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仙枝
摘要:作为中西方所特有的文化产物,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也蕴涵着相似的精神内涵,相似之处表现为“侠”文化的关联性。本文中,笔者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从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历程、推动故事情节所运用的手法、故事中主人公所使用的法术等方面探讨了中西文学所具有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对了解两种文学发展特点及相互影响等方面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骑士文学;武侠文学;侠文化;基督文化;君主集权制
一、引言
骑士文学是产生于11到13世纪,大多人认为,骑士文学最初产生于欧洲。在这一时期,骑士们开始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有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处处表现出自己的骑士风度,比如狭仗仁义、扶弱除强、温雅知礼等。这种骑士文学集中地反映了骑士们独有的精神世界。众所周知,一定的文学类别的产生往往是一定社会现实的折射或反映,骑士文学的产生也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封建社会促使各骑士建功立业、狭义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社会责任上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由于骑士们所处的社会圈子的局限,“贵妇人”崇拜成了骑士文学的主题之一,其中《破晓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当然,除此之外,骑士文学也包括另外两类,第一类是骑士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内容(如亚瑟王传奇的故事等),另一类是以古代史诗为题材的内容(古希腊、罗马的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征战等)。就骑士文学的发展地来看,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抒情诗和叙事诗是它发展的主要体裁。
中国武侠文学产生于先秦时期,它最初存在的形式一般是史传散文或武侠小说,它的主要功能是围绕“狭义”记人记事。最早的《左传》《战国策》《韩非子》《荆轲刺秦王》《侠客列传》等都能映射出中国早期武侠文学的影子。中国早期的武侠小说以记录真实的故事为主,最为著称的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传记,司马迁的传记主要是记录一些侠义之士的“侠”事,可以说,这种传记事实上是中国“侠”文化的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和《搜神记》将中国的武侠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武侠文学在原有传记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主观色彩和虚构成分,这也为唐朝时期,中国武侠文学向“传记”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昆仑奴》《白猿记》《霍小玉》等著名的传奇小说就是“传记”小说经典的代表,这类文学将“侠肝义胆”中心人物与生动逼真的语言描写相结合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传记人物。最后,宋末明清,以施耐庵、吴成恩为代表的杰出文人以四大名著、包公案及三侠五义等经典大作的形式将中国的武侠文学推向了一个巅峰。直到民国时代,武侠文学空前兴盛,出现南派的平江不肖生、顾明道、姚民哀,北派的赵焕亭、“北派五大家”等;武侠文学的蜕变始自港台“新武侠文学”的产生,出现了“新武侠文学”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其中金庸作为“新武侠文学”的掌门人,不但完成了“旧武侠文学”向“新武侠文学”的蜕变,而且将 “整个武侠文学推向到了文学的历史最高峰,最终实现了对武侠文学的反叛与终结”。
二、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之相似性比较
(一) 发展历程及发展渊源的相似性
从导论中两种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种文学都有从民间开始流传的历史。骑士文学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史诗,其基本主题大都是封建骑士的建功立志、侠义冒险、崇拜贵妇人及爱情至上等。中国的武侠小说《荆轲刺秦王》《侠客列传》等最初也是真实记载民间故事,有人认为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不管是哪种源头,它都与民间的记事分不开。从两种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都有从民间到社会的发展历程,它们的源头或多或少地“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虽然有着“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的特点,但从与社会相容的方面看,两种文学都有“挑战权威,反对封建”的核心内容。从骑士们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看,骑士爱情本身就是对贵妇人身边权贵的一种嘲讽,骑士为国家效忠,但在基督文化流行的那个年代,他们却有着与时代不和谐一致的爱情,这种爱情往往并不是作为批判的东西,反之,大多数人却将其看成是“挑战时世,突破权贵”的“英雄”典范;与此相似的是,中国的武侠文学最初也有反叛“权贵”的影子,比如《荆轲刺秦王》讲述了侠客荆轲行刺当时的最高“首领”,这也是一个反叛的典型,它或多或少体现了人们希望突破封建权贵的束缚,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现状。但是,事实上,无论是骑士文学还是武侠文学,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现状,因为它们反叛的实质都是只停留在一些表面上的权贵或统治者。对于当时封建体制腐败的根源,骑士和侠士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
所以,从其发展历程和渊源来看,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都只能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旁敲侧击”,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统治制度。
(二)推动故事情节运用手法的相似性
纵观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我们不难看出,两种文学都带有“传奇”的色彩,两种文学都以“冒险”“行侠仗义”为其主体特征。但是,真正能吸引读者的不光是这种冒险的故事情节,而是两种文学中作者对故事情节巧妙的安排——它们是诱使读者津津有味品味作品的关键。对于两种文学巧妙的安排,笔者认为,核心的东西就是制造矛盾法的运用。在骑士文学中,《带狮子的骑士》讲述了骑士伊万为了赢得自己的爱情去丛林冒险的故事。他救获一头与龙搏斗的狮子,龙与狮子的搏斗便是矛盾积聚的焦点,狮子为什么和龙搏斗?伊万为何会救获狮子而不是神圣的龙?还有很多其它问题成了读者心中的谜团,这些问题彰显了该部作品中矛盾的存在,它指引着读者一步步地往下读一步步地寻找到自己的答案。《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也是一部矛盾制造法聚集的骑士文学作品。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比试砍头,在比试之前却经不住诱惑收取了绿衣骑士夫人的腰带以致差点丧命。读者在“高文爵士为什么会收取那条腰带?绿衣骑士为什么会设计一个那样的圈套让高文爵士去钻?”等矛盾问题的环绕下一层层如拨笋般地寻求答案,这种矛盾的制造也是作者推进故事情节的最好手段。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但不能把斗争本身等同于发展”,骑士文学故事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的动力。
与骑士文学相似的是,武侠文学的作者也是非注重制造矛盾,他们往往通过制造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和吸引读者的关注。中国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水浒传》从108名好汉入手,讲述了他们如何被逼上梁山的经过。在每位英雄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烧林场等等。这些精彩的故事之所以能促使108名好汉勇上梁山关键之处就在于矛盾:这些英雄的遭遇无不体现出朝廷和英雄的矛盾、腐败的政府和无辜的百姓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才能按照“栩栩如生”的程度展现出来,原本干瘪无味的故事就显得那么的生动和饱含说服力。
所以,我们说,矛盾制造法是推动两种文学进展的动力,是“狭”文化存在的基础。没有矛盾,两种文学中就没有“行侠仗义”;没有矛盾,两种文学就不能“反腐倡新”。
(三)虚构中的主要人物使用夸张度的相似性
骑士文学以歌颂骑士为主题,大肆渲染他们的忠君、护教和游侠。“骑士们个个法术通天,英勇善战,最后无不取得辉煌的胜利”。纵观骑士文学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很惊讶地看到,“骑士们的超人法术令人瞠目结舌,他们可以打死狮子、老虎,还能捉住魔鬼和妖精”。“这些骑士动不动就比武,一打起来就是昏天黑地鬼怪皆惊”。在骑士们比武事件的背后,我们能够很清晰地读到或者在有些影片中领略到,骑士小说的作者往往擅长用夸张得出奇的手法描写盛大的比武场面:比如长矛交错的场面、弓箭飞扬的场面等,就连长矛折断的声音也可以“震耳欲聋”“似乎整个伦敦都塌了”。在有些比武大会上,作者甚至描写比武交锋多大近千次,但就在这么多次交锋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仅能看到为数不多的死亡,甚至根本就没有人丧命。这些骑士就像是精通法术的“神”,他们无所不能又无所不惧,生命对于他们来讲似乎随时都很容易地被他们控制:那些骑士一般都被赋予了起死还生的本领,就是有再大本领的妖怪(会说话的狮子、吃人的妖怪、千年的怪道等),他们最后也只有败倒在骑士们“带有法术的长矛”“铸就魔力的指环”“突如其来的仙女或魔灵”等法术下。
中国的武侠文学也是一样,武侠文学中的“降龙十八掌”、“销魂掌”、“九阴(阳)真经”、“乾坤大挪移”、“神照功”、“六脉神剑”、“神形百变”为代表的武功,和骑士们的法术其实本质一样,其夸张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有人说“武侠小说中的鬼名堂之多、之神奇、之荒唐,有甚于骑士小说”。我们经常看到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里面,男女主角瞬间往返几百里,他们盖世的神功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草上飞”“铁掌水上飘”等轻功让人眼花缭乱。尽管在武侠小说中,人们很少看到妖怪法术的施舍,但是,一般的男女主角往往在跌入悬崖的一夜之间拥有非凡的神功——这一形式无不是骑士文学中夸张成分的变异。有些人甚至认为,无论是骑士的“法术”还是武侠的“神功”,它们过分的夸张其实都是毒害人的,“痴迷巫术者难以计数。直接模仿武侠小说的武功而受伤、致残、丧生的人也为数不少。” 可见,这两种文学中的过分夸张手法的运用多多少少都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文学之根源的相似面
众所周知,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与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所看重的骑士头衔的授予人恰恰是封建统治阶层,也就是说,归根到底,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制度,骑士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这一点从骑士文学被称为“宫廷文学”就足以得到证明。尽管后期的骑士文学带有反封建因素,但其反封建的因素中带有半妥协的成分在里面。从《帕西法尔》、《托利斯坦与伊索尔德》、《高文爵士和缘衣骑士》、《郎斯洛》、《布鲁特传奇》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骑士文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尽管它们的形式表现为骑士恋歌、骑士史诗、英雄史诗等,但是,“骑士文学最初始祖大概要算是吟游诗人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这种史诗带有封建传奇的色彩,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传奇色彩不谋而合。
中国武侠小说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最能浓缩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侠小说中的“侠文化”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仁”“义”核心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一样是各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富有各国鲜明的文化特色。正是因为两种文化渊源的相似性,我们就看到了两种文学的相似性,以致于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武侠文学是骑士文学的镜鉴”。我们知道,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看到的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就会呈现出富有各自特色的相异性,比如两种文学历时性的长短不尽相同,骑士文学以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宣告终结,而中国的武侠文学直到今天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两种文学中,作者对爱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骑士文学歌颂骑士与贵妇人真挚的爱情,而武侠文学却摈弃那种有悖侠士精神的爱情;另外,尽管两种文学都与封建制度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骑士文学更多的是维护封建权威,而武侠文学更多的是批判封建制度的迂腐。从以上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两种文学具有相似性,那是因为“侠文化”对两种文学具有相似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影响具有国情或背景的区别,这两种文学又存在相异性。
四、结束语
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文学源于文化,但它也是文化的体现和映射。骑士文学与武侠文学正是“侠文化”再现的两种形式,它们之所以具有相似性主要也是“侠文化”的共性在两种文学中得到了映射。但是马克思认为,文化根源于一定的生产形式,这就是说,由于骑士文学与武侠文学所根源的“生产形式”的不同,两种文学又分别彰显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体现了两种文学产生的背景的相异性。笔者分析了两种文学的相似性并挖掘了它们相似的文化根源,这种挖掘对于我们了解两种文学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它将为研究者对两种文学相异性的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Eagleton, Terry.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3.
[2] Booz,B.Elisabeth. A BriefIntroductionto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M]. 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4 .
[3]Richard Barber, The Knight and Chivalry [M]. Totowa,New Jersey, Totowa,1975.
[4] 冯承基.谈武俠小说发展之方向及其产生之时代.现代文学[J].35期.1968/11。
[5] 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 张伯香 主编.英国文学教程学习指南 [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7。
[8] 张景全.论骑士制度的繁荣期 [J].史学集刊. 2003年02期。
[9]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10]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