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

2009-01-14 08:11段从宇王天志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调查高校分析

任 祥 段从宇 王天志

[摘要]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通过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特性、功能上的认识上趋于一致,参与网络舆论行为的盲目性大于理性,舆论形式选择呈现多样,道德自律优于法律规制与技术封堵。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网络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据此,文章就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校园网络舆论 调查 分析

[作者简介]任祥(1973- ),男,云南东川人,云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段从宇(1987- ),男,云南武定人,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天志(1977- ),男,四川达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云南昆明65009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88-03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而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网络舆论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多数人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通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或者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校园网络舆论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扮演了以下角色:黏合剂角色——及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增进和谐;传声带角色——反映着校园主体的意志和心愿,传达校园主体心声;减压阀角色——消除师生心中的困惑或焦虑,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满足需求;言论场角色——为师生各色各样的言论和观点制造舆论氛围和言论立场。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现状调查

为全面掌握大学生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特别选取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5所高校不同学业层次、学缘结构、专业结构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5%。调查采用问卷式分类抽样调查方法,主要围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基本状况、网络舆论的特性及规律性认识、网络舆论行为、网络舆论的控制与引导、网络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维度的39个问项加以分类调查。先作一次试验性调查,计算误差,并对问卷在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修改,然后根据抽样总体计算出最小样本,作再次调查,通过客观描述和多维度科学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特性及功能的认识趋于一致。从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信息反馈方式的调查来看,依靠网络来获取和传播信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普遍做法,大学生在学校使用最多的媒体排序依次为互联网(86%)、报纸(54%)、杂志(47%)、电视(32%)、广播(24%)。对于网络舆论,84.5%的学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明其机理”,另外还有14.25%的学生表示对网络舆论“了解一些,但不多”,选择“不了解”的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25%。在对大学生“在网上浏览、回复或是发表帖子经历”的调查上,96.5%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参与”及“偶尔为之”,选择“没有”的学生仅占3.5%。此外,选择经常使用BBS及BLOG(博客)的学生则分别占到86.5%及62%。

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模式,学生普遍将“还原事实真相,扩大影响并形成舆论压力”(78%),“民众情感得以合理宣泄,主体意识得到释放”(72%),“民意得以充分表达,话语权得以提高”(54%),“主导或者参与事态的进一步发展”(36%)列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功能。在网络舆论特性的认识上,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舆论具有“参与者身份的虚拟性”“表达议题的广泛性”“议题出现的偶然性”以及“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认同比例均在86%以上。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认识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行为的盲目性大于理性。统计表明,相对一致的网络认识并不能掩盖大学生们在网络舆论行为上的迷惘与盲从。在当前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他们在网络舆论中惯于坚守自己的意见。在对网络舆论影响的看待上,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舆论的影响无法评判,利弊难分”。可见学生对待网络舆论尚未形成自己的认识。不仅如此,在对“是否首先会对议题的真实性进行考察”问题的回答上,选择“不会对其进行考证”“想考证,但更多的时候无法实现”“既然很多人参与,那自然就是真的”的比例分别为35.5%、33.5% 和31%。可见,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很少对议题真实性进行理性的考察,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的喜好或是纯粹基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为之,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较为明显,这也显现出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知行难以合一,盲目性大于理性。“您是否考虑过基于一个虚假议题所造成的网络舆论后果?”这一问项的调查显示:81%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就是发表意见而已”,15%的学生回答“没考虑过基于一个虚假的舆论议题所带来的后果”。

3.网络舆论影响不容忽视。调查发现,时下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形式较为多样,“发帖、回帖”“上传视频(照片)”“进行人肉搜索”“发动联合签名”“写博客”的比例分别为36%、27%、24%、29%和25%,充分显示出网络舆论形式选择上的多样性。在对人肉搜索问题的调查上,选择“支持”或“不支持”的比例十分接近,分别为27.5%和26%,另外有46.5%的则认为应该“让这一网络舆论形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展”。在对网络舆论影响力方面的调查上,笔者设置了“您如何看待在‘汶川地震‘湖南考生冒名上大学‘躲猫猫等一系列事件中网民所表现出的力量?”的问项,回答主要集中于“是普通民众的一种正常情感宣泄”“使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使真相得到了还原,信息得到了及时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表达”几点上,认同率分别为86%、91.5%、89.5%、91%。可见,在广大学生眼中,网络舆论不单纯是一种网游形式,其更多表现为民众主体的思想诉求。

4.网络舆论引导不可或缺。表达民众诉求普遍被大学生看做网络舆论的主要功能之一,调查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最大障碍在于:“网民的舆论诉求得不到释放”(36.5%)、“高校的信息监管机制过于严苛或不到位”(28.5%)、“社会的道德制约机制缺失”(27.5%)、“相关法制的不健全”(7.5%)。针对当前网络控制存在问题的调查上看,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信息监管机制不健全”,9%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的道德制约机制的缺失”,7%的人将其归结为“法制的不健全”,而有73%的人认为之所以网络舆论一再发展,网络诉求一再增多,其实质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宽泛性给普通民众的诉求提供了平台。不仅如此,近70%的被调查者将“最大限度地倾听民众的诉求”视为国家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准则所在,还有近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的信息引导功能不可或缺”。在大学生看来,认为相关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网络舆论“做一些适当的引导”的学生均超过90%,而选择“不必要的”的学生则低于9%。在大学生看来,现有的网络舆论引导还远未达到完备状态;相反,这种引导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存在着“重封堵轻疏导”(27.5%)“重宣传效应轻育人功能发挥”(26.5%)“重道德控制轻技术控制”(24%)“重技术控制轻法律控制”(14%)“重舆论的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8%)等方面的问题。在网络舆论引导方法的选取上,大学生普遍认为控制网络舆论不良影响最重要的措施依次为“依靠网络道德规范及网络行为主体的自律”(58.5%)“依靠法律手段”(24.5%)和“依靠国家相关部门在技术上的控制”(17%)。这也显示了在校园网络舆论控制与引导过程中,道德规范和道德自律优于技术封堵及法律控制。

5.关注网络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随着网络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景产生忧虑。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不断发展带来了“红色网站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63%)“网络舆论调控的可控性减弱”(51.5%)“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下降”(46%)“多元化的信息影响使学生难于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43.5%)等问题。在网络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广大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络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平台不断延伸”(63%)“教育手段更为丰富”(57.5%)“教育内容更加全面”(53%)“教育效果更为直接”(48.5%)“教育方法得以创新”(44.5%)等选项均为广大学生所认同。

调查中,大学生对居于网络舆论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寄予了厚望,“跟进网络发展步伐,利用网络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1%)“以人为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20.6%)“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工作机制”(18.4%)“鼓励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与实践”(15.5%)“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14.5%)成为大学生的理性选择。

可以预见,伴随着网络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网民民主诉求的不断提升,网络舆论的发展对于高校及大学生而言影响将越加显现,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和认识,并积极引导大学生持续地保持自己相对客观的态度,网络舆论形式必将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增长点所在。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1.集中精力推进主题网站建设。集中力量在校园内建设一批影响较大的精品网络媒体。各高校要积极做好校园主题网站的科学定位,把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内容构建等因素充分地考虑并纳入其中。同时,各高校要积极把握主题网站内容设置与形式协调这一基点,突出校园网络媒体的整体建设特色,整合团队管理资源,对团队进行有序分工,强化人才培养,及时对网站信息进行更新和信息的监管。努力提高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校园网络媒体与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2.强化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对网络舆论的社会控制绝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控制”行为,而是一种在遵循舆论传播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前提下,对民意的认真体察和深切把握。要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强化网络“把关人”作用,通过立体的“议程设置”,有效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设置好相关话题或议题,吸引广大大学生网民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非理性公众舆论及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网络舆论的形成。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参考文献]

[1]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陈文举,夏泉.试论高校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J].暨南高等教育研究,2006(2).

[3]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刘建华.校园网络舆论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J].学术论坛,2009(4).

[5]任祥,段从宇.高校“红色网站”教育传播实效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猜你喜欢
调查高校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