷款的事例中就体现出这种心理。由于社会分配体制的不公平、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有的贫困大学生可能就会认为:“别人都能上得起大学,我为什么就上不起?”或者“贫穷不是我自己造成的,国家、社会、他人资助我是一种应该的行为。”用一种“受害补偿”的扭曲心态来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辩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高校对诚信教育的忽视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对“两课”的课时和课程建设都有十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但大学生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这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有密切关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办学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四、六级外语考试通过率、计算机考试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等具体指标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并与学校声誉紧密相联系的内容,而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诚信度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考察体系。因此,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一般校方都认为德育工作的水平高低不会对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产生太大影响。于是从谋求社会利益的角度,他们就会选择把投入重点倾向于前者,以加快学校自身发展。

2.道德教育中的政治化倾向导致大学生抵触诚信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并建立为人处世的原则。长期以来,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德育不能说不重视,但教育内容往往与政治教育的内容混淆在一起。道德教育屈从于政治教育的需要,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了个人对自己良心的“诚”,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这种倾向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效果,又影响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接受诚信教育时,容易产生对一些“大而空”说教的抵触情绪,也就不能让诚信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3.道德教育的简单化削弱了诚信教育原有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十分重视德育,但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灌输。课堂讲授的内容重在理论知识,例如系统地讲解诚信的概念、要点以及认识发展。这些知识大多是抽象理论,这就使高校诚信教育显得更“科学化”,却缺少人文特征。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手段,而不善于通过集体舆论和文化氛围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提出种种道德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大学生对道德教育麻木甚至反感。

4.诚信教育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独立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诚信教育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象工程,违背了诚信教育的本质。主要表现有:一是重视课堂教育,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常常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启迪性、思考性教育少,使得“教育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三者相脱离。二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一般说来,通过对日常行为的善恶评价,可以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激励人们坚定内心的道德信念并将之贯彻到下一步的实践行动中,从而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并没有形成这样的舆论氛围。

5.教育部门和教育者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高校自身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诚信现象。如:有的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把学校条件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入学后却发现实际条件与宣传的大相径庭;有的学校为申报“重点”“示范”,为迎接各类检查、评估,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作假行为。种种不诚信行为使学生感到被欺骗,更失去了对教育的信任。

而在从事德育的教师群体中,有的人嘴上讲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心里却不一定对此真正理解和认同。只是有碍于“讲课纪律”,不得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道德教条讲起来味同嚼蜡,让听讲者不由自主想睡觉。还有的教师只是“讲台上的道德家”,现实中的行为却屡屡失范,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些问题目前仍是削弱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诚信教育既是思想观念上的认知过程,又是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有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又要依靠外在的约束、规范和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高校必须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

高校本身必须是一个诚信的道德主体,能够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对诚信教育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投入,强化自身的“身教”作用,这样才有可能通过整个社会诚信状况的改善得到更多的长远利益。对于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要做到真正将诚信教育与学校发展并重,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这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摆脱目前诚信问题的困扰,都有一定的作用。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真正重视诚信教育,这是社会对高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的社会义务,更是高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的养成必将成为激发诚信行为的强大动力。要通过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吸纳国内外优秀的道德伦理资源,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等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揭露“学术腐败”为契机,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以诚信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无论在社会领域还是专业领域,不守诚信最终会误己、误人、误事。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诚信行为的意义理解得就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诚信规则做事。牢固树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首要步骤。

3.改进诚信教育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诚信教育的内容上,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价值观的前提下改进和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凡是“假、大、空”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应当统统删去。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可以让他们从课堂中走出来,对社会和校园中出现的一些现实现象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分析,或对某一具体现象、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组织他们对这些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辩论,由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自己找到对诚信问题的正确看法。

4.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法律准则(制度)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意愿基础上的行为规范,代表他们共同的意志和利益,任何虚假、欺骗行为都会损害这些利益。同理,在大学生中要重塑诚信观念也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让人们认同诚信的关键在于要在人和制度之间建立起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遵守制度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是要把诚信道德规范的内容具体化、细致化,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对诚信表现的奖励力度,使行为者的信誉与自身的利益切实挂钩,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在利益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下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5.重视教师师德的培养,为大学生树立典范

端正教师行业的风气,必须以规范师德行为、提高师德水平为基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想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身必须先做好表率,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身立教,言传与身教要统一。加强师德建设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强教师的自尊自爱意识,使其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二是加强教师修养,使其形成热爱事业、爱护学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等优良品德;三是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充实其为人师表的内涵。

6.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倡导“自律”精神

大部分违背诚信原则的学生在事前都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事后也会感到内疚、自责和后悔,这体现了他们认同诚信价值,又受困于现实利益的矛盾。校方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肯定自己正确的道德选择,可以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的大环境,先不要过多强调外部原因和推卸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自身做起。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也是一个人道德信誉和道德人格的象征和标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他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教育之根本。加强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生活的新生力量,应当认真“经营”好自己的信用,认识到人格魅力的核心应该是信用和诚实。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信”字。从无信到有信,首先应该锻造人格,从说话做起,从行动做起,从细节做起,一点一滴垒起人格丰碑。有信者高尚,无信者卑鄙;有信让人敬重,无信被人鄙视。

诚信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高校诚信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制定详尽具体的道德教育措施,并制订一定的时间进度表,使单项措施与整体措施相互配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适应性。面对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潮的激荡,面对高校诚信教育的低效、弱效,社会和教育部门应该更加重视诚信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国民道德素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启林.重建失落的诚信[J].江海学刊,2004(3).

[2]杜秀娟,宫丽杰.试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0).

[3]段婕.高校诚信教育的误区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9).

[4]赵春丹.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病理剖析与处方[J].扬州大学学报,2004(8),第8卷第4期.

[5]刘伟.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管窥[J].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3(5):6.

[6]史晴.大学生失信:现象及原因剖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高艳阳,于永.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19):4.

[8]钟念军.大学生诚信教育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