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具有重庆特色现代农业的四大关键

2009-01-13 10:16夏祖相
当代党员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重庆农业

夏祖相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农民用勤劳和智慧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市农业发展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肩挑背磨”的生产方式仍占据主体,区域支柱产业还未培育形成,品牌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还相当稀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精神,重庆最重要的是紧盯这些“症结”,尽快走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 核心:构建“135+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培植。没有一批有特色、成规模、高质量的产业作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放眼全国,地方优势产业在各地正强势崛起,特色产品琳琅满目,比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小肥羊”等品牌饮誉全国;河南面制品、肉制品产能居全国之首,主导着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主要半成品原料,“南街村”、“双汇”等品牌产品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相比之下,重庆几乎还没有在全国乃至西部地区叫得响的品牌产业和拳头产品。

产业培植,重点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135+X”的导向进行优化布局。

“1”,就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珍惜、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守住3256万亩耕地这条底线。发展粮食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产业培植的资源基础。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既端稳自己的“饭碗”,又为全国粮食安全作贡献。同时,在这个资源基础上做好文章后,培植主导产业。

“3”,就是要突出抓好生猪、蔬菜、柑橘三大优势产业,其中,以荣昌为核心,依托23个优势产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含量,打造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潼南、铜梁、璧山、武隆为重点,积极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改善品质,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忠县、奉节等10个区县为重点,以年均12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柑橘标准化果园建设,到2012年,使柑橘总面积达到260万亩、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形成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使之成为替代中国橙汁进口的核心基地。

“5”,就是大力发展竹木、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其中,打造以渝西地区为主体的12个竹林生产基地县,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建设以云阳、璧山、江北等11个区县为重点的草食牲畜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基地30万亩,加快形成年产鲜茧100万担、5万吨的生产格局。

“X”,就是以区县为主,大力推进“一县一品”,深度开发地方特色产业,力争通过5年时间,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小巨人”遍布全市。

■ 基础:以规模和设施“健体强身”

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进程的重要标志。从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看,提高“三率”,潜力在规模,根基在设施。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是重庆现代农业面临的瓶颈。目前,全市人均耕地1.03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0.18亩。这样的条件,不仅有碍于农业规模经营,而且影响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等规模中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基于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基础上,要下大力气引导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大户补贴力度,逐步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农业各产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失地农民“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制度,鼓励有固定职业、稳定收入和住所的进城务工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让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接转。进一步创新流转机制,统一对农村土地定级定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以地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形式、宽领域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和经济条件的流转方式。

基础设施落后是重庆农业之“痛”。目前,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标准化畜禽圈舍、鱼塘设施等极不完善,农村道路特别是田间作业便道畅通率低,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信息设施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对此,要统筹推进城市、农村、通道、水系和苗圃森林“五大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刺激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下苦功夫打牢以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为重点的发展基础,加快“泽渝”工程建设步伐,建成中型水利工程15座,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和田间便道建设,使农村公路畅通率达到60%以上。统筹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及耕地质量、农村生态环保建设,研发推广适合重庆特色的农业机械,大力发展机耕、机播、机收,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路径:三种型态凸显重庆特色

从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由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发展道路不尽一致。重庆农业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类型多样,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上,要区分不同情况,坚持分类指导,各取所长、各有侧重地全面协调推进。

在主城8个农业区及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要着力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是依托城市的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在发展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超市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努力为城市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创造优美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在渝西以及梁平、垫江、长寿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县,要着力发展丘陵高效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现代粮油、畜牧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大户,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和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将三峡库区的柑橘包装成为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将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走廊,将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建设成为全国油茶基地县,将涪陵、万州主产区的青菜头打造成重庆蔬菜的第一品牌,将城口、巫溪、巫山建成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既保障产品供给,又服务库区发展。

■ 保障:四策并举助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齐抓共管,合力而为,现阶段尤其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科技、人才和信息四大支撑,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要始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引导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引入风险投资、补偿、贴息、收购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力量投入,争取金融、税收、保险支持,扩大一般性服务领域的社會参与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依托重庆农科院、畜科院和西南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八大领域科技创新,抓好现代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鼓励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和农业人才培训,壮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产业大户、基层经营性农技服务体系、返乡创业农民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的人才队伍。

整合市级涉农信息资源,实施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建设农网广播、巴渝新农网、“12316”发布平台,办好“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努力构建城乡工农高效联通的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重庆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重庆客APP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