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伟
内容提要自1980年代以降,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批评便一直是人们争论探讨的焦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当代文学批评失去了对文学及其现象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并使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无所适从。我们应从观念、学理和制度等层面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文学价值论的理论探讨由来已久,文章和专著很多,但真正将其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并且缺乏系统性。文学批评的价值论研究,是哲学意义的价值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实践和具体化,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关注点。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文学批评家自身的价值观、文学观的重建,以一种既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彰显文学精神的价值观念观照文学及其文学现象;二是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文学批评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予以重建,以便激活文学批评的社会功用。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文学自身体系的建构,而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这是文学的人文性质的必然诉求。文学对人的知情意的表达、对人类精神的构筑、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整合或解构,都是通过文学自身的价值重建或者文学通过审美中介对社会的价值体系重建实现的。“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最终目的是文学更好地介入社会的价值体系,但是,鉴于文学活动具有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等特性,文学价值体系的具体形态将会是复杂的,它不能要求文学完全和立即介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体系,而可能对社会的情感系统、人的精神家园的建构发挥特殊作用,对社会的信仰体系、对人的诚信理念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文学要想真正实现价值体系的重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为文学的价值重建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自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一政治化的一元化批评模式打破以后,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批评便一直是文学批评界和理论界争论探讨的焦点。诚如吴俊所言:“当文学批评不能体面从容地应对创作的挑战时,批评的价值,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便会立即受到质疑,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批评的规范(或文学的规范)已经不合时宜。”面对这样一种批评现状,构建新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能否走出当前价值冲突的困境,关系到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合理转型和有效建构。源于此,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价值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到底应该怎样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当代中国文学批评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它的意义何在?
一“病象诊断”: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原因
当代文学批评不仅反映和反作用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虽然短暂,却与我们当代人的文学现实休戚相关。在经历了建国后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这样与文学价值观念变革相呼应的历史阶段后,如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又将其扯入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接和融合、相互碰撞和杂糅的混乱矛盾的场域中。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使得当代文学批评失去了对文学及其现象的有效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无所适从。
每当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时期,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会随之发生价值体系的调整、解构和重构。20世纪中外文化特别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为反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来观照和反思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现实。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外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将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话题。西方各种思想、思潮的盲目引入导致了自我价值观的迷失,瓦解了原有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特别是后现代文学的出现,它作为一个具有断代意义的文学潮流,是全球化文化生活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价值体系的形而上基础的瓦解、“意义”内在原则的丧失,使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危机: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与一元文化之间的张力,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文化选择目标,人们在这种多样性文化生活的熏陶下往往容易产生不同的价值理想,似乎选择多了反而没有了选择。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大众传媒替代文字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压倒一切的主导性传媒,种种电子媒介瓜分了传统的文学受众。我们也时常看到市场化所带来的这种恶性循环:“文学作品问世以后,大众传媒尤其是纸质媒体首先轮番捧出,然后找‘卖点做文章,专访、幕后报道相继跟上,而文学批评家却不置一词。于是,大众就完全被报纸的品位和编辑记者的好恶所引导。”大众传媒需要从市场上找回它巨大的运行成本,并且尽可能获取利润,它的价值选择更多地受制于市场,其评判的标准和基点唯有市场。但是,文学和文学批评的价值不同于市场价值,它不是人们物质欲望的延伸,市场并不能完整地显示文学价值,发行量和收入也不能作为文学价值的最后评判。
当代许多新的写作方式,批评方式的出现,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生发了信仰危机。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从另一方面削弱了文学批评家的积极性。文坛看似喧哗、繁荣,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学批评价值标准,批评成了随意表达自我、个人的情感宣泄的工具。文学和文学批评、作家和批评家、文学批评和读者各自为营,根本谈不上有意义的交流,文学批评又何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功用,起到引导文学创作、指导文学接受的作用呢?这种情形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走向了失去价值和意义的死胡同。文学批评由于缺乏具有主导性价值系统而引发了对文学批评现状、发展方向和前途的焦虑、迷惘和期待。
二“开出药方”:以价值论为出发点
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概念,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存在价值问题,它渗透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文学批评也就是文学评价,“价值与评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未进入评价过程时也就是在评价之前或之外,价值只是以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形式存在着,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价值,一般指经过评价活动而被意识到了的,被观念把握了的价值”。可见,评价中存在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文学批评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居于重要的位置,它承接着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价值论出发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并试图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作以学理性探讨,这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客体自身的属性构成了文学批评价值的基础。文学作品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文体满足了文学创作者不同的需要,各种文学思潮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促进着文学的发展,各种文学现象又以事实奠定了文学发展的轨迹。文学批评的诸多价值客体,其属性纷繁多样,可以满足价值主体多方面的需求,所以文学批评本身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的“场”,它源源不断地引出多元化的阐释和各种话题。作为文学批评价值的客体,它的不
断发展是促使文学批评不断进行价值反思和价值重建的外在原因。当代文学所表现的对象、承载的内容、表达的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界限不断扩大,固有的文学定义受到挑战。更有人说“文学不复存在了”,如果文学存在的意义已经被消解了,那么文学批评的职能和意义也将不复存在。譬如“日常生活审美化”、“电子文学”的产生都导致了文学阅读方式,文学接受、审美方式和标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越来越复杂的文学现象使得传统的文学批评失去了对文学价值解释、评价的力度。从价值论出发,文学批评试图从复杂多样的文学批评价值客体中发掘出有意味的东西,这也是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文学批评主体的主观需要构成了文学批评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由主体来评定依照主体需要来制定,是价值关系能动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主体的需要因人、环境而异,所以不同的人对同-客体或同一个主体对不同的客体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因此也常常变得混乱复杂而缺乏统一性。由此可见,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也是当代文学批评价值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的原因所在。因此文学批评的价值准则也总是关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例如,新时期以来,不同的个体之间出现激烈的价值冲突和对峙现象,文学批评话语过于“私语化”,都可以看出文学批评走向个人发现的发展迹象。文学批评的性质就是在满足主体普遍的价值需求的基础上解读文学作品、阐释文学现象、归纳文学思潮和文学规律、指导文学创作更好的发展,引导文学接受者更好的理解文学的价值。
(三)文学批评发展的现实动因在于文学发展变革中所产生的矛盾。但是,促使文学批评发生内在机制的转变则在于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与文学现实之间的矛盾双向互动,共同促进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革新与转变。从不断更替的思潮、主义和不断创新的方法论和原则的历史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追求自身的完满和合理存在的意义就必定会不断地在否定自己和他人的理论来构建自身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这也是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力。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就是最大限度追求和阐释价值客体的价值意义,并在其内在动力的驱使下不断建构自身的过程。文学批评的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关系,它的价值实现活动“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同主体及其需要相适合、相一致或相接近”。这是一种在主客体统一基础上的平等对话关系,需要在文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不是凭空臆想的命题,它是文学批评实践的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一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实,以期逐步形成合理、科学的批评价值观,作为文学批评活动的基本准则,力求避免“捧杀”、“骂杀”等不客观的批评。二是文学批评价值评价标准和理论体系,要贯穿于批评实践之中,帮助批判者在价值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形成正确的文学批评观和科学标准。
三如何重建:原则与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关键在于“建”字,其转型的关键在于传统价值系统,即系统化的价值观的颠覆与创新。
(一)原则
一个敞开的体系必须有这样的特点:体系与环境之间有能量转化,有物质交流。文学批评要进行价值体系的重建,就要避免以往的文学批评体系封闭和相对不稳定的缺点。“文学批评作为价值评价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具体的批评时间中追求科学、公正、客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也是价值重建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学批评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系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且这多层次的多种价值观又各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因而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并存共生。其价值体系的重构也必须突出其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从而避免先前一元主导、封闭的缺陷,真正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起到导引的作用,从而建立起文学批评的真正权威性。
“主体的特殊需求决定其特殊的价值观念,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势必引起价值裂变和价值迷茫,这种裂变的深层本质实际上正是自我价值主体的放逐。”所以,当代文学批评要进行价值体系的重建就必须对价值的本质和意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文学批评的价值本质也就是它的价值意义,这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创作活动。“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社会公共意识与人们个体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着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进步文艺以引领文艺创作是文艺批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首要工作。”其基本层面上,文学批评必须要对创作活动、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史问题做出回应,并提供比现象性描述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此外,当代文学批评应该建立起整个文学批评系统和文学批评学科内的信仰维度。文学批评的价值迷失是整个价值体系重建的现实基础,所以要辩明文学批评的内在构成中的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地位以及属性,也就是说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为了获得对我国文学批评来说同样有意义的价值,因此,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必要原则就是要坚持价值的主体性,并为我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否则,这种价值就是无用的,甚至是反主体、反自我的。
(二)方法
建立文学批评的信仰维度并不排斥文化的多元主义,而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
首先,在传统文论与当代文学发展中寻找价值契合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要获得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资源宝库。如果脱离传统势必会让文学批评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不可能完全被消解,如果否定传统就相当于否定文学发展的历史。
其次,传统文论之所以称为“传统”,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资源已经不符合或者不能够解释当代文学发展的现实了,所以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文论资源而闭门造车。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放眼世界,关注西方新的文论资源。这也是当代文学批评注入新的理论元素的重要源泉。但是,“西方的式样翻新的理论思潮往往是通过互相颠覆和揭短来开拓自己的新思路,并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的。它们之间就充满着互相矛盾或各执一端的价值系统。而且西方思潮得以产生的文化情境和中国接受者的现实文化语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的差异和错位”。因此,我们要合理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论资源。我们可以系统地整合文论的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多元与一元的价值元素,为文学批评提供合理性的标准,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它灌输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之中,形成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价值理念。
再次,文学批评的价值观是一种批评准则,或是一种导向群体共同创作或接受的价值规则。这也是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需要寻求一个群体范围内能够被共同接受的价值制度。在这一方面,文学界一直
试图探求一种权威的评价体制,“文学制度层面的引导和规范,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其它一系列的评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的作用,但是不能解决整体问题。主要原因是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体化领导的方式后,还在寻求一种既有规范引导又能保证文学自由的途径的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建构的目标就是要适应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要求、当今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现今,在这个层面如何确立一种既有规范引导又能保证文学的自由发展,避免当代文坛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以求得重建价值规范,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必须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需要具备—个对当代中国文学现状的普遍适应性。我们须针对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确立起正确的方法原则,形成促进价值体系更新的合力。但是,“文艺批评的功能性缺失,即缺少应有的价值评判,没有担当起它所理应担当的责任。”那么,文学批评要以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衡量价值客体?现在它更应该用多方面、多角度的价值观审视其价值客体。宏观上来看,我们要采取审美与社会现实、历史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文学在文化、心灵等方面的价值功能,使得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最终不能脱离文学现实和文学的审美特性;另外,“创作与欣赏,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一种精神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与价值选择。实现过程也是充满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既反映文学价值实现的取向、程度,也体现着社会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的特征”。文学所反映的现实是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文学批评脱离了现实和历史去衡量文学的价值会缺乏历史和现实的厚重感。从具体来看,主体的特殊需求决定其特殊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价值体系是不同的价值要求依据优先法则即价值核心所构成的,价值核心是价值体系的决定因素,诸多具体价值要求都服从这一价值优先法则而获得自身存在的合理依据。”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是价值观体系的基础,它们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存在。核心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的缺失,会引起整个价值体系的瓦解和分崩离析,从而出现价值冲突和价值危机。新时期以来出现的价值迷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理论内核”,是某种特定价值的逻辑出发和判断其是否合理的思想依据。因此,要重构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首先必须奠定好其核心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观念。文学批评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它就必须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核心。这种以价值核心为内容所衍生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性质、基本功能和基本方向,是价值体系中的其它价值层次、价值规范、价值诉求得以确立的合理性依据。
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殊的价值,而所有特殊的价值又都是真理与失误、普遍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文学批评的现实发展来看,马列文论这一“运动着的美学”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长久以来,我国文学一直以马列文论为评价机制,这是文学的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也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注入其中,让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为多样的方法论原则,我们可以在多元与一元中寻找到对应点和不同点来弥补价值体系的不足之处。因此,马列文论在中国化的同时,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契合中国当下文学发展的现实,不断地向更合理的方向完善自己。特别是马列文论抓住了价值关系发生的共同点,也就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以对人的生存境域的终极关怀为准则。这里的“人”不是作为个体的“人”,其“需要”也不是个人或者人的欲望,而是人类发展的需要。这个“需要”指向了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终极价值需要上,是价值观的核心因素,这一点不会因为历史的改变而改变。它所关照的“自由的领域,是在必要的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是在“狭隘的动物生产领域的彼岸”,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坚持马列文论的价值追求在后现代主义盛行的今天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人的终极关怀和超越领域的关注让以此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一个耳标就是使文学批评的价值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价值主体的需要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开拓和扩展,为文学批评的价值客体树立起一个凝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的信仰体系,为文学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因为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建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坚持价值的主体性,改造批评家的批评理念显得特别重要。刘川鄂认为:“必须强调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树立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意识”;“今天的文学样式虽然越来越多了,但文学之为文学的基本价值即非如此不可的价值、足以让她伟大起来经典起来的价值应该重新讨论和重新正视,这正是批评家的责任之一”。
四“回到现实”: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价值重建的意义
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不仅把西方文学理论当作重要的参照体系和理论资源,而且从西方引入的各种理论资源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论之中。关注西方各种新思潮、新理论是开创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新局面的动力之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文论全面冲击的大背景下,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也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自身失去了其价值性存在的意义。这些后现代的典型特征,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价值取向的平面化和碎片化。可以说,当代文学批评丧失了传统权威性的价值依托,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学批评实践打破了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边界,文学批评淡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价值根基——传统理论体系已经消解,而新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成。从某种层面上说,价值的解体也意味着其存在意义的消失。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当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重构”或者“重建”已经是当务之急。打破当代文学批评这种“混杂多元”的状态以及如何根治“失语症”也被摆上了争议的平台。但是文学批评的“失语”并不仅仅是“话语”权利的问题,它实质上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价值维度的信仰缺失和自身系统的不稳固。
价值系统是否需要重建,可否重建?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斯·合勒称社会变革时期的价值体系重建是一个“价值颠覆”的过程,即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消解与新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每一次文学和文学批评价值观念的变革都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而重新构建的。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受社会和历史变革的影响。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建构起新的价值观提供了历史机遇,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导致了“文革”中对文学批评的颠覆与破坏,文学批评在“革命”理论的包裹下一度成为政治的工具。在“文革”后的价值重建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减弱了,而对西方文化则盲目崇拜,导致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产生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使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朝着多元的方向
发展,它在促进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深刻的价值危机。价值体系的重建就是要认识和解决因为价值危机迷茫而带来的价值危机。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这是因为人是发展的、时代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作为现实的反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文学批评也不会有一个唯一正确、固定不变的价值准则。相反,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其它层面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我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内容,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
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有利于其批评立场的坚定,文学批评不能被动的随波逐流,看西方流行什么价值观念就以什么价值准则来衡量文学价值,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介入文本和文学实践本身,评定文学批评客体的价值,以符合我国本土国情的价值标准来连接文学批评主客体并与客体构成合理的价值关系。诚如许明先生所言:“价值重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要针对当下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的悲剧在于研究当下现实问题的理论不被认可,或者连研究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结果是中国的问题却变成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城市文化等问题。”为此,许先生大声疾呼,“文学研究应‘走文学研究的井冈山道路。”文学批评的价值是在其主客体合理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其重建应在介入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重新确立自身价值意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应该作为一种审美、社会意识形态介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重新建设。另外,在众多理论、思潮的冲击下造成了文艺标准的缺席和文艺史的断裂带和文艺存在没有立场,没有可参照性,没有目标的批评现实。批评家在重建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在当今浮躁喧哗的文坛,我们不能以学术争论代替学术研究,学术争论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重建可能会对批评家提出更多的价值坚守的具体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要避免过去封闭、停滞的不足。要有接受和吸收新思想、新方法的勇气,并科学理性地整合现有资源和新资源,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带,不断地发展文学批评。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深层部分,可以随文化的发展而被扬弃、被补充、被发展。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重建是其发展的必然环节,它将使文学和文学批评重获生机。
责任编辑: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